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s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云计算产业链中云平台、云服务、云终端等环节,开展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分析。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际工作过程等为切入点,找准高等职业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考量创新思维、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创业基础、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等要素,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29-04
  一、引言
  云计算因其集约化管理、弹性扩展、按需分配、虚拟运算、高性能、低能耗等优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云计算产业链正以惊人的速度及影响力快速发展,2015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378 亿元,整体增速31.7% 。随着智慧城市、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政务云、城市云、教育云、医疗云、工业云等云平台的快速普及将催化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落地与推广,云计算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未来几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仍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突破性地将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等深度融合在一起,为云计算市场带来创新活力,改变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孕育着极其广阔的产业链与创业机会。云计算新兴产业的崛起及云计算人才的严重缺失,对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要紧密契合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为契合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正在筹划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也有很多学校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调整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基于现状,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专业定位、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关键要素还在研究与探索中,目前急需落实的事情之一是明确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體系,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提供可靠依据,为培养适应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二、云计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IT企业已经开展垂直行业的云应用布局,如华为已经对外发布面向金融、媒资、城市及公共服务、园区、软件开发等多个垂直行业与企业提供云服务解决方案,宣告云服务、云应用将渗透至各行各业,未来云计算与各领域的融合将不断加深,通过构建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以满足不同传统企业的转型需求,助推行业转型发展。云计算服务商将不断加强与各垂直领域的深度合作,开拓更大的云计算服务空间。
  随着云计算这种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IT技术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无论信息化的整体架构设计,还是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技术,都与传统的IT专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云计算人才严重短缺。云计算产业因其层次丰富、技术新对IT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从云计算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SS)、软件即服务(SAAS)三层生态体系结构来看,出现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如数据挖掘专家,移动应用开发和测试、算法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师等,与此同时,也会促进原有岗位的更新,比如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咨询顾问、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等。
  三、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产业对人才需求层次十分丰富,既需要高端的云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云系统架构师、数据挖掘专家、算法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师等,也需要大量能从事云平台系统基本架构与云计算平台管理、熟悉云产品与服务特点、熟悉在云平台上常规应用的部署、能解决云产品与服务的常见问题与运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大量调研与分析,发现云计算产业所需的人才结构中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约占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总体数量的三成,其他为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约占总体需求的七成,从而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的“金字塔”分布。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是一所地属广东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为社会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坚持以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紧密契合广东及广州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办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通过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调研、分析与专家论证,把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云计算产业链中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及运营,面向大数据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面向云系统集成及企业终端服务等领域,培养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产品及项目经理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集中在技术技能型上,从事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重复性操作、维护与服务类工作,为云计算中下游产业链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位于产业链上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的中下游,与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云计算人才形成人才递进式分布状态,如图1所示。
  四、高等职业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坚持四个“对接”的原则。在充分开展云计算产业调研与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坚持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进行高职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充分体现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导向进行高职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包括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与素养课程,同时也包括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有机衔接、能力递进、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既要符合云计算产业因其自身飞速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以及所带来的创业机遇的特性,同时又要考虑云计算产业对高职人才创新思维、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要求。所构建的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云计算产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性、先进性与前瞻性的特性。
  (二)职业岗位分析
  在充分论证高职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围绕面向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及运营,面向大数据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面向云系统集成及企业终端服务等职业领域,分析得出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初始岗位为数据中心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系统管理员、云产品经理等。通过在初始岗位上的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相应的发展岗位为云计算系统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网站设计师等。通过对这些岗位对应的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了高职云計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对照表,见表1。
  (三)确立人才培养规格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系统管理员、云产品经理、云计算系统运维工程师、虚拟化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网站设计师等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如表2所示。
  (四)构建高职教育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从职业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虚拟化技术与应用、SHELL实用技术、云存储实用技术、Hadoop系统搭建及维护、HBase应用与开发、OpenStack设计与实现6门课程,其中HBase应用与开发、OpenStack设计与实现为核心创新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反推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及算法、云设备互联技术、实用操作系统、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web应用与开发、Java程序设计与开发等,其中web应用与开发、Java程序设计与开发为平台创新课程。根据创新思维、创业素养、人文素质、职业能力等关键要素确定通识课程,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拓展课程。从而形成了由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创新思维、创业素养、职业能力深度融合的知识能力递进式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
  (五)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所构建的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特色鲜明,一是体现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性,突出了云计算技术中最核心的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OpenStack的实用技术等;二是体现了能力进阶式认知规律,从通识课程、平台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较好地实现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递进提升;三是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从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创新课程、核心创新课程到拓展创新课程,融创新创业课程于专业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体现了个性化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喜好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根据职业方向选择专业拓展课程。
其他文献
点 评  “大家办”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大家办”逐步变成了“几家办”,甚至“一家办”,国办独大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是职业教育活力不足、市场适应性不强、行业企业认同度低的重要原因。对此,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了破题之论——“一定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包括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
石伟平:见证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这十来年,可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正式确立法律地位到全面发展的“黄金十年”。在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急切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四川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历史足以证明: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总体来说是健康的,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明显的,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从西部乃至全国的视野看,
摘 要 多年来,上海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已经在高职院校推广运用。但研究发现,上海高职院校在“形式”上较为关注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在“内涵”上推进的力度相对不大,青年教师自身对校企合作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企业提供给青年教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平台相对有限。提高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成效,首先应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在培训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同时建立校企合
摘 要 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立统一理论为基础,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职教经费分担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正式制度与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尊重技术、务本求实和以参与职业教育为荣的企业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目标一致、协调统一,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职业教育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宣传、
日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建立“鲁班工坊”。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是由中泰两所学校共同建设的学生现代技术实践训练基地,将“天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秀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方式”输出国门,实现了中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中国职业教育最好的装备和资源在泰国落地,搭建起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和交流的桥梁。“
摘 要 依据对江西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经济成本比较敏感;处于中等地位水平的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最为强烈;农民工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预期收益越低,对于职业教育学校的评价越低,对于自身生活现状越满意,现代性水平越低,就越不愿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为此,政府及职业教育部门应从刺激需求的角度出发,增加对于农民工参与
摘 要 通过对552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制、工作时间、公司性质、公司规模、月收入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拓展专业学习、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对毕业生职场适应性有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深圳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为4000元/月,在200~500人的
摘 要 以現阶段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对30余所河南省农村中职学校进行走访与调研。数据分析表明,在学校内部质量检测中,存在质检功能定位不准、载体选择不当、结果使用错位等问题。经过典型剖析,从质量检测的功能定位、对象的确定、载体的组织、数据处理等方面深层探究校内质量检测的数据流向,建立质量检测与反馈系统图,构建农村中职学校质量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
摘 要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研究的文献分析和访谈,初步确定高职生创新人格词语,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问卷,对352名学生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高职生创新人格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高职生创新人格可归纳为乐群果断、变通探究、严谨自律、执著顽强、宜人担责、睿智敢为、自信务实和好胜进取等八项因子;创新人格整体与各因子均分在3~4分之间,呈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城乡学生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艺术科学生与文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视野,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关键词 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