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林妹妹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_o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王文娟
  第27屆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傅全香、徐玉兰和王文娟三位越剧前辈,在颁奖晚会前一天,笔者来到王文娟老师家里做专访。九十多岁高龄的王老师精神很好,话匣子打开,往事悠悠,如在目前……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戏的?
  答:有的人是喜欢越剧才开始学的,我不一样,我从小家里不富裕,爸爸是乡村教书的,我们兄弟姐妹有四个,我妈妈没有工作,家里生活很艰难。小时候,看到家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担一担地挑走送给人家,我不懂,就问爸爸妈妈,才知道田不是我们的,是人家的,所以种出来的粮食是要还给人家的。那时我就想,要是自己有田多好,可我们哪里来的钱呢?我们是不是能挣钱?可女孩子怎么挣钱呢?我想到我有一个表姐是唱戏的,我就跟妈妈讲,我可不可以跟表姐去学戏?我妈妈觉得这倒也是一条出路,可我爸爸不同意,他说一个小女孩,要跑到上海那么远的地方去学戏,要养家挣钱……我爸爸怎么也不同意,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就“哇哇哇哇”哭呀,后来我爸爸答应了,因为我表姐老实正派,他也还放心,而且当时的女孩儿除了给人家做童养媳,没有什么出路。我有两个弟弟,一个五岁,一个七八岁,还有一个妹妹比我小四岁,本来在家的时候领着他们三个去山上跑,山上有笋,有瓜,很漂亮的,现在就要离开家了,这个时候,我就“哇”地哭了,我想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来……后来我就想,我是去挣钱的,挣了钱就可以买田了,我的弟弟妹妹也不用给人家欺负了,就这样,我跟着表姐坐船来到了上海……
  问:那时候您只有十二三岁,学戏难吗?
  答:早晨有专门的老师帮我们练功的,腰腿功每天要练的。我小的时候不讲话,人家都叫我“小老太婆”。老师(表姐)化妆,我就学化妆,老师演戏,我就学演戏,看到台上哭,我也哭。到了我老师那个剧团,老师买了香烛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剧界的祖师爷,我拜了唐明皇,拜了老师,还有好多老师,表姐领我一个一个去介绍。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吃这碗饭了——就是从事越剧。我没有其他想法,就是把戏演好,我挣钱。那时候只有十二岁啊,老师怎么演,我就在那里看。过去那时候,几个戏都是反复演的,比如《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好多戏啊,反复反复演,我就用笔记下来,就这样一直看、一直记、一直学。
  问: 听说您学戏特别用功、能吃苦,据说还主动要求演《梁祝》里死去的梁山伯,是吗?
  答: 我一开始跟我老师学小生,因为我的脸型比较小,过了两年老师讲,你还是演花旦吧。但是花旦没有剧本呀,但是有赋子,都是一段一段的。晚上,有的花旦,把写着赋子的本子放在枕头下面出去小姐妹那里玩,我就把它偷出来,偷偷地到僻静的地方,开一盏小灯,就在晚上抄,但还是觉得不够。有一次演“祝英台哭灵”,我去争取演后梁山伯,就是死了的梁山伯。梁山伯死了以后,就睡在那个灵堂里面,我就偷偷地躺在那里看花旦是怎么演的、怎么唱的、怎么哭的,心里默默地都记下来,回去把每天记下来的唱词一点点写下来。然后一刻不停地唱,老师化妆的时候,我也在边上唱,我老师就说:“彩娟(我小名叫彩娟),你不要一刻不停地唱呀。”我那时就只有一根筋,就是怎么把戏唱好。后来我老师结婚了,学团里的总务把我们这些人组织起来,到外地去演出,杭州啊,嘉兴啊,一边演,一边学,就这样锻炼,慢慢就从乡下演到上海来了,从茶馆再到小剧场演出,人家讲这个小花旦还蛮活络的。后来我老师又出来演出了,跟“三花一娟”的王杏花一起搭档,王杏华要结婚了以后呢,老板跟我老师讲:“给你去找一个花旦来。”我老师讲:“你不要去,我妹妹完全可以顶上去。”老板说:“她能顶得上吗?”我老师就说:“对,她能顶得上,我知道她。”那时候,每天晚上我老师戏演完以后,就教我明天的戏要怎么演。我老师开始的时候是演过花旦的,她就连夜教我,睡觉的时候我就默、唱,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就练,这样演下来。后来老板跟我表姐讲:“你的那个表妹演得还不错的啦……”这样一直演,后来就到少壮剧团,跟陆锦花演出。
  那个时候是解放前,陆锦花正好在马樟花下面演小生,她们自己那个时候也要出来,就叫我一起,我们两个人就组织一个剧团,因为大家年纪都很轻,所以叫“少壮剧团”。陆锦花擅长现代戏,一个戏一个戏接下来,生意倒是真好,那时叫皇后剧场,就是在南京路上,常常客满,后来演了两年多,她生病了……后来尹桂芳大姐回来了,缺少一个花旦,让我去,我想能跟尹大姐搭档太好了,自己可以提高一步了。那时候在外国人开的剧场,场子费比较贵,客满还要贴钱,老板就不演了。这个时候正好是1948年了,1948年以后正好徐玉兰大姐没有搭档,就让我去演,我跟她合作从那一年开始,一直到解放以后,后来一直到退休,还是一直合作。
  解放以后先是姊妹班,在明星戏院,后来变国营剧团,生意好得不得了,后来就是总政文工团要扩建,需要一个越剧团,我们就到了北京,带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排了一个《西厢记》。我们第一次到北京大概还有三五天就是建军节,当时领导让我们越剧团也去参加,可是衣服还没有发下来怎么办?大家就穿白衬衫,蓝裤子,头上戴个蝴蝶结就去参加部队检阅。那个时候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都来了,说:“唉,这支部队怎么没穿军衣呢?”有人说:“她们是上海小姐刚刚来没几天。”就这样“上海小姐”在北京出名了。
  问: 抗美援朝你们到朝鲜慰问演出,是不是很危险啊?
  答:我们一路慰问演出到了鸭绿江边上的一个城市,对面就是朝鲜。志愿军有时候冒着枪林弹雨来看我们演出,我们当时就想,对面就是朝鲜,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那里和敌人作战,我们都已经到鸭绿江边上了,不去慰问一下,觉得太遗憾了。大家就要求去朝鲜慰问一下,那时候打报告等批准要好几天,团长就决定我们先过去慰问,再让总政批。一过鸭绿江,情况完全不一样,那里炸弹坑很多,敌机随时会来,那个时候没有觉得害怕,就是死了也是光荣的,因为有许多伟大的人在我们面前,我们看看人家那么伟大,再看看自己那么渺小,还有什么可以怜惜自己的呢,是不是啊?   问:听说您当时在朝鲜还立功获得了一枚军功章?
  答:后来给我们立二等功,也是对我们的鼓励。那时候演出没有舞台,四部卡车翻下来、接起来,就在卡车上面演出。有时候是在泥地上面演出,看戏的人呢,也坐在泥地上看。志愿军要看一场戏是很不容易的。有一次我们在六十三军演出,演出的时候,四面用黑的布围起来,上面用树木扎起来。我们演《西厢记》,第一场演好以后,第二场又来了一批志愿军。因为他们来看戏是要穿过封锁线来看的,团长讲:“志愿军冒着生命危险来看戏,我们不能让他们看无头戏。”所以就从头演起。有时候演到第三场又来一批,我们再从头演起,这里头反复很多的。敌机过来,我们听得出有些是带炸弹的,但是看看志愿军都是聚精会神地在看戏,我们坚持演,演到最后一场,张生要走了,叫莺莺出来。这时候,我背后传来一声枪响,我很自然地一叫,观众是笑得来……我都不知道怎么了,还是演下去,这一场演得是很长很长的,敌机一次一次来,来得很多。后来我们要到最前线去了,在装卡车的时候,忽然来了三架飞机俯冲,大家赶紧找地方躲……后来司令分析这三架敌机可能炸弹都扔完了,知道这里有人,很可能第二天早晨还会来。结果真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就来了……我们都是差一步,有时候汽车开过去,后面就有炸弹声,有时候前面机关枪在摇,志愿军派很有经验的驾驶员给我们开车,在车上坐怎么坐,背包放在哪里,万一不好的时候怎么撤退都是安排好的。
  问:您的王派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那是自然形成的,在多年的演出中慢慢慢慢、自然形成的。王派的形成比几位老大姐要晚一点,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我自己也说不清,主要是唱腔、表演,长年累月这样。我觉得唱腔要自然一点,要根据人物的感情,以情带声。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嗓音有限制,我就不能硬撑。我先生也讲了,他说:“一定要唱自然,你想程砚秋,他唱京戏的,嗓音也不高,但很动人,你不好硬撑。”还有就是塑造人物一定要带着感情。
  问:王派的代表作是《红楼梦》,听说您当时接下林黛玉这个角色是立下军令状的?
  答: 当时,我们总支书记问我:“唉,王文娟,问你啊,你林黛玉敢不敢演?”我说:“敢呀!”他说:“你演得好吗?”我说:“演不好,砍我头。”就这样,立了军令状了。可是要怎么把林黛玉演好呢?首先导演把整个大观园的人物做了分析,然后我自己也要去想怎么演,我看《红楼梦》的书,就把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讲得话用不同颜色的笔划下来,舞台上要演出的有关章节反复看,一边想她为什么要哭呀,她天生就是要哭的,还是什么情况下哭?是在人家欺负她的时候哭呢,还是不顺心的时候哭?我仔细看、仔细想、仔细琢磨……
  她的哭不是天生要哭,她笑的时候也很多的,她跟史湘云在花园里,两个人讲话的时候,笑的也蛮多的。她哭呢,我分析有三种情况她是要哭的:一种情况,她想到自己是个孤儿寄居在贾府;第二种情况,宝玉被打了以后,她哭得来,一双眼睛像核桃一样;第三种情况,贾宝玉对她好的时候,她哭得最厉害。有一次贾宝玉让晴雯送给她一个手帕,她想为什么送给我一个旧的手帕?噢,她想到这是一种感情的投递,所以她一夜没有睡,在贾宝玉对她好的时候,她是哭得最厉害的。一个孤儿居住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里,她碰到的问题是很多很多的,后来慢慢年纪增长了跟贾宝玉积累起了感情,但是谁给她做主呢?所以她有一首诗是这样的:“风萧萧兮何处?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独沉吟,望故乡兮……”在演这场戏的时候,我很早在侧幕看到那个布景,我化妆的时候还有花,到谢幕的时候都是枯枝了,是很凄凉的感觉。所以我演林黛玉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从小出来演戏,我也想家啊,想我的弟弟妹妹,想我的爸爸妈妈,我自己生活的积累和人物是相通的,所以我可以理解林黛玉她想家的生活(状态),她的处境。
  问:周总理也很喜欢《红楼梦》,他接见你的时候说了些什么?
  答:我们到北京去演出,邓大姐、周总理,不但看而且提意见。本来“焚稿”以后不是林黛玉死了嘛,那邊“嗒嗒滴嗒滴”喜乐就起来了。那时周总理和邓大姐就提意见了,说:“怎么林黛玉死了以后,连一个哀乐都不给她,马上就变喜乐了,这个不好。”所以就在这个地方加了一点,喜乐不是马上出来的,紫鹃喊“姑娘”……还有薛宝钗结婚的时候,她的那个凤冠是用丝绒做的,周总理讲:“薛宝钗家里是很有钱的,她结婚的时候应该戴一个珠冠,怎么戴一个绒的,是不是你们没有钱呢?”后来,薛宝钗就戴了珠冠。周总理还带我们去了真的大观园……
  问:这次您和傅全香老师、徐玉兰老师一同获得白玉兰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可以说说您的感想吗?
  答:我退休已经二十年了,感谢领导还想到我们这些老艺术工作者,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一生工作的评价,所以我这几天都睡不着,心里很激动。退休以后呢,常规的演出我是没有了,心呢还是在牵挂着我们的越剧。我是12岁、虚岁13岁到上海来从事越剧工作的,退休以后这几十年来,我也一直牵挂着我们的越剧,我一直在想我还可以为越剧做点什么事情呢?所以我想把演过的一些戏的片段、唱段,还有一些已经失传的戏,把它们整理出来,给我们的后辈能否做一个参考。所以我退休以后搞了两次专场,一次是2006年,一次就是去年,去年专场的戏都是平时不太演的,像《则天皇帝》《晴雯之死》,还有和范瑞娟老师一起演的、从川剧改编而来的《踏伞》。
  专访间隙和王老师闲话家常,她说自己小时候读书读得少,演戏很忙,现在空下来了,喜欢看看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看了才知道,好多戏里的故事都是那个年代的。王老师的学生知道她喜欢地理,还请了老师给她上上课,她的房间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上好些地方老师讲过她知道了的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划下来。她指着地图跟我们说西北边疆地区还是需要发展,华东地区发展得不错……客厅里挂着她亲手写的对联“学如沧海勤舟渡,书似云山曲径通”。她画牡丹也有些名气了,但画稿多卷起垒在竹质的架子上,她说画得不好,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晚年的王老师,仿佛当年潇湘馆的主人,写字、画画、看书、思考,悠悠然地忘记了时间……
其他文献
简析范晓枫在《哈姆雷特》中的表演  芭蕾的叙事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叙事,芭蕾的表演也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表演。但是,故事中的人物是有生命力的,角色的性格成长需要身心的自由。就这种状况而言,芭蕾表演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在程式的限制和角色的自由的矛盾之中,获得身体审美的平衡。  表演是对编导创作的再创作。对芭蕾表演而言,这种表演的再创作,是对身体动作(舞姿)创作与人物角色(性格)创作的高度统一。  《哈姆雷特
期刊
观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原著:格雷戈里·马奎尔  编剧:薇尼·霍兹曼  作词/作曲:史蒂芬·施瓦茨  导演:乔·芒特罗  相较于经典的四大英美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可说是年轻的“常青树” (百老汇演出时间最久的长寿明星剧中列第9名),从2003年公演以来就一直广受观众青睐,常演不衰。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累计超过5000万观众,累积超过40亿美元票房,收益上能与之并肩的仅有《剧院魅影》和《狮
期刊
看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中文章的表演  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讲述了“我”在一个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家庭长大,虽然竭力摆脱但仍然无法逃脱和母亲一样患上抑郁症的宿命,并且在婚礼当天遭遇母亲自杀身死的悲剧故事。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的创造力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胆地用喜剧的方式来结构悲剧,让全剧悲喜交织,笑中带泪;其二就是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独角戏。  因此,出演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就成
期刊
1904年,京剧名伶孙菊仙在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一张唱片,从此中国进入有声记录和传播的时代。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在上海成立,这家由当时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创办的商业电台,除了播出各种商品、公司广告之外,大部分时段都用以转播其屋顶花园游艺场演出的各种戏剧节目。据说名角、名票经常光临,京剧、广东戏、滑稽剧等应有尽有。虽然当时能够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听众并不多,但这却让戏曲走
期刊
评舞台剧《黎明之街》  戏剧构作/编剧:赵尔  编剧:王非一  导演:施亦骏  演员:蒋可 张梦儿 郑景天等  舞台剧《黎明之街》的小说文本是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2007年出版的作品,作家时年49岁,这既是他人生的中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中年阶段。东野圭吾称:“我在《黎明之街》中第一次把恋情放在小说如此核心的位置。”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渡部和也与女主人公仲西秋叶之间的婚外恋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男性哀情。
期刊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临川四梦”的演出成为当下舞台热点。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系列演出在广东、北京等地引发了观剧热潮。不仅市场反响热烈,在北京的专家研讨会上也获得了北京专家的高度评价。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临川四梦’是上昆的一次圆梦,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传承经典,继续前进。”  2016圆梦“临川四梦”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临川四梦”就是最好的应景之
期刊
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在今年春天的上海舞台上,出现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好戏。它,就是上海淮剧团倾全力打造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这出戏在去年上演后,就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关注。上海淮剧团在充分听取了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后,又从剧本到表演、唱段、舞美设计、灯光各方面,作了精心的修改,现再度和观众见面了。这是继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马陵道》等之后,上海舞台上出现的一台人文新淮剧。演出
期刊
2000年,民间剧场上海真汉咖啡剧场开业时,艺术总监张献写了这么一段话:“真汉咖啡剧场,只不过是三十几年后几百家这类新剧场中的第一家。到那时,经常看戏的新一代会遇到这样的父母:‘从前上海有一家咖啡剧场,我们年轻时也经常看戏……’”  而今上海的民间剧场现实却并没有如张献所言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仍旧为数寥寥。  回望十五年的上海民间剧场之路,一条变化轨迹渐渐清晰起来:从戏剧从业者的理想主义回归到符合市
期刊
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系列活动综述  玉兰飘香,浦江两岸竞相绽放。群星闪耀,根植土壤满园芬芳。4月7日晚,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为题的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名单揭晓暨颁奖晚会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除了常设奖项外,本届白玉兰戏剧奖还授予了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三位越剧艺术大家终身成就奖,授予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特殊贡献奖,授予《北京法源寺》剧组
期刊
金钱是不是万能的?这是个看似老套到不能再老套的问题,但答案却不是简单的“能”或者“不能”。以批判性著称的英国骤剧团(Headlong)和灌木剧场(Bush Theatre)合作创排的《本性难移》(Boys Will Be Boys,可直译为《男人总归是男人》)就试图从性别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本剧故事背景设定为金融行业,如果仅看英文标题,你或许以为这是一部金融(男性)精英的奋斗史,充斥着你死我活、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