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552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制、工作时间、公司性质、公司规模、月收入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拓展专业学习、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对毕业生职场适应性有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深圳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为4000元/月,在200~500人的企业规模中,工作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8-0054-05
职场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1]。面对截然不同的职场环境,大学生反应存在差异性,学校教育各类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职场适应性以及工作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职业核心能力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一种跨职业、可迁移的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在职业活动中起到支配和主导作用[2]。学校应在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发挥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快速反应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化,要求快速适应、快速成长、快速绩效。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职场适应性只进行了少量研究,主要是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实证研究的对象也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对于应、往届毕业生的研究很少。对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职业院校应、往届毕业生职场适应性的现状、特点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职场适应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在预调查中,问卷预设4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法,从“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分别为1、2、3、4、5。通过小样本测试,经过KMO样本充分性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测量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对测试问卷相关题目进行删减和净化。检验显示KMO值为0.884>0.8,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各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符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累计方差贡献率。Kaiserti提出,以公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确定公因子提取数,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要达到80%以上。数据显示,6个公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表明6个主成分能较好地反映原始40个指标所具有的信息,因此可以提出6个目标成为主成分。
采用直交转轴最大变异法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6个主因子的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主因子在本专业实习、拓展专业学习、本专业学习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专业训练;第二主因子在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非专业讲座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非专业训练;第三主因子在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各类兼职、校园文化活动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实践活动;第四主因子在控制情绪、面对焦虑、状态调整、对待挫折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情绪状态;第五主因子在和睦相处、配合同事、与上司沟通、家庭支持、工作环境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沟通与合作;第六主因子在休息时间、工作坚持、自我信心、工作薪酬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工作满意度。
最后形成31个测量指标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人口学特征(包含学生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实习时间)和就业单位的组织特征(包括公司性质、公司规模以及平均工资)等。第二部分为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包含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三个维度。第三部分为职业适应情况,包含情绪控制和耐挫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工作满意度三个维度。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67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552份,有效率为97.4%。其中,男生296人、女生256人。
(三)分析方法
根据研究设计和测量方式,本研究先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适应性量表因子。经检测,问卷各部分Crobach α值从0.69到0.89,远高于林震岩(2007)建议的临界值0.6,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问卷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萃取的因子作为新变量,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各维度情况分析
表1显示了学校因素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三个维度各个项目重要性排序。专业训练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本专业实习、拓展专业学习、本专业学习,其中,拓展专业学习与本专业学习同等重要,说明毕业生在职场中认为拓展专业学习在职场适应性发面发挥重要作用。非专业训练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非专业讲座。结果表明,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职场适应性非常重要。实践活动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各类兼职、校园文化活动,结果表明,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对学生职场适应非常有帮助。
职场适应性情况情绪状态、沟通与合作、工作满意度三个维度各个项目的重要性排序,见表2。情绪状态维度重要性排序为控制情绪、面对焦虑、状态调整、对待挫折,表明很多大学生面对挫折还不能正确对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选择逃避,不能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加强挫折教育。职场适应中控制情绪排在前列,表明毕业生还不容易发生情绪失控的状态。
沟通与合作维度重要性排序为和睦相处、配合同事、与上司沟通、家庭支持、工作环境。这表明大学生步入职场后容易与同事和睦相处,而家庭支持和工作环境排在最后,进入职场后,家庭支持和工作的硬环境对沟通和合作能力影响最低,所以在职场中,要重视与同事的合作关系,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提高沟通能力。 工作满意度重要性排序为休息时间、工作坚持、自我信心、工作薪酬。薪资待遇排在最后,说明毕业生整体对薪酬不满意,但对休息时间比较满意,不轻易跳槽。
由表3可知,学校因素实践活动最重要,其次是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的不足,承载大学生新鲜体验和引导双重作用,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能力。
从职场适应来看,沟通与合作最重要,其次是情绪控制及耐挫力、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不满意,但影响职场适应性主要因素在于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同事、上司、客户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感到愉悦和放松,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二)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学习情况各维度(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与职业适应性各维度(情绪状态、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都显著相关。对情绪控制及耐挫力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对沟通与合作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对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这说明从职场适应性来看,在大学教育中应该重视非专业的训练,引导大学生较早地进行职业规划,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的职业心态。
(三)职场适应性:组间差异
分别对不同特征毕业生的职场适应性就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工作时间、公司性质、公司规模、月收入的毕业生在职场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是性别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二是学制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学制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四年制毕业生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
三是工作时间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工作时间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工作半年以上毕业生显著高于不到半年毕业生;2~5年显著高于不到半年和2年以下毕业生;5年以上显著高于半年、2年以下、2~5年的毕业生。其中,工作满意度和职场适应性,工作5年以上的毕业生对工作特别满意,不容易跳槽,也对职场比较适应。毕业生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也越适应职场。
四是公司性质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公司性质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国企得分最高,其次是民营企业、个体、外企、中外合资,中外合资企业得分最低。
五是公司规模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公司规模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方面,500人以上公司最好;在沟通与合作方面,50~100人公司最好;在工作满意度方面,200~500人公司最好;在职场适应性方面,500人以上公司最好。这说明中型公司易让员工工作满意,中小型公司容易进行人际沟通,500人以上公司更易职场适应。
六是收入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月收入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4000~6000元得分最高,显著高于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而与6000~8000元、8000元以上差异不显著,表明4000元是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
(四)学习情况与职场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以学习情况的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职场适应作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非专业训练对职业适应性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实践活动,最后为专业训练,系数分别为0.459、0.190、0.108。
三、结论与启示
大学校园是学生走入社会、开始职场角色的训练平台,对于大学生职场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都在大学校园完成。学生在大学校园接触专业领域、接触专业以外发生的人,学会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形成具有完全人格的独立人。高校不仅仅要注重专业学习,更多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掌握适应社会、适应职场和适应未来的各项能力,从而实现人岗匹配,成为有社会价值意义的人。学校必须基于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而设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和创造有利于个人自我创造的教育条件,必须关照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3]。具体来说,学校教育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视拓展专业育人功能
亨利.M.列文教授在《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中提到:“即便是有着若干经验的美国劳工部都很难准确预测未来10年的劳动力需求与就业。”尼尔森和菲利普斯认为:“教育对于提高常规工作进行改进很有限,但是教育对于那些在技术进步中需要适应变化的工作尤为重要。”他一再表明,“以培养适应性为目的的教育是有作用的”,“相信最重要的是促进工人的适应性,使他们适应更广范围劳动力中可能的变化市场”[4]。因此,职业院校要拓展专业学习,通过双证书、双专业的学习培训,在学生智能结构中复合与未来需求倾向较为适应的因素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5]。
从2012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实行拓展专业教学改革,引入主干专业 拓展专业的“专业 ”概念,将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学生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选择拓展专业,培养交叉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学科知识由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拓展专业学习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二次专业选择,区别于本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愿意涉猎的专业,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的主动性。 (二)重视发挥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功能
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通过理论和实操,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熟悉职场环境、建立良好职场人际关系及树立团队意识。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不良情绪和压力,调整职场中因为挫折、压力、人际关系导致的不良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心理观,制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因此,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两课”的实操应用价值,可以让毕业生职场适应性能力形成前置完成。
(三)重视社团(书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功能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育人环境建设,支持、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开展校内各类学生社团(书院)组织的活动。启动“社团 ”创新模式,社团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团创新发展的特色,通过社团内选修课、课题研究团队、创业团队等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团发展充分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自我成长能力。志愿服务和深圳特区活跃的志愿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志愿服务能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工作和社会,认识到与在校环境的不同,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的能力,对于职场环境与校园环境的落差起到缓冲和引导的作用。
(四)重视对女生的指导
女大学生成绩相对较好,但职场中表现出的歧视女生现象给女大学生的职场心态和环境适应性带来了不利影响[6]。要加强对女大学生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的训练,引导女大学生学会在不同工作场景控制情绪,学会调整个人状态,学会在工作中及时肯定自我成绩,增加自信心,敢于参与职场竞争,更好地迎接工作压力和挑战。
(五)重视心理薪酬标准
4000元是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低于4000元易致使毕业生跳槽、工作满意度低、职场适应性差的情况,因此要关注4000元的跨度点。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薪酬指导,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薪酬的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确保薪酬处于合理区间,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成长。
(六)重视就业市场主体
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更容易让毕业生有较好的职场适应性,学校要努力开拓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市场,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途径。把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打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体,形成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命运共同体。
(七)重视本科高职教育
四年制学生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显示出四年制高职学生较强的职场适应性,四年制不同的学制造就不同的培养方案,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由于身份认同带动价值认同和行为能力,综合素质显著高于其他学制学生。目前,社会对本科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本科高职教育和本科高职毕业生的出现,本科高职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
参 考 文 献
[1]何向荣. 纵横职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2]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21.
[3]金生鈜. 规训与教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4]亨利.M.列文. 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以美国教育为背景的探讨[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3-10.
[5]张效民. 高职教育“三育人”:理论建构及其意义[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64.
[6]喻永红,李志.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2013(12):42-44.
关键词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8-0054-05
职场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1]。面对截然不同的职场环境,大学生反应存在差异性,学校教育各类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职场适应性以及工作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职业核心能力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一种跨职业、可迁移的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在职业活动中起到支配和主导作用[2]。学校应在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发挥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快速反应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化,要求快速适应、快速成长、快速绩效。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职场适应性只进行了少量研究,主要是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实证研究的对象也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对于应、往届毕业生的研究很少。对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职业院校应、往届毕业生职场适应性的现状、特点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职场适应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在预调查中,问卷预设4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法,从“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分别为1、2、3、4、5。通过小样本测试,经过KMO样本充分性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测量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对测试问卷相关题目进行删减和净化。检验显示KMO值为0.884>0.8,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各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符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累计方差贡献率。Kaiserti提出,以公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确定公因子提取数,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要达到80%以上。数据显示,6个公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表明6个主成分能较好地反映原始40个指标所具有的信息,因此可以提出6个目标成为主成分。
采用直交转轴最大变异法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6个主因子的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主因子在本专业实习、拓展专业学习、本专业学习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专业训练;第二主因子在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非专业讲座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非专业训练;第三主因子在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各类兼职、校园文化活动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实践活动;第四主因子在控制情绪、面对焦虑、状态调整、对待挫折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情绪状态;第五主因子在和睦相处、配合同事、与上司沟通、家庭支持、工作环境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沟通与合作;第六主因子在休息时间、工作坚持、自我信心、工作薪酬上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工作满意度。
最后形成31个测量指标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人口学特征(包含学生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实习时间)和就业单位的组织特征(包括公司性质、公司规模以及平均工资)等。第二部分为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包含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三个维度。第三部分为职业适应情况,包含情绪控制和耐挫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工作满意度三个维度。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67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552份,有效率为97.4%。其中,男生296人、女生256人。
(三)分析方法
根据研究设计和测量方式,本研究先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适应性量表因子。经检测,问卷各部分Crobach α值从0.69到0.89,远高于林震岩(2007)建议的临界值0.6,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问卷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萃取的因子作为新变量,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各维度情况分析
表1显示了学校因素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三个维度各个项目重要性排序。专业训练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本专业实习、拓展专业学习、本专业学习,其中,拓展专业学习与本专业学习同等重要,说明毕业生在职场中认为拓展专业学习在职场适应性发面发挥重要作用。非专业训练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非专业讲座。结果表明,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职场适应性非常重要。实践活动维度各因子重要性排序为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各类兼职、校园文化活动,结果表明,社团(书院)活动、志愿服务对学生职场适应非常有帮助。
职场适应性情况情绪状态、沟通与合作、工作满意度三个维度各个项目的重要性排序,见表2。情绪状态维度重要性排序为控制情绪、面对焦虑、状态调整、对待挫折,表明很多大学生面对挫折还不能正确对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选择逃避,不能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加强挫折教育。职场适应中控制情绪排在前列,表明毕业生还不容易发生情绪失控的状态。
沟通与合作维度重要性排序为和睦相处、配合同事、与上司沟通、家庭支持、工作环境。这表明大学生步入职场后容易与同事和睦相处,而家庭支持和工作环境排在最后,进入职场后,家庭支持和工作的硬环境对沟通和合作能力影响最低,所以在职场中,要重视与同事的合作关系,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提高沟通能力。 工作满意度重要性排序为休息时间、工作坚持、自我信心、工作薪酬。薪资待遇排在最后,说明毕业生整体对薪酬不满意,但对休息时间比较满意,不轻易跳槽。
由表3可知,学校因素实践活动最重要,其次是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的不足,承载大学生新鲜体验和引导双重作用,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能力。
从职场适应来看,沟通与合作最重要,其次是情绪控制及耐挫力、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不满意,但影响职场适应性主要因素在于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同事、上司、客户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感到愉悦和放松,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二)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学习情况各维度(专业训练、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与职业适应性各维度(情绪状态、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都显著相关。对情绪控制及耐挫力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对沟通与合作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对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专业训练>实践活动>专业训练。这说明从职场适应性来看,在大学教育中应该重视非专业的训练,引导大学生较早地进行职业规划,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的职业心态。
(三)职场适应性:组间差异
分别对不同特征毕业生的职场适应性就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工作时间、公司性质、公司规模、月收入的毕业生在职场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是性别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二是学制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学制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四年制毕业生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
三是工作时间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工作时间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工作半年以上毕业生显著高于不到半年毕业生;2~5年显著高于不到半年和2年以下毕业生;5年以上显著高于半年、2年以下、2~5年的毕业生。其中,工作满意度和职场适应性,工作5年以上的毕业生对工作特别满意,不容易跳槽,也对职场比较适应。毕业生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也越适应职场。
四是公司性质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公司性质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国企得分最高,其次是民营企业、个体、外企、中外合资,中外合资企业得分最低。
五是公司规模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公司规模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方面,500人以上公司最好;在沟通与合作方面,50~100人公司最好;在工作满意度方面,200~500人公司最好;在职场适应性方面,500人以上公司最好。这说明中型公司易让员工工作满意,中小型公司容易进行人际沟通,500人以上公司更易职场适应。
六是收入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月收入毕业生对职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情绪控制、沟通合作、工作满意度、职场适应性方面,4000~6000元得分最高,显著高于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而与6000~8000元、8000元以上差异不显著,表明4000元是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
(四)学习情况与职场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以学习情况的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职场适应作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非专业训练对职业适应性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实践活动,最后为专业训练,系数分别为0.459、0.190、0.108。
三、结论与启示
大学校园是学生走入社会、开始职场角色的训练平台,对于大学生职场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都在大学校园完成。学生在大学校园接触专业领域、接触专业以外发生的人,学会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形成具有完全人格的独立人。高校不仅仅要注重专业学习,更多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掌握适应社会、适应职场和适应未来的各项能力,从而实现人岗匹配,成为有社会价值意义的人。学校必须基于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而设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和创造有利于个人自我创造的教育条件,必须关照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3]。具体来说,学校教育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视拓展专业育人功能
亨利.M.列文教授在《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中提到:“即便是有着若干经验的美国劳工部都很难准确预测未来10年的劳动力需求与就业。”尼尔森和菲利普斯认为:“教育对于提高常规工作进行改进很有限,但是教育对于那些在技术进步中需要适应变化的工作尤为重要。”他一再表明,“以培养适应性为目的的教育是有作用的”,“相信最重要的是促进工人的适应性,使他们适应更广范围劳动力中可能的变化市场”[4]。因此,职业院校要拓展专业学习,通过双证书、双专业的学习培训,在学生智能结构中复合与未来需求倾向较为适应的因素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5]。
从2012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实行拓展专业教学改革,引入主干专业 拓展专业的“专业 ”概念,将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学生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选择拓展专业,培养交叉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学科知识由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拓展专业学习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二次专业选择,区别于本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愿意涉猎的专业,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的主动性。 (二)重视发挥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功能
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通过理论和实操,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熟悉职场环境、建立良好职场人际关系及树立团队意识。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不良情绪和压力,调整职场中因为挫折、压力、人际关系导致的不良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心理观,制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因此,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两课”的实操应用价值,可以让毕业生职场适应性能力形成前置完成。
(三)重视社团(书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功能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育人环境建设,支持、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开展校内各类学生社团(书院)组织的活动。启动“社团 ”创新模式,社团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团创新发展的特色,通过社团内选修课、课题研究团队、创业团队等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团发展充分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自我成长能力。志愿服务和深圳特区活跃的志愿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志愿服务能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工作和社会,认识到与在校环境的不同,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的能力,对于职场环境与校园环境的落差起到缓冲和引导的作用。
(四)重视对女生的指导
女大学生成绩相对较好,但职场中表现出的歧视女生现象给女大学生的职场心态和环境适应性带来了不利影响[6]。要加强对女大学生情绪控制、工作满意度的训练,引导女大学生学会在不同工作场景控制情绪,学会调整个人状态,学会在工作中及时肯定自我成绩,增加自信心,敢于参与职场竞争,更好地迎接工作压力和挑战。
(五)重视心理薪酬标准
4000元是毕业生的心理薪酬标准,低于4000元易致使毕业生跳槽、工作满意度低、职场适应性差的情况,因此要关注4000元的跨度点。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薪酬指导,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薪酬的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确保薪酬处于合理区间,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成长。
(六)重视就业市场主体
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更容易让毕业生有较好的职场适应性,学校要努力开拓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市场,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途径。把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打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体,形成中小型企业、民营和个体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命运共同体。
(七)重视本科高职教育
四年制学生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显示出四年制高职学生较强的职场适应性,四年制不同的学制造就不同的培养方案,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显著高于三年制和五专生,由于身份认同带动价值认同和行为能力,综合素质显著高于其他学制学生。目前,社会对本科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本科高职教育和本科高职毕业生的出现,本科高职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
参 考 文 献
[1]何向荣. 纵横职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2]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21.
[3]金生鈜. 规训与教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4]亨利.M.列文. 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以美国教育为背景的探讨[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3-10.
[5]张效民. 高职教育“三育人”:理论建构及其意义[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64.
[6]喻永红,李志.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2013(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