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套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其实有许多“灰色空间”。比如一些企业绕过认证,干脆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的“有机食品”;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
日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认证的贵州茅台涉嫌“有机”造假,酿酒原料以次充好。茅台在其官网上发表了回应,但对于“有机”造假的指控却并未正面解释。
连茅台这样的大品牌都逃不过“有机”作假的嫌疑,那国内的所谓“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信的内容?近日,《方圆》记者通过对有机食品认证现状的一番调查,发现有机食品认证行业普遍存在着市场混乱、监管不力的局面。
昂贵的有机食品频现“李鬼”
经常逛超市的人都知道,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贵很多,通常高达了四五倍甚至更高。以《方圆》记者在北京市通州区某超市调查的情况为例,有机西红柿价格为19.8元/斤,而普通西红柿的售价仅为2元多;有机黄瓜价为14.2元/斤,而不远处的普通黄瓜正打折特价,价格仅为2.3元/斤。
有机蔬菜为何卖价高?答案是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高。北京有机蔬菜种植户李霞向记者详细说明了一棵有机大青菜种植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大有讲究:首先是种植有机蔬菜所用的土地、水质要洁净无污染,为了达到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农场的土壤必须经过一个“转换期”,因为一般的田都施过农药化肥。考虑到某些化学物质在土地中会残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普通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转换期。
另外,青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虫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这时,有机种植户不能借助任何农药除虫,而只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应对,包括人工捉虫、物理捕虫或者生物治虫。“特殊时候还需要大半夜的在地里开着手电筒抓虫。”李霞说,有时一人忙不过来,还需要雇人来抓虫,甚至会引进使虫子生病的“天敌”微生物,花销自然也更高。相比治虫,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有机种植户的通常做法是雇请专门的工人来手工拔草。
“人工、时间等成本一加上去,有机蔬菜价格是普通蔬菜的四五倍,毫不奇怪。”李霞说。
严格地讲,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也不能依赖于基因技术,它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和标准来种植的。同时,贴有有机食品标签的还必须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但是,李霞并没有把自家生产的蔬菜称作有机食品,尽管在消费者看来,她的种植做法确实是按照有机模式来的。她说:“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就两种,一种是像我们家这样的,纯粹靠农户的良心和消费者自己鉴别;而另一种是有机食品店里规范的有机蔬菜,贴有有机认证标签,并标示了认证单位、有机证书编码的。”
李霞提醒记者超市内挂牌的许多“有机蔬菜”,连有机认证都没有,这些“有机蔬菜”很多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然后贴上有机标签,再以高价出售。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仅为一年,每过一年要重新认证,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却很少标注认证时间和有效期限。
混乱的有机食品市场
在国内,普通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食品,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一般认为,有机食品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实际上正是这种认知上的不足,让一些商家假冒有机,钻了空子。
比如,大多消费者往往将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互混淆。实际上,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苛刻程度,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普通食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北京国仁城乡科技发展中心是一家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的企业,经理孙庚在其公司内负责有机食品的配送。他告诉记者,顾客在网上预订的食品,无论是有机的、还是绿色、无公害的,都有所指。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绿色食品的要求比无公害的严格一些;而有机食品要求最为严格,所以市面上的有机食品也是最贵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和有机认证标志。其中有机认证标志,根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认监委)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又必须包含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
但在不少超市或市场,标志缺失、缺项的有机产品很常见。记者随机在北京几家超市走访后发现,有的产品只贴有机食品标志,缺乏认证标志;有的有机认证标志中缺乏公司名称;有的挂着牌子自称有机食品,但周身无一标志,销售人员声称标签还没来得及打上。
如何鉴别有机食品?孙庚告诉记者,除了通过贴在产品包装上的有机标志来辨别外,消费者首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初级农产品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才有可能是有机的,加工过的产品声称是有机的都不可信。
“还有一点,只有想做认证的企业,才会去主动检测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成分。企业一旦获得认证,往往不会再检测之后批次的产品,所以即使有有机认证标志,也不见得你买的食品就是有机的。”孙庚说,“还有的企业就一小块地通过了有机认证,但其他地产的食品也当作有机产品搭售。”
一直研究重金属过滤技术的环保人士董良杰指出,他不相信国内有多少生产有机食品的机会。有机食品的环境非常难找,它要求土地三年内没有喷过农药,没有加过任何除草剂,同时周遭找不到有害细菌等。“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很难生产有机食品。”董良杰说。
有机认证已形成产业
根据资料,有机食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数据表明,去年以来,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地;中国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已经过万项。 有机食品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受到欢迎。所以在市面上,不管有无使用农药,有些商家都想让自己的产品向“绿色”、“有机”靠拢。
这样一来,有机认证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阵地。孙庚说,市场上普遍追求有机食品认证的原因很简单:生产企业一旦拥有有机证书,其产品就能卖出比同类食品高出数倍的价格。
国内的有机食品产业最早是外贸生意。过去几年,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8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在近几年国内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下,供给越显不足,这也使得有机食品行业衍生出一片灰色地带,生产企业伪造使用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违规认证等现象层出不穷。
有媒体曾披露,全国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和肥城两地近年来屡屡发生有机认证造假的恶例。而农业部也曾对国内部分城市的有机蔬菜抽样检测,结果竟然“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为了有效监督和评价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认证机构应运而生。自1994年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成立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36家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几乎全部都挂靠部委或科研院校名下。其中,一些机构因经营不善撤出市场,或被大机构并购,认证机构缩减至目前的23家。
据记者调查,这23家分布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是由国家认证认可协会(CCAA)认可并由认监委监管的。除此之外,国内上还存在着不少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民间认证机构。
一家有机认证公司的经理刘强曾告诉记者,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非常大,“北京、南京一些知名认证机构还可以,但不少认证机构,你只要花上几万块钱,不需要对食品进行多严格的审查,就能办下有机食品认证。”刘强曾还透露,只要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咨询公司会派专人安排好认证的全部流程。
在许多食品生产商的眼里,这个小小的有机认证标识代表着天大的利益。它真的能花钱买到吗?
《方圆》记者电话联系多家认证机构后发现,只要按照他们的收费标准支付费用,任何申请人都能办下有机产品认证。说到价格,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记者获取了北京某有机认证公司的费用说明材料。
该认证公司收取的每张证书的认证费用分为“认证基础费”和“基地检查费”,其中认证基础费第一年是1.5万元,以后每年为1.3万元。另外的基地检查费,按每个检查员每工作一天收费3000元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指标是露地蔬菜每50亩视为1人/日,大棚蔬菜每20亩为1人/日,露地果树每100亩为1人/日。
这些只是申请认证时的费用,认证委托人还需要每年提交土壤、灌溉水的检测费用。而且,产品采摘投入市场前,每个品种、每批次的产品均须进行农残和重金属的检测。每个品种检测费总额约5500元。
支付完认证费用以后,按程序,认证机构应当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但在这种“钱”规则下,许多认证的环节通常被省略,而且证书的发放也变得随意起来。
李霞告诉记者,有机认证机构在检测时遇到不满足认证条件的申请户时,会要求他们整改,但只限于这一次,只要检测通过了,他们就不再监管通过他们认证的有机种植户是否维持着有机种植的标准了。她有一个朋友,在检测一次拿到有机认证以后,仍然使用着化肥除草剂:“我到他家地里,明显能闻到农药味。”她认为,部分有机认证根本就是在走过场。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在一个有机认证聊天QQ群中,记者声称要做有机认证,一位认证咨询公司的刘姓经理一口应承下来,表示自己公司会以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和最快的时间将有机认证办下来。从实地考察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这期间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一条龙服务。认证费用大概在3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有机咨询费用。
刘姓经理告诉记者,杂粮比较容易获得有机认证,蔬菜的有机认证存在难度,因为现在的蔬菜很少有不用农药的。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认证,他们公司的认证范围还包括欧盟、俄罗斯等等11个国家的有机认证。“只需一次认证,可以向客户提供认证证书。”记者询问这些认证有何作用时,刘某称,食品生产商获得认证后,有资格在其企业的宣传和其他营销材料上使用标志。但不能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
孙庚向记者介绍,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过程较为混乱,认证机构“重收费、轻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有机农产品每次认证后的有效期为1年,绿色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期为3年,许多企业经常为节省认证费用而放弃认证。
有机种植户陈艳红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小农户,一年生产的蔬菜品种有十几种,她前几年只花费几万块认证一两种销产量大的蔬菜,让其他的蔬菜搭上有机的“顺风车”。但从去年有机认证变得繁琐开始,她就干脆放弃了认证。“自从发现别人认证的蔬菜都能闻到残留农药味,我也就不相信认证了。”陈艳红说。
令人质疑的公信力
因申领有机认证费用昂贵,且费时费力,只有大的企业或农场才有这个条件;然而,国内蔬菜的有机种植方式又多为小农作坊模式,难以规模化、产业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食品行业的怪圈:有钱的花钱买假认证,真正的有机却买不起认证。个别有机种植户在这种压力之下,也开始一边贪图有机的名声,形式上搞有机;一边喷洒农药,施用肥料,以追求高产量。这种现象使得有机食品的公信力屡遭质疑。
孙永江是中国农业大学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事业发展部主任,他向记者介绍了有机食品认证的正规流程。
首先要食品生产商确实是对照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的;在他准备材料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后,认证机构先进行一轮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会与经营者签订检查合同;接着认证机构派人实地检查,并形成最终报告;认证机构再根据报告,决定是否批准认证;如果批准了,该申请人可以使用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不过,这套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其实有许多“灰色空间”。比如一些企业绕过认证,干脆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的“有机食品”;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
即使是按照流程来,得到有机食品认证证书的产品是否真的是有机的,也值得怀疑,这涉及认证机构的权威性问题。国内的认证机构既是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的监管者,又是通过向申请认证的企业收取认证费用谋生的企业性质的单位,认证能否做到公正公开是包括有机种植户在内的所有人的疑惑。
“认证机构应该是第三方,而且认证本身不是市场行为,而是个信誉问题。国内的认证过程过于市场化。”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石嫣告诉记者。
石嫣同时还是北京有机农夫集市小毛驴农庄的创始人,她曾到美国深入研究过有机农业的现状。她谈到国内有机食品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认证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营利性的,这导致很多检测数据不客观、准确。
而美国的有机认证机构跟中国的完全不同,它们非常开放,但拥有话语权的基本都是非营利的。美国大概有80多家认证机构,排名第一的有机认证机构完成了全美国20%的土地有机认证,而且公信力排名前三的认证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如果一个认证机构有自己追求利润的目标,我拿着钱去申请认证,从公司利益驱动的角度上来说,它没有理由不让你通过认证。那这样一来,公信力何在?”
认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对有机产品认证的质疑,多数都围绕着有机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展开。利益驱动的因素除外,因缺乏监管,伪有机横行市场,也导致真正有机种植户不愿意花钱办认证。
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教授杜相革认为,现在有机认证行业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整体上缺乏自律性。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应该既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应该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
国家认监委是专门监管各类认证机构的主要部门,是根据2002年11月通过的《认证认可条例》成立的,此后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必须先经过认监委的资质批准。对此,石嫣认为,目前国内外认证行业的管理体制有明显区别。在美国,政府部门只负责评定行业标准,由此制定出国家标准,而行业内部的监管则交与行业协会;而国内的23家被监管的认证机构大多数背靠国家部委或者科研院校,认监委即使有心监管,也难以做到左右逢源,很难公正、公开。“政府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起来就很尴尬。”石嫣说。
“国外的第三方认证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在美国是先有民间标准。国内是先制定国家标准,由各利益部门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有很多资本的力量在里面”。石嫣认为,当前的国内标准,并不适宜国内普遍的小型农户。基于国内“第三方”有机认证不客观的现状,石嫣倡导另一种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也是国际社会现在比较认同的两个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和第三方认证体系(PGS))之一。
何谓参与式保障体系?“比方说我是农民,你是买家。你想买我的产品,现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咱们找第三方来认证我的产品。另一种是,我们之间不需要第三方,由你来监督、参与,甚至是你组织一些消费者来考察我。还有我们农民之间可以参与式保障。比如说村子里有20个农民,村子里的信息流通很快,互相监督,20个农民相互认证。”石嫣认为,参与式保障体系更加适合目前国内的小型有机种植户。
回顾国际社会关于有机理念的萌发历程,石嫣认为,有机农业本来的目标就是保护土地不再被污染,改良土壤。有机认证的本意是确保过程属实,它强调有机认证是对过程认证而不是结果,这是一种环保的理念,而不是一种饮食的文化。“高额利润不是有机行业的本来面貌。”石嫣说。
日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认证的贵州茅台涉嫌“有机”造假,酿酒原料以次充好。茅台在其官网上发表了回应,但对于“有机”造假的指控却并未正面解释。
连茅台这样的大品牌都逃不过“有机”作假的嫌疑,那国内的所谓“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信的内容?近日,《方圆》记者通过对有机食品认证现状的一番调查,发现有机食品认证行业普遍存在着市场混乱、监管不力的局面。
昂贵的有机食品频现“李鬼”
经常逛超市的人都知道,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贵很多,通常高达了四五倍甚至更高。以《方圆》记者在北京市通州区某超市调查的情况为例,有机西红柿价格为19.8元/斤,而普通西红柿的售价仅为2元多;有机黄瓜价为14.2元/斤,而不远处的普通黄瓜正打折特价,价格仅为2.3元/斤。
有机蔬菜为何卖价高?答案是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高。北京有机蔬菜种植户李霞向记者详细说明了一棵有机大青菜种植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大有讲究:首先是种植有机蔬菜所用的土地、水质要洁净无污染,为了达到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农场的土壤必须经过一个“转换期”,因为一般的田都施过农药化肥。考虑到某些化学物质在土地中会残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普通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转换期。
另外,青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虫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这时,有机种植户不能借助任何农药除虫,而只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应对,包括人工捉虫、物理捕虫或者生物治虫。“特殊时候还需要大半夜的在地里开着手电筒抓虫。”李霞说,有时一人忙不过来,还需要雇人来抓虫,甚至会引进使虫子生病的“天敌”微生物,花销自然也更高。相比治虫,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有机种植户的通常做法是雇请专门的工人来手工拔草。
“人工、时间等成本一加上去,有机蔬菜价格是普通蔬菜的四五倍,毫不奇怪。”李霞说。
严格地讲,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也不能依赖于基因技术,它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和标准来种植的。同时,贴有有机食品标签的还必须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但是,李霞并没有把自家生产的蔬菜称作有机食品,尽管在消费者看来,她的种植做法确实是按照有机模式来的。她说:“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就两种,一种是像我们家这样的,纯粹靠农户的良心和消费者自己鉴别;而另一种是有机食品店里规范的有机蔬菜,贴有有机认证标签,并标示了认证单位、有机证书编码的。”
李霞提醒记者超市内挂牌的许多“有机蔬菜”,连有机认证都没有,这些“有机蔬菜”很多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然后贴上有机标签,再以高价出售。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仅为一年,每过一年要重新认证,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却很少标注认证时间和有效期限。
混乱的有机食品市场
在国内,普通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食品,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一般认为,有机食品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实际上正是这种认知上的不足,让一些商家假冒有机,钻了空子。
比如,大多消费者往往将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互混淆。实际上,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苛刻程度,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普通食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北京国仁城乡科技发展中心是一家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的企业,经理孙庚在其公司内负责有机食品的配送。他告诉记者,顾客在网上预订的食品,无论是有机的、还是绿色、无公害的,都有所指。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绿色食品的要求比无公害的严格一些;而有机食品要求最为严格,所以市面上的有机食品也是最贵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和有机认证标志。其中有机认证标志,根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认监委)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又必须包含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
但在不少超市或市场,标志缺失、缺项的有机产品很常见。记者随机在北京几家超市走访后发现,有的产品只贴有机食品标志,缺乏认证标志;有的有机认证标志中缺乏公司名称;有的挂着牌子自称有机食品,但周身无一标志,销售人员声称标签还没来得及打上。
如何鉴别有机食品?孙庚告诉记者,除了通过贴在产品包装上的有机标志来辨别外,消费者首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初级农产品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才有可能是有机的,加工过的产品声称是有机的都不可信。
“还有一点,只有想做认证的企业,才会去主动检测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成分。企业一旦获得认证,往往不会再检测之后批次的产品,所以即使有有机认证标志,也不见得你买的食品就是有机的。”孙庚说,“还有的企业就一小块地通过了有机认证,但其他地产的食品也当作有机产品搭售。”
一直研究重金属过滤技术的环保人士董良杰指出,他不相信国内有多少生产有机食品的机会。有机食品的环境非常难找,它要求土地三年内没有喷过农药,没有加过任何除草剂,同时周遭找不到有害细菌等。“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很难生产有机食品。”董良杰说。
有机认证已形成产业
根据资料,有机食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数据表明,去年以来,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地;中国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已经过万项。 有机食品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受到欢迎。所以在市面上,不管有无使用农药,有些商家都想让自己的产品向“绿色”、“有机”靠拢。
这样一来,有机认证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阵地。孙庚说,市场上普遍追求有机食品认证的原因很简单:生产企业一旦拥有有机证书,其产品就能卖出比同类食品高出数倍的价格。
国内的有机食品产业最早是外贸生意。过去几年,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8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在近几年国内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下,供给越显不足,这也使得有机食品行业衍生出一片灰色地带,生产企业伪造使用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违规认证等现象层出不穷。
有媒体曾披露,全国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和肥城两地近年来屡屡发生有机认证造假的恶例。而农业部也曾对国内部分城市的有机蔬菜抽样检测,结果竟然“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为了有效监督和评价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认证机构应运而生。自1994年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成立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36家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几乎全部都挂靠部委或科研院校名下。其中,一些机构因经营不善撤出市场,或被大机构并购,认证机构缩减至目前的23家。
据记者调查,这23家分布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是由国家认证认可协会(CCAA)认可并由认监委监管的。除此之外,国内上还存在着不少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民间认证机构。
一家有机认证公司的经理刘强曾告诉记者,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非常大,“北京、南京一些知名认证机构还可以,但不少认证机构,你只要花上几万块钱,不需要对食品进行多严格的审查,就能办下有机食品认证。”刘强曾还透露,只要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咨询公司会派专人安排好认证的全部流程。
在许多食品生产商的眼里,这个小小的有机认证标识代表着天大的利益。它真的能花钱买到吗?
《方圆》记者电话联系多家认证机构后发现,只要按照他们的收费标准支付费用,任何申请人都能办下有机产品认证。说到价格,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记者获取了北京某有机认证公司的费用说明材料。
该认证公司收取的每张证书的认证费用分为“认证基础费”和“基地检查费”,其中认证基础费第一年是1.5万元,以后每年为1.3万元。另外的基地检查费,按每个检查员每工作一天收费3000元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指标是露地蔬菜每50亩视为1人/日,大棚蔬菜每20亩为1人/日,露地果树每100亩为1人/日。
这些只是申请认证时的费用,认证委托人还需要每年提交土壤、灌溉水的检测费用。而且,产品采摘投入市场前,每个品种、每批次的产品均须进行农残和重金属的检测。每个品种检测费总额约5500元。
支付完认证费用以后,按程序,认证机构应当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但在这种“钱”规则下,许多认证的环节通常被省略,而且证书的发放也变得随意起来。
李霞告诉记者,有机认证机构在检测时遇到不满足认证条件的申请户时,会要求他们整改,但只限于这一次,只要检测通过了,他们就不再监管通过他们认证的有机种植户是否维持着有机种植的标准了。她有一个朋友,在检测一次拿到有机认证以后,仍然使用着化肥除草剂:“我到他家地里,明显能闻到农药味。”她认为,部分有机认证根本就是在走过场。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在一个有机认证聊天QQ群中,记者声称要做有机认证,一位认证咨询公司的刘姓经理一口应承下来,表示自己公司会以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和最快的时间将有机认证办下来。从实地考察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这期间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一条龙服务。认证费用大概在3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有机咨询费用。
刘姓经理告诉记者,杂粮比较容易获得有机认证,蔬菜的有机认证存在难度,因为现在的蔬菜很少有不用农药的。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认证,他们公司的认证范围还包括欧盟、俄罗斯等等11个国家的有机认证。“只需一次认证,可以向客户提供认证证书。”记者询问这些认证有何作用时,刘某称,食品生产商获得认证后,有资格在其企业的宣传和其他营销材料上使用标志。但不能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
孙庚向记者介绍,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过程较为混乱,认证机构“重收费、轻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有机农产品每次认证后的有效期为1年,绿色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期为3年,许多企业经常为节省认证费用而放弃认证。
有机种植户陈艳红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小农户,一年生产的蔬菜品种有十几种,她前几年只花费几万块认证一两种销产量大的蔬菜,让其他的蔬菜搭上有机的“顺风车”。但从去年有机认证变得繁琐开始,她就干脆放弃了认证。“自从发现别人认证的蔬菜都能闻到残留农药味,我也就不相信认证了。”陈艳红说。
令人质疑的公信力
因申领有机认证费用昂贵,且费时费力,只有大的企业或农场才有这个条件;然而,国内蔬菜的有机种植方式又多为小农作坊模式,难以规模化、产业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食品行业的怪圈:有钱的花钱买假认证,真正的有机却买不起认证。个别有机种植户在这种压力之下,也开始一边贪图有机的名声,形式上搞有机;一边喷洒农药,施用肥料,以追求高产量。这种现象使得有机食品的公信力屡遭质疑。
孙永江是中国农业大学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事业发展部主任,他向记者介绍了有机食品认证的正规流程。
首先要食品生产商确实是对照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的;在他准备材料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后,认证机构先进行一轮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会与经营者签订检查合同;接着认证机构派人实地检查,并形成最终报告;认证机构再根据报告,决定是否批准认证;如果批准了,该申请人可以使用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不过,这套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其实有许多“灰色空间”。比如一些企业绕过认证,干脆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的“有机食品”;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
即使是按照流程来,得到有机食品认证证书的产品是否真的是有机的,也值得怀疑,这涉及认证机构的权威性问题。国内的认证机构既是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的监管者,又是通过向申请认证的企业收取认证费用谋生的企业性质的单位,认证能否做到公正公开是包括有机种植户在内的所有人的疑惑。
“认证机构应该是第三方,而且认证本身不是市场行为,而是个信誉问题。国内的认证过程过于市场化。”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石嫣告诉记者。
石嫣同时还是北京有机农夫集市小毛驴农庄的创始人,她曾到美国深入研究过有机农业的现状。她谈到国内有机食品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认证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营利性的,这导致很多检测数据不客观、准确。
而美国的有机认证机构跟中国的完全不同,它们非常开放,但拥有话语权的基本都是非营利的。美国大概有80多家认证机构,排名第一的有机认证机构完成了全美国20%的土地有机认证,而且公信力排名前三的认证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如果一个认证机构有自己追求利润的目标,我拿着钱去申请认证,从公司利益驱动的角度上来说,它没有理由不让你通过认证。那这样一来,公信力何在?”
认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对有机产品认证的质疑,多数都围绕着有机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展开。利益驱动的因素除外,因缺乏监管,伪有机横行市场,也导致真正有机种植户不愿意花钱办认证。
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教授杜相革认为,现在有机认证行业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整体上缺乏自律性。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应该既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应该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
国家认监委是专门监管各类认证机构的主要部门,是根据2002年11月通过的《认证认可条例》成立的,此后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必须先经过认监委的资质批准。对此,石嫣认为,目前国内外认证行业的管理体制有明显区别。在美国,政府部门只负责评定行业标准,由此制定出国家标准,而行业内部的监管则交与行业协会;而国内的23家被监管的认证机构大多数背靠国家部委或者科研院校,认监委即使有心监管,也难以做到左右逢源,很难公正、公开。“政府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起来就很尴尬。”石嫣说。
“国外的第三方认证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在美国是先有民间标准。国内是先制定国家标准,由各利益部门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有很多资本的力量在里面”。石嫣认为,当前的国内标准,并不适宜国内普遍的小型农户。基于国内“第三方”有机认证不客观的现状,石嫣倡导另一种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也是国际社会现在比较认同的两个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和第三方认证体系(PGS))之一。
何谓参与式保障体系?“比方说我是农民,你是买家。你想买我的产品,现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咱们找第三方来认证我的产品。另一种是,我们之间不需要第三方,由你来监督、参与,甚至是你组织一些消费者来考察我。还有我们农民之间可以参与式保障。比如说村子里有20个农民,村子里的信息流通很快,互相监督,20个农民相互认证。”石嫣认为,参与式保障体系更加适合目前国内的小型有机种植户。
回顾国际社会关于有机理念的萌发历程,石嫣认为,有机农业本来的目标就是保护土地不再被污染,改良土壤。有机认证的本意是确保过程属实,它强调有机认证是对过程认证而不是结果,这是一种环保的理念,而不是一种饮食的文化。“高额利润不是有机行业的本来面貌。”石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