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解“朗读还原”现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朗读如同新家具,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形,而这种变形似乎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生成彻底删除。比较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学生往往能读得声情并茂,可等学到下一个单元,或是总复习阶段,他们再读这篇曾经读得很动情的课文时,却味同嚼蜡,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风起云涌的感动,甚至连初读这篇课文时的原点都回不到了。
  从“朗读还原”这一奇怪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模仿。比如,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这样一些纯技术性的朗读措施的刻意堆砌,我们可以通过讲述、范读让学生模仿,可是他们的心却远远地站在文本以外,冷冷地旁观,未能心入文本、情随文动。
  在进行课文朗读的指导时,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效也许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方式。但是,脱离了模仿的框架和特定场景,学生就找不到朗读的情感依托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指导课文朗读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铺垫和牵引,让他们心随情动,情随文动,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消解“朗读还原”现象。
  一、关键词语攻坚法——释放核词威力,入心朗读
  在指导苏教版第三册课文《秋游》的朗读时,我没有采取以往惯用的做法,即先程序化地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语气、语调练读,也没有进行很多技术性的指导,如哪个词读重音强调出气势,哪个词重音轻读格外柔和,哪个词后面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空间。
  《秋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指导朗读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一望无边”这个词会让你联想到哪些事物。学生有的说茫茫的沙漠,有的说辽阔的草原,有的说浩渺的大海,有的说苍茫的丛林。我让他们在心里想着自己联想到的那个事物,再读一读“一望无边”这个词语,然后尝试把词语放到句子里,想着仰望蓝天时的感觉,再读一读句子。
  很多时候,要读好一篇课文,先从读好几个重要的句子开始;要读好一个句子,先从读好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始。点滴铺陈,水到渠成。学生读得有拖腔、唱腔,可能与读书技巧有关;读得索然无味、了无情趣,还得从心着手,让心入文中,才能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情意。
  二、表演辅助联动法——引发通感效应,促进朗读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有许多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而低年级学生也喜欢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在朗读中,就可以让他们联想一下故事发生的情景,然后进行朗读。联想故事情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演一演剧情,当一当其中的角色,从而使获得角色认同后的朗读可以跟随情节而起伏变化。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课文时,我让一部分学生扮演狐狸,一部分学生扮演乌鸦,使带着表演性质的分角色朗读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在具有浓厚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找到了最佳的朗读途径。
  三、画面烘托还原法——催发实境联想,陪衬朗读
  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画面,可以形象地展现特定情境,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进入美的境界。在学生的朗读中,恰到好处地利用插图或多媒体画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使朗读犹如泉水,跟随情境的铺陈自然流淌。比如,教学《再见了,北京》一文,朗读第二自然段人们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尽情欢乐的文字时,我让学生看着礼花四起、群情欢腾的画面,用自己的朗读来诠释画面的内容,这更有力地把他们的心引入了当时的情境,从而获得了精彩的朗读体验。
  四、音乐渲染激情法——激发匹配情感,支撑朗读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能在瞬间扭转人的心境,让听的人跟着旋律的起伏波动而心境剧变,心潮澎湃。
  在朗读中使用音乐,也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感情随着朗读的内容和音乐的韵律而互动,这不失为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根据课文类型选择与课文内容匹配、与情感基调相适宜的音乐,学生可以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浓郁氛围中,朗读也不由自主地应和上音乐的节奏和文本的基调。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言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华夏文明的结晶,有丰富的内涵与深邃的外延,我们作为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引领学生心入文字,琅琅出声。
  五、丰盈经验积蓄法——激荡实际生活,体验朗读
  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够学会知识。学生朗读要到位,需要一个实际生活的基础,我们必须在朗读之前对他们进行实际生活的教育,需要匹配的实际生活作为心灵体验的基础。比如,带学生到野外去捉蝴蝶、抓蜻蜓;在小河里抓小鱼,洗自己的小脚丫,听小河流水的哗哗声,感受小河清凉的水冲击到自己的小腿上的那种力量,那种清凉。如此,周围的鸟语花香也能感受到了。有了类似的生活体验之后,再去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心灵的感受丰满了,阅读的色调也就自然丰满了。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激发其阅读兴趣的突破口,努力建构一个真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推进阅读进程:从聚焦学生独特体验开始  新课程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 《天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