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简化的元代服饰
1、元代服装发展背景
公元十一世纪蒙古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定都大都。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被汉族传统服饰、礼仪文化感染。同时胡服的功能性、和其简单的结构,促使中华传统服饰的结构走向简化实用的改革。
2、元代服饰特点
元代的服饰融合古今汉蒙为一体,既不失汉族传统,又保留本族个性。常以16个字概括:"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備仪文"。穿袍服、戴笠帽、披云肩、束腰带,是蒙古典型装束。
黄帝冕服 皇帝祭祀冕服,衮冕用漆纱制作,前后冕旒各十二。衮服用青罗制作,以十二章纹样装饰。裳用白纱制作,形状像裙子。
品官公服 品冠公服都用罗制作,特点为盘领、大袖、右衽,头戴展角漆纱幞头。颜色为紫、绯、绿三色,以服色、花型和花径尺寸区分等级。
质孙服 质孙服为蒙语音译,意思为"一色衣",是蒙传统服装,建国后愈加华丽。服装面料为掺合金丝织成的金锦,色彩艳丽多青、红诸色。服式接近深衣,多为右衽交领、盘领、方领。上衣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了襞积(褶襇),肩背挂大珠,讲究配套穿着。
比甲 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发展至后期就是如今的马甲。
3、元代服饰纹样
因蒙古人祖先束苍狼褐白鹭,所以元崇尚白色、蓝色。另喜棕褐色,有驼褐、沉香褐、枯竹褐等20多种。而在纹样方面,元代的纹样装饰风格和题材内容承袭了两宋的装饰艺术,并融入了织金锦纹以及一些特有的西域图案,如织金白泽、织金胸背麒麟等。
端庄宏美的明代服饰
1、明代服饰发展的文化背景
明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奖励垦荒、推广桑棉种植。棉花的普遍种植使其成为民间主要衣料,丝绸则成为高档面料。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服装面料机构。另外江南地区丝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丝绸织绣技艺空前提高。使得缂丝、刺绣、织金、孔雀羽精细加工技艺达到超高水平。同时还设立了许多机构加强对纺织业的管理。如染织局、尚衣监等。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明代服饰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现代中国戏曲服装款式纹样都采自明代服饰。
2、明服装结构特点
明代官服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朝、武弁服、燕弁服、公服、常服外还有只有皇帝恩赐才可穿着的蟒衣、飞鱼服、麒麟服、斗牛服等。而在款式方面,明朝的服装款式大致有交领式衣衫,古礼传承的传统形式,多用于祭服、朝服、燕服以及单衣;盘领衣,明衮服原为交领式,自明英宗开始改为盘领式;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上衣有人窄袖,下裳散褶,腰间束敛打襇;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衣长与裙子相当,左右腋下开衩,衣襟敞开,为女子便服。贵族妇女穿衫袄合领对襟大袖,平民妇女穿直领对襟小袖;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下摆缀一横襴,所以又叫襴衫。
服装用料方面,明代已有缎类、绢类、罗类、纱类、紬类、改机(双层提花丝织品)、绒类等众多类别。明代贵族高档服装均以丝绸为面料,且以缎织物取代了锦作为高级衣料,也使用丝绵交织物和毛织品等。而民间用料,夏季以纻布为主,冬季以棉布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还用毛织品。
3、明代服饰纹样
明代根据时令变化,穿不同质料服装,加饰各个时令的应景的纹样,如年节配葫芦纹补子蟒衣,元宵配灯笼纹样蟒衣,清明穿秋千纹罗衣,端午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七夕配鹊桥补服,中秋配玉兔纹,重阳穿菊花补子罗衣,冬至穿阳生补子蟒衣,万寿圣节配洪福齐天纹样,颁历,皇帝换年号饰"宝历万年"纹样。除此之外明代服饰纹样还包含,吉祥纹样、动物纹样、自然气象纹样、器物纹样、几何纹样、人物纹样等。这一时期服饰纹样品类繁多,繁美艳丽,材质、工艺、色泽、形式的美尽显明代服饰的端庄宏美。
走向现代化的清代服饰
1636年,皇太极登皇位改国号大清,因满族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所以入关后,清推行服装改革,令汉族剃须留辫,改穿满服,但却遭到汉族抵制,后借鉴明朝服饰制度改革服装样式,才得以全国流行。清朝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服装的繁丽也达到了极高的境地。清代棉织业、丝织业较明代有更大的发展。印染工艺业更为精巧细致,普通作坊便可染出几百种颜色。这一系列的因素为清朝服饰技艺提高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奠定了基础。
1、清代服装特点
清朝服饰较为独特,男子疑旗袍、长衫、马褂、凉帽、暖帽为主。女子则以大襟衫、百褶短裙、大口裤和旗袍、衬衣、氅衣、云肩为主。
清朝官服包括,衮服,款式为圆领、对襟、长至膝下,平袖,袖于肘齐,颜色为石青色;补服,清代礼服,款式大致于衮服相同的宽松式外衣;朝服,其基本款式是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个部分,腰间有腰帷。分冬朝服和夏朝服两种形式;吉服袍,吉服袍为龙袍,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行服,分行褂、行袍和行裳;端罩,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手腕处,衣长至膝下,对襟有五个纽扣,毛赋与外的宽松式裘皮服;常服,分常服褂和常服袍;雨衣,由油绸制作,形式为里外两层组合而成,里层如常服褂无袖加青色立领。自衽以下加宽松式大摆。门禁有五个青色纽扣且有掩裆。
2、清代服饰纹样特点。
清代的纹样历经了几千年传统服饰文化工艺的沉淀,显得更加多变成熟,丰富的构图形式、成熟的造型手法使得清代服装纹样发展至了鼎盛,达到了极致。清朝追求繁琐、纤巧的纹样特色。受满汉两族文化的交融影响,清代服饰纹样中的人物、花卉、山水、几何等各式题材表现出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色。清代纹样的内容有植物纹、动物纹、天象纹、器物纹、文字诗文、仙佛纹等。表现手法也有多种,襦开广法、移植法、过枝法、求全法等等。
民国时期服饰文化
清代后期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国门,清廷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派遣留学生到西欧留学。自此西式服装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着装风格简化,越来越与国际服装发展的审美意味结合。
1、服装特点
这一时期服装有如下几类:
1、大礼服和常礼服 大礼服是西式服装,有白天和晚间两式:白天款式为黑色长及膝盖、前对襟后开衩;晚间款式类似于燕尾服;常礼服有两类:一类为西式,于大礼服相似。另一类是传统长袍马褂,下穿中式裤。
2、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为使中国服装与封建王朝官服决裂而产生的,其吸收西服的结构而设计,造型美观大方、为关闭时立领,与西服有明显区别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山装前门襟有六个纽扣,上下口袋为暗袋,背有背缝,腰间带省缝。中山装结构合理,功能性强。可以各种布料制作,不受社会阶层、地位的限制。从而大受欢迎得以流传至今。
3、旗袍 民国时期的清制旗袍吸收西式裁剪的长处,改为收腰低领、袖长不过肘,下摆呈弧线造型。使得女性胸、腰得以充分体现。自此旗袍就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流行开来。
4、时装,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着装观念被西方服装文化所撼,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衣冠制度对人民思想的束缚,推开了了中国服装向现代化发展的大门,加上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的逐渐出现。时装开始流行,加快了中国服装的发展进程。
中国服饰纹样的发展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缩影,各个时期服装的特点与当时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服饰艺术是随着时代流动和工艺美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所以传统服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工艺美术的支撑,只有深入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更好推动中国服饰艺术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
1、元代服装发展背景
公元十一世纪蒙古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定都大都。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被汉族传统服饰、礼仪文化感染。同时胡服的功能性、和其简单的结构,促使中华传统服饰的结构走向简化实用的改革。
2、元代服饰特点
元代的服饰融合古今汉蒙为一体,既不失汉族传统,又保留本族个性。常以16个字概括:"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備仪文"。穿袍服、戴笠帽、披云肩、束腰带,是蒙古典型装束。
黄帝冕服 皇帝祭祀冕服,衮冕用漆纱制作,前后冕旒各十二。衮服用青罗制作,以十二章纹样装饰。裳用白纱制作,形状像裙子。
品官公服 品冠公服都用罗制作,特点为盘领、大袖、右衽,头戴展角漆纱幞头。颜色为紫、绯、绿三色,以服色、花型和花径尺寸区分等级。
质孙服 质孙服为蒙语音译,意思为"一色衣",是蒙传统服装,建国后愈加华丽。服装面料为掺合金丝织成的金锦,色彩艳丽多青、红诸色。服式接近深衣,多为右衽交领、盘领、方领。上衣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了襞积(褶襇),肩背挂大珠,讲究配套穿着。
比甲 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发展至后期就是如今的马甲。
3、元代服饰纹样
因蒙古人祖先束苍狼褐白鹭,所以元崇尚白色、蓝色。另喜棕褐色,有驼褐、沉香褐、枯竹褐等20多种。而在纹样方面,元代的纹样装饰风格和题材内容承袭了两宋的装饰艺术,并融入了织金锦纹以及一些特有的西域图案,如织金白泽、织金胸背麒麟等。
端庄宏美的明代服饰
1、明代服饰发展的文化背景
明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奖励垦荒、推广桑棉种植。棉花的普遍种植使其成为民间主要衣料,丝绸则成为高档面料。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服装面料机构。另外江南地区丝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丝绸织绣技艺空前提高。使得缂丝、刺绣、织金、孔雀羽精细加工技艺达到超高水平。同时还设立了许多机构加强对纺织业的管理。如染织局、尚衣监等。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明代服饰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现代中国戏曲服装款式纹样都采自明代服饰。
2、明服装结构特点
明代官服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朝、武弁服、燕弁服、公服、常服外还有只有皇帝恩赐才可穿着的蟒衣、飞鱼服、麒麟服、斗牛服等。而在款式方面,明朝的服装款式大致有交领式衣衫,古礼传承的传统形式,多用于祭服、朝服、燕服以及单衣;盘领衣,明衮服原为交领式,自明英宗开始改为盘领式;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上衣有人窄袖,下裳散褶,腰间束敛打襇;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衣长与裙子相当,左右腋下开衩,衣襟敞开,为女子便服。贵族妇女穿衫袄合领对襟大袖,平民妇女穿直领对襟小袖;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下摆缀一横襴,所以又叫襴衫。
服装用料方面,明代已有缎类、绢类、罗类、纱类、紬类、改机(双层提花丝织品)、绒类等众多类别。明代贵族高档服装均以丝绸为面料,且以缎织物取代了锦作为高级衣料,也使用丝绵交织物和毛织品等。而民间用料,夏季以纻布为主,冬季以棉布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还用毛织品。
3、明代服饰纹样
明代根据时令变化,穿不同质料服装,加饰各个时令的应景的纹样,如年节配葫芦纹补子蟒衣,元宵配灯笼纹样蟒衣,清明穿秋千纹罗衣,端午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七夕配鹊桥补服,中秋配玉兔纹,重阳穿菊花补子罗衣,冬至穿阳生补子蟒衣,万寿圣节配洪福齐天纹样,颁历,皇帝换年号饰"宝历万年"纹样。除此之外明代服饰纹样还包含,吉祥纹样、动物纹样、自然气象纹样、器物纹样、几何纹样、人物纹样等。这一时期服饰纹样品类繁多,繁美艳丽,材质、工艺、色泽、形式的美尽显明代服饰的端庄宏美。
走向现代化的清代服饰
1636年,皇太极登皇位改国号大清,因满族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所以入关后,清推行服装改革,令汉族剃须留辫,改穿满服,但却遭到汉族抵制,后借鉴明朝服饰制度改革服装样式,才得以全国流行。清朝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服装的繁丽也达到了极高的境地。清代棉织业、丝织业较明代有更大的发展。印染工艺业更为精巧细致,普通作坊便可染出几百种颜色。这一系列的因素为清朝服饰技艺提高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奠定了基础。
1、清代服装特点
清朝服饰较为独特,男子疑旗袍、长衫、马褂、凉帽、暖帽为主。女子则以大襟衫、百褶短裙、大口裤和旗袍、衬衣、氅衣、云肩为主。
清朝官服包括,衮服,款式为圆领、对襟、长至膝下,平袖,袖于肘齐,颜色为石青色;补服,清代礼服,款式大致于衮服相同的宽松式外衣;朝服,其基本款式是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个部分,腰间有腰帷。分冬朝服和夏朝服两种形式;吉服袍,吉服袍为龙袍,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行服,分行褂、行袍和行裳;端罩,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手腕处,衣长至膝下,对襟有五个纽扣,毛赋与外的宽松式裘皮服;常服,分常服褂和常服袍;雨衣,由油绸制作,形式为里外两层组合而成,里层如常服褂无袖加青色立领。自衽以下加宽松式大摆。门禁有五个青色纽扣且有掩裆。
2、清代服饰纹样特点。
清代的纹样历经了几千年传统服饰文化工艺的沉淀,显得更加多变成熟,丰富的构图形式、成熟的造型手法使得清代服装纹样发展至了鼎盛,达到了极致。清朝追求繁琐、纤巧的纹样特色。受满汉两族文化的交融影响,清代服饰纹样中的人物、花卉、山水、几何等各式题材表现出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色。清代纹样的内容有植物纹、动物纹、天象纹、器物纹、文字诗文、仙佛纹等。表现手法也有多种,襦开广法、移植法、过枝法、求全法等等。
民国时期服饰文化
清代后期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国门,清廷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派遣留学生到西欧留学。自此西式服装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着装风格简化,越来越与国际服装发展的审美意味结合。
1、服装特点
这一时期服装有如下几类:
1、大礼服和常礼服 大礼服是西式服装,有白天和晚间两式:白天款式为黑色长及膝盖、前对襟后开衩;晚间款式类似于燕尾服;常礼服有两类:一类为西式,于大礼服相似。另一类是传统长袍马褂,下穿中式裤。
2、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为使中国服装与封建王朝官服决裂而产生的,其吸收西服的结构而设计,造型美观大方、为关闭时立领,与西服有明显区别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山装前门襟有六个纽扣,上下口袋为暗袋,背有背缝,腰间带省缝。中山装结构合理,功能性强。可以各种布料制作,不受社会阶层、地位的限制。从而大受欢迎得以流传至今。
3、旗袍 民国时期的清制旗袍吸收西式裁剪的长处,改为收腰低领、袖长不过肘,下摆呈弧线造型。使得女性胸、腰得以充分体现。自此旗袍就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流行开来。
4、时装,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着装观念被西方服装文化所撼,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衣冠制度对人民思想的束缚,推开了了中国服装向现代化发展的大门,加上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的逐渐出现。时装开始流行,加快了中国服装的发展进程。
中国服饰纹样的发展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缩影,各个时期服装的特点与当时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服饰艺术是随着时代流动和工艺美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所以传统服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工艺美术的支撑,只有深入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更好推动中国服饰艺术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