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渐推进,国家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培养。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德在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人常言“先做人,后成才”。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虽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小学生之间的攀比、打架、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小学文明校园的建设,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积极应用各种有效策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
1.忽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品德与社会》与数学、语文等课程有所不同,其并不是一门硬性课程,小学教学大纲也没有对该门课程设置硬性任务指标;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也不会涉及到《品德与社会》的相关内容。这就造成很多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些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排有《品德与社会》,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却将该门课程时调拨给其它课程,而有的学校虽然正常上课,但配备的老师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这样以来就严重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对学生品行起到实际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3.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有了新变化,但有些教师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和课程变化,依旧沿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教学方式古板,缺乏灵活性,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课堂内容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造成《品德与社会》课堂枯燥乏味,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亦限制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改变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效率,小学校方及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校方和教师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及新课程改革进程,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以及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将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材与社会都是教科书,都会对学生品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教学大纲要求下,结合小学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社会案例讲解穿插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或者是周末、假期时间等,在学校经费支持下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或者是敬老院、孤儿院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品德教育,通过帮助老人、孤儿等,将美德深深烙在学生心中,化理论知识学习为实践行动,既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注重结合革命先烈事迹以及各种社会时事,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丰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亦是增强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影视频资料,如道德公益微视频、动画片等或者是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加入动画、幽默等各种元素,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五官感受,眼看、耳听、心感受,增强美好品德的感染力;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调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
综上所述可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策略解决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2).
[2]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3]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5(08).
[4]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2).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虽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小学生之间的攀比、打架、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小学文明校园的建设,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积极应用各种有效策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
1.忽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品德与社会》与数学、语文等课程有所不同,其并不是一门硬性课程,小学教学大纲也没有对该门课程设置硬性任务指标;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也不会涉及到《品德与社会》的相关内容。这就造成很多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些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排有《品德与社会》,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却将该门课程时调拨给其它课程,而有的学校虽然正常上课,但配备的老师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这样以来就严重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对学生品行起到实际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3.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有了新变化,但有些教师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和课程变化,依旧沿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教学方式古板,缺乏灵活性,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课堂内容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造成《品德与社会》课堂枯燥乏味,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亦限制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改变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效率,小学校方及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校方和教师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及新课程改革进程,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以及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将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材与社会都是教科书,都会对学生品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教学大纲要求下,结合小学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社会案例讲解穿插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或者是周末、假期时间等,在学校经费支持下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或者是敬老院、孤儿院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品德教育,通过帮助老人、孤儿等,将美德深深烙在学生心中,化理论知识学习为实践行动,既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注重结合革命先烈事迹以及各种社会时事,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丰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亦是增强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影视频资料,如道德公益微视频、动画片等或者是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加入动画、幽默等各种元素,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五官感受,眼看、耳听、心感受,增强美好品德的感染力;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调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
综上所述可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策略解决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2).
[2]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3]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5(08).
[4]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