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强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课程改革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很强,在机电类的各个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制造等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由于这门课程中相当多的内容都十分抽象,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它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难教的课程。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现代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考核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基本理论部分坚持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实行综合化
1.应用为主,够用为度。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教师是被动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且所授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基本理论部分应以够用为度、适用为限,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教学时数减少,就必须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较少用到的内容不讲或少讲,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增强学生查用国家标准的能力,课堂上演示和练习查阅表格,学会零件各个公差值的查阅和标注;突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有所侧重。
2.教学内容实施综合化。
在教学实践中,以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要求为标准,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1) 以《互换性应用及概念》作为第一章,代替传统的第一章《绪论》。用机械行业中的典型例子——齿轮泵作为载体进行切入,将轴、箱体、轴承、键、齿轮等零件直接摆在学生面前,从而提出它要在机器中正常运行就必须和若干零件配合,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公差与配合的要求。先讲解零件的磨损到零件的维护、更换,然后介绍互换性的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将《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检测》中的基本内容综合成《基本几何量精度》。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并通过常用经用的机械与综合的例子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技术测量基础》、《极限量规》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
(4)将原有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圆锥的公差与配合及测量》、《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综合成《典型零件的公差测量与综合应用》。着重介绍这些零件的公差及测量知识,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做到会查表、标注、计算、测量;并通过减速箱的例子,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综合测量,要求学生能确定减速箱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要领。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
1.寓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中,增加学习乐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概念多、术语多、符号代号多、记忆多,学生学习本课程常会感觉枯燥无味,这就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例,边观察边测量边讲解,给学生看、想、说、练的机会,一方面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了学生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
2.采用分组、分层、互动的学习方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另外本课程的实验也比较多。针对这些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把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更容易采用师生互动教学,也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在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素质教育。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电子教案,利用CAI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于概念非常抽象的形位公差带的形状、位置、大小等概念,采用多种视听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能极大地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三、强化实训,实验内容实际化
传统实验课程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活动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职责只是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而且,教师经常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较快的学习到有关基础知道,但不利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结合生产实习、结合零件图进行实验。比如,在测量内、外径的实验中,以往都是教师讲授工具的原理与使用要点,学生进行测量。现在实验时结合实例(如减速器的孔轴),给出代号¢60H7/g6,而不是直接给出最大、最小的极限尺寸。在实验时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回忆掌握不同的配合,更能检查学生在查表、分析、计算、工具选用、测量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根据:分析、处理问题及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学习态度四大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基础实验完成后,进行综合的实验,选用减速箱的装配图、箱体的零件图,让学生根据箱体件的工作情况自己确定箱体件的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项目、公差值及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公差标准、技术测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长期以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甚至形成了“不重实验,只知考试,考完就忘记”的怪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考核方式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为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养目标,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将考核分为三部分:
(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实验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
(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操作考核:将减器箱配合与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进行分组测量,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
结束语
通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笔者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课堂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
[3]杨好学.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课程改革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很强,在机电类的各个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制造等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由于这门课程中相当多的内容都十分抽象,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它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难教的课程。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现代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考核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基本理论部分坚持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实行综合化
1.应用为主,够用为度。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教师是被动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且所授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基本理论部分应以够用为度、适用为限,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教学时数减少,就必须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较少用到的内容不讲或少讲,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增强学生查用国家标准的能力,课堂上演示和练习查阅表格,学会零件各个公差值的查阅和标注;突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有所侧重。
2.教学内容实施综合化。
在教学实践中,以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要求为标准,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1) 以《互换性应用及概念》作为第一章,代替传统的第一章《绪论》。用机械行业中的典型例子——齿轮泵作为载体进行切入,将轴、箱体、轴承、键、齿轮等零件直接摆在学生面前,从而提出它要在机器中正常运行就必须和若干零件配合,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公差与配合的要求。先讲解零件的磨损到零件的维护、更换,然后介绍互换性的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将《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检测》中的基本内容综合成《基本几何量精度》。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并通过常用经用的机械与综合的例子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技术测量基础》、《极限量规》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
(4)将原有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圆锥的公差与配合及测量》、《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综合成《典型零件的公差测量与综合应用》。着重介绍这些零件的公差及测量知识,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做到会查表、标注、计算、测量;并通过减速箱的例子,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综合测量,要求学生能确定减速箱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要领。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
1.寓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中,增加学习乐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概念多、术语多、符号代号多、记忆多,学生学习本课程常会感觉枯燥无味,这就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例,边观察边测量边讲解,给学生看、想、说、练的机会,一方面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了学生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
2.采用分组、分层、互动的学习方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另外本课程的实验也比较多。针对这些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把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更容易采用师生互动教学,也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在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素质教育。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电子教案,利用CAI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于概念非常抽象的形位公差带的形状、位置、大小等概念,采用多种视听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能极大地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三、强化实训,实验内容实际化
传统实验课程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活动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职责只是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而且,教师经常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较快的学习到有关基础知道,但不利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结合生产实习、结合零件图进行实验。比如,在测量内、外径的实验中,以往都是教师讲授工具的原理与使用要点,学生进行测量。现在实验时结合实例(如减速器的孔轴),给出代号¢60H7/g6,而不是直接给出最大、最小的极限尺寸。在实验时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回忆掌握不同的配合,更能检查学生在查表、分析、计算、工具选用、测量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根据:分析、处理问题及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学习态度四大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基础实验完成后,进行综合的实验,选用减速箱的装配图、箱体的零件图,让学生根据箱体件的工作情况自己确定箱体件的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项目、公差值及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公差标准、技术测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长期以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甚至形成了“不重实验,只知考试,考完就忘记”的怪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考核方式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为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养目标,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将考核分为三部分:
(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实验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
(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操作考核:将减器箱配合与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进行分组测量,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
结束语
通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笔者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课堂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
[3]杨好学.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