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而其中的内部动机更是对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耐性以及最终的学习成就产生直接的影响。该文以内部动机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探讨外语教师在指导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内部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外语学习 内部动机 激励策略 中外联合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205-02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看得懂”,还要能“说得出”。对于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尤为如此。与外语专业生不同,中外联合培养生学习外语的目标更明确,即:能够满足赴交流国家期间生活和学业对语言的双重要求。而占据中国外语课堂多年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所强调的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以及重读写、轻听说的理念显然已不再能满足这一目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理论的出现阐明了新时代对于外语学习者的要求,即: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能够做出适当反应的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语法-翻译法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打破,外语学习者不再被视作接收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自主个体。因此,学习者个体差异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对学习者诸多情感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动机是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1]。
1 学习动机理论阐释
外语课堂所指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课堂上有益于学习的活动的参与意愿”[2]。不同的动机会在情感上尤其是在学习的耐性和动力上影响学习者,良好的动机会让学习者积极、集中精力的学习,从而极大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对于语言的学习,动机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iemer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动机对目标语言学习的成功及时间长短有着根本性的影响[3]。
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前者是学习者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通过对学习的情感认知而获得学习的动力,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后者则指外部因素的影响或约束作用于学习者而产生的对学习行为的推力。德国语言学家Edelmann又将其细分,把内部动机分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可能性,把外部动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由图1可以看出,对于内部动机的三个层面,Edelmann分别将其具体解释为(学习者的)好奇、(学习的)吸引力以及(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成功期望。而这三个因素中,认知层面的好奇可以看作是“万源之源”。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个体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积极思考与探究[4]。简而言之,好奇是调动一切感官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初始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而具备了基本的好奇后,学习本身的吸引力会让学习者的好奇或者是兴趣维持下去。
Edelmann将图中的“吸引力”解读为“一个事物给人带来的情感意义”。以外语课堂为例,如果学习者认为目标语言十分优美,或者对目标语言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那么对该学习者而言,学习这门语言的意义就会显著提高,也就意味着学习并掌握这门语言的“吸引力”增加。对于只是单纯的“感兴趣”的学习者,初始的好奇以及这门语言本身的吸引力已经足够,但是对于需要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者,对于成功的期望(即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令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将学习过程坚持下去,并且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成功期望可以简单理解为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它指外语学习者有愿望去学他认为有价值的这门语言,并力求学习好,取得成就,反过来取得成就后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动机[5]。“如果学习者不能经常对成功有所期待并且真正取得成就,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6]。对中国学生的成就动机及成绩间关系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成功体验能激励进一步的成功,而屡次的失败会逐渐损害学习的自尊,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7]。
内外动机的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解为自身与外界作用的结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者只负责以赞扬或是强迫的形式给学习者提供外部动机。一个好的教学者还应该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内部动机激励策略
上文已经提到,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既不同于单纯喜欢这门语言的“兴趣者”,也不同于外语专业生,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基本的日常对话或是几首歌曲,也不能停留在应付考试上—— 为了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必须具备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8]。基于Edelmann的内部动机理论,结合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可以在外语课堂上采取如下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1 提高对外语学习价值的认知
Edelmann的内部动机理论已经阐明,事物的吸引力能够影响人们做事的动机,那么要想提高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其学习语言的态度、建立其对外语学习价值积极的认知至关重要。
以中外联合培养生为例,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上询问学生学习该外语的原因,并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事物,再辅以适当的多媒体手段用以介绍交流国家的特点、趣闻或是交流高校的概况、往届联合培养生的亲身经历等等,从而引起学习者对未来交流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音频或视频对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效果更好:用外语配音的国家宣传片或是外语歌曲的MV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加强烈且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为学习者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虽然学习者对语言不甚了解,但观看的内容能够引起他们对于这门语言的强烈兴趣。 以上提到的信息的交流、收集或传递不仅有助于唤起学习者对目标国文化、历史及语言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2.2 制定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一般来说,想要实现的目标越有价值并且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学习者的积极性越高”。对于成功的期望鼓励着学习者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可能性建立在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之上。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外语课堂而言,学习目标的制定相当于是学习的开始。这个学习目标既可以大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也可以小到每堂课甚至每个课堂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于宏大有可能导致学习者无所适从或是因看不到结果而心灰意冷,而把大的目标分割成若干小的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并且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学习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以中外联合培养生为例:具备交流能力的目标让人感觉无从下手,而如果把这个目标分割成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再至日目标,学生会明确的知道今天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在服装店买衣服的交流能力,不仅实现起来轻松,实现后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励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或相应的教学计划,从宏观上帮助学生了解最终目标并协助制定阶段目标,同时在整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和监督。
2.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涵盖课堂组织形式、多媒体的运用、教学内容阐释方法等。常见的外语课堂组织形式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常见的多媒体手段有PPT、音频、视频、教学软件等,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如讲解环节、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不同的实现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的进行变换,把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或媒介展示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自己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参与感,即便教学内容本身并不是学生最喜欢的,但是新颖有趣的活动组织形式也让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9]。
对于以交流能力为目标的中外联合培养生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要多给学生提供空间,增加他们彼此交流的机会,打破哑巴外语的学习习惯,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比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中情景模拟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几个场景,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出在该情境下会如何表现。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小范围的讨论有助于缓解学生在传统的外语大课上发言时的压力和紧张;情景模拟有助于训练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反应能力。高度的参与感与适度的发挥空间会提高学生的好奇,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合而为一的形式使得原本单调的练习环节变得有吸引力。学生会因为想要真实表达自己的反应而主动寻求在该场景所需要的外语单词、句型,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其的记忆。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该情景模拟的任务也会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3 结语
动机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其中的内部动机更是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有着紧密联系。在对中外联合培养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并加以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地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浦惠红.运用Dornyei的理论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J].教育探索,2011(10).
[2] Solmecke, Gert. Motivation und Motivieren im Fremdsprachenunterricht[M]. Sch?ningh Verlag, 1983.
[3] Riemer, Claudia. Motivation. In:Barkowski, Hans/ Krumm, Hans-Jürgen (Hrsg.):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und Zweitsprache[M].Francke Verlag,2010:219-220.
[4] 刘云艳.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理论建设,2006(2).
[5] 周蓉,浅谈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6] Edelmann,Walter.Intrinsische und extrinsische Motivation.In: Grundschule 4[C],2003:30-32.
[7] 王洪渊,成就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师的启示[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6).
[8] 翁震华.“2+3”联合培养项目中德语教学方法探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9] 袁满.论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性[J].文学界,2012(11).
关键词:外语学习 内部动机 激励策略 中外联合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205-02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看得懂”,还要能“说得出”。对于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尤为如此。与外语专业生不同,中外联合培养生学习外语的目标更明确,即:能够满足赴交流国家期间生活和学业对语言的双重要求。而占据中国外语课堂多年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所强调的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以及重读写、轻听说的理念显然已不再能满足这一目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理论的出现阐明了新时代对于外语学习者的要求,即: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能够做出适当反应的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语法-翻译法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打破,外语学习者不再被视作接收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自主个体。因此,学习者个体差异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对学习者诸多情感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动机是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1]。
1 学习动机理论阐释
外语课堂所指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课堂上有益于学习的活动的参与意愿”[2]。不同的动机会在情感上尤其是在学习的耐性和动力上影响学习者,良好的动机会让学习者积极、集中精力的学习,从而极大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对于语言的学习,动机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iemer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动机对目标语言学习的成功及时间长短有着根本性的影响[3]。
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前者是学习者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通过对学习的情感认知而获得学习的动力,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后者则指外部因素的影响或约束作用于学习者而产生的对学习行为的推力。德国语言学家Edelmann又将其细分,把内部动机分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可能性,把外部动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由图1可以看出,对于内部动机的三个层面,Edelmann分别将其具体解释为(学习者的)好奇、(学习的)吸引力以及(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成功期望。而这三个因素中,认知层面的好奇可以看作是“万源之源”。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个体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积极思考与探究[4]。简而言之,好奇是调动一切感官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初始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而具备了基本的好奇后,学习本身的吸引力会让学习者的好奇或者是兴趣维持下去。
Edelmann将图中的“吸引力”解读为“一个事物给人带来的情感意义”。以外语课堂为例,如果学习者认为目标语言十分优美,或者对目标语言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那么对该学习者而言,学习这门语言的意义就会显著提高,也就意味着学习并掌握这门语言的“吸引力”增加。对于只是单纯的“感兴趣”的学习者,初始的好奇以及这门语言本身的吸引力已经足够,但是对于需要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者,对于成功的期望(即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令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将学习过程坚持下去,并且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成功期望可以简单理解为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它指外语学习者有愿望去学他认为有价值的这门语言,并力求学习好,取得成就,反过来取得成就后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动机[5]。“如果学习者不能经常对成功有所期待并且真正取得成就,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6]。对中国学生的成就动机及成绩间关系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成功体验能激励进一步的成功,而屡次的失败会逐渐损害学习的自尊,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7]。
内外动机的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解为自身与外界作用的结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者只负责以赞扬或是强迫的形式给学习者提供外部动机。一个好的教学者还应该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内部动机激励策略
上文已经提到,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既不同于单纯喜欢这门语言的“兴趣者”,也不同于外语专业生,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基本的日常对话或是几首歌曲,也不能停留在应付考试上—— 为了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必须具备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8]。基于Edelmann的内部动机理论,结合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可以在外语课堂上采取如下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1 提高对外语学习价值的认知
Edelmann的内部动机理论已经阐明,事物的吸引力能够影响人们做事的动机,那么要想提高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其学习语言的态度、建立其对外语学习价值积极的认知至关重要。
以中外联合培养生为例,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上询问学生学习该外语的原因,并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事物,再辅以适当的多媒体手段用以介绍交流国家的特点、趣闻或是交流高校的概况、往届联合培养生的亲身经历等等,从而引起学习者对未来交流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音频或视频对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效果更好:用外语配音的国家宣传片或是外语歌曲的MV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加强烈且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为学习者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虽然学习者对语言不甚了解,但观看的内容能够引起他们对于这门语言的强烈兴趣。 以上提到的信息的交流、收集或传递不仅有助于唤起学习者对目标国文化、历史及语言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2.2 制定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一般来说,想要实现的目标越有价值并且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学习者的积极性越高”。对于成功的期望鼓励着学习者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可能性建立在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之上。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外语课堂而言,学习目标的制定相当于是学习的开始。这个学习目标既可以大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也可以小到每堂课甚至每个课堂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于宏大有可能导致学习者无所适从或是因看不到结果而心灰意冷,而把大的目标分割成若干小的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并且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学习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以中外联合培养生为例:具备交流能力的目标让人感觉无从下手,而如果把这个目标分割成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再至日目标,学生会明确的知道今天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在服装店买衣服的交流能力,不仅实现起来轻松,实现后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励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或相应的教学计划,从宏观上帮助学生了解最终目标并协助制定阶段目标,同时在整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和监督。
2.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涵盖课堂组织形式、多媒体的运用、教学内容阐释方法等。常见的外语课堂组织形式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常见的多媒体手段有PPT、音频、视频、教学软件等,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如讲解环节、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不同的实现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的进行变换,把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或媒介展示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自己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参与感,即便教学内容本身并不是学生最喜欢的,但是新颖有趣的活动组织形式也让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9]。
对于以交流能力为目标的中外联合培养生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要多给学生提供空间,增加他们彼此交流的机会,打破哑巴外语的学习习惯,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比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中情景模拟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几个场景,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出在该情境下会如何表现。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小范围的讨论有助于缓解学生在传统的外语大课上发言时的压力和紧张;情景模拟有助于训练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反应能力。高度的参与感与适度的发挥空间会提高学生的好奇,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合而为一的形式使得原本单调的练习环节变得有吸引力。学生会因为想要真实表达自己的反应而主动寻求在该场景所需要的外语单词、句型,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其的记忆。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该情景模拟的任务也会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3 结语
动机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其中的内部动机更是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有着紧密联系。在对中外联合培养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并加以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地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浦惠红.运用Dornyei的理论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J].教育探索,2011(10).
[2] Solmecke, Gert. Motivation und Motivieren im Fremdsprachenunterricht[M]. Sch?ningh Verlag, 1983.
[3] Riemer, Claudia. Motivation. In:Barkowski, Hans/ Krumm, Hans-Jürgen (Hrsg.):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und Zweitsprache[M].Francke Verlag,2010:219-220.
[4] 刘云艳.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理论建设,2006(2).
[5] 周蓉,浅谈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6] Edelmann,Walter.Intrinsische und extrinsische Motivation.In: Grundschule 4[C],2003:30-32.
[7] 王洪渊,成就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师的启示[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6).
[8] 翁震华.“2+3”联合培养项目中德语教学方法探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9] 袁满.论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性[J].文学界,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