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物理教育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一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承载媒体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特征对教育的改革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使概念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一、适合“整合”的内容
  
  1.复杂现象过程的演示.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过程,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文字、挂图、实验等)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在初次接触的情况下在脑海中清楚地想像出具体的情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平抛运动的剖析”时,传统实验中,这一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平抛运动的轨迹,当然也就谈不上总结规律了.我们利用FLASH制作了一个模拟实验:利用一个弹射装置水平弹射出一个小球,以弹射点为原点,建立一个坐标系,随着小球在空中飞行的同时画出轨迹图,并有秒表计录小球从发射到地面的时间,再分别改变小球弹射时的初速度和小球发射点距地面的高度(小球发射点不动,只是把地面下降一些),画出几条轨迹图.通过对几条轨迹图及空中飞行时间的对比,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平抛运动的时间仅与抛出点的竖直高度有关;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与时间及水平初速度有关.
  2.微观世界的宏观化.学生对宏观的自然现象、物质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可通过传统的实验或生活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物理上经常要讲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而微观粒子又看不到、摸不到.我们可利用技术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许多东西就不言自明了.例如,在讲“电流的方向”时,现实生活中溪水的流动方向、自来水的流动方向很好理解,因为学生天天都可看到,可是电流的方向看不见、摸不到,更不用说让学生理解电子的流向了.我们通过FLASH动画模拟演示了电路中电流和电子的流动方向,真实感强,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学生更容易理解.
  3.模拟难以再现的实验.课本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实验,在课堂中是无法再现的.例如,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五号”飞天的场面等.通过课程整合,我们可利用多媒体,顺利再现这些场面,同时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4.模拟严重违规操作及严重违规操作的补救.物理学科的实验都有其严格的操作步骤,违规操作的后果,轻则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重则会损坏实验仪器,再严重一些的甚至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那些非常严重的违规操作,是我们实验时极力要避免的,所以无法让学生感性地知道有什么样的后果.利用多媒体模拟那些违规操作,将可能出现的后果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违规的严重后果,可起到警示作用.
  5.模拟仪器组装搭配.物理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实验组装题,这是中考复习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把初中所学实验让学生都重新做一遍.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就可轻易地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通过制作课件,把某一实验所需的仪器全部陈列在一旁,学生通过用鼠标拖动仪器,就可完成一个实验的仪器装配.如果仪器组装顺序出错了,或者是仪器摆放位置错误,仪器就会自动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若学生三次都将仪器摆放错误,则计算机就会给出提示应如何正确操作.当学生组装成功时,计算机就会向学生表示祝贺.用鼠标单击开关钮时,计算机就会开始模拟实验,学生就可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初中所学实验都复习一遍,而且还可看到相应的现象.
  
  二、遇到的问题
  
  1.教材搬家.有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只是简单地教材搬家,把老一套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计算机上,制作出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最多加上几幅图片.我们理解,课程整合正确形式应是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
  2.教师的主导地位.现在一讲课程整合就是大谈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课件上了,也使得教师显得好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认为,即使是在课程整合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是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应像个主持人,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必要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得出结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撒手不管了,教师依然要牢牢地把握好课堂的进程,纠正某些学生偏题的讨论,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课堂上学生虽然起到主体作用,但依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向既定目标前进.
  3.课件资源不充足.现在课程整合后,每堂课都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解决,一个教师负责一个课题,课件资源共享,这样一来,每个教师所需花费的时间就大大减少.而对我们这样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教师较少,本来教师就不是科班出身,要想制作一个完美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别的地方的精力就难免要有所减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
其他文献
新课标给教与学的双方都提出了新要求,实验教学在新课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日常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物理学涉及到的探究方法很多,有猜想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分类法、隔离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下面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浅析常用的几种实验探究方法.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愉快教学,本文就从兴趣的诱发和情境的营造两方面谈谈笔者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物理;愉快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00  一、兴趣的诱发  1. 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
探究式教学强调问题情境下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改变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其实,所有的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维持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思考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新教材突出从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如果仅有文字描述,再生动的描述都只能给学生留下较少的印象,难以达到本学科教学的目的。这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集成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反馈及时的特点,给传统教学带来极大的补充。而同时面临着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学习,来将这一技术的作用很好地发挥最优效果。本篇体会是笔者在运用多媒体设备教授语文特别是阅读文章时的一点心得。  关
所谓对态受力分析法,就是针对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物体受力情况及判断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一种方法.就初中物理涉及物体运动状态的特殊性,即只掌握一种平衡状态(物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合作学习情境、实验操作情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境;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0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报告中指出:“教育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宜昌市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结合本地
摘要:教学反思就是从自己的教學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反思活动并不是能够得到真正的重视。即使受重视也往往是教师重视了自己的反思,而忽略了让学生来反思,这样反思教学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本文主要探讨教学双向反思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反思;学生的反思;共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究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以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04  创新教育着眼于未来,重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初中化学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近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