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著软硬件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多媒体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简单改变,而代表着一种新型态的教学模式。同时,新形态本身即意味着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模糊,这又导致了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解与不足。基于此,本文先正本清源地探究多媒体平台之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学理依据,并就其特性加以分析,提出适用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操作范式。
关键词:音乐欣赏;多媒体教学;联觉;信息冲突
1还原音乐原貌
以前限于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无法展现很多音乐种类的原貌,只好单纯地抽出这些音乐形式中的声音成分,用于播放和聆听,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现在有了多媒体的记录和播放方式,如果再在欣赏戏曲、歌剧或是民歌时仅仅播放其音频部分,那就是一种懒惰的抱残守缺。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这类综合性艺术形式,讲求的是音乐与文学、舞美、表演的融合,
而音乐仅是这类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像民歌这类较少舞美与表演等视觉因素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真实与深刻的表达时仍然不能脱离演唱者的表演。对民歌音乐的欣赏,不应再习惯于只是播放某段歌剧选曲、戏曲唱段或是民歌的录音,而应尽可能播放视频录像,以尽可能地展现这门艺术形式的原貌,使这门艺术形式能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的感知发生影响。对于交响乐,虽然较少表演成分,视觉层面相对不如歌剧、戏曲那么重要,然而,如果能看到视频影像,对我国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交响乐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很多学生都没有现场听过交响乐,如果单纯听音响,是无法想见庞大的乐队构成与丰富的乐器组合。现在借助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乐队的组成,可以把画面所呈现的乐器与听到的声音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为容易地接近这种西方音乐形式。
2联觉材料的选用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就占有了重要位置。而通过多媒体视听形式对于单纯听音模式的补充,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感觉器官间的联觉,从而更好地推动想象与联想,并使之丰富。音乐审美中凭借视听联觉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需要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可先从听赏模拟性音乐人手。采用艺术模拟手法的音乐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中国的《苗岭的早晨》《百鸟朝凤》《赛马》等,西方的《野蜂飞舞》《钟》《夜莺》等。作曲家在其作品中所模仿的诸如虫鸣、鸟叫、钟声、汽笛声等音响,往往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声音,学生在听到这类声音时,很容易唤起视听联觉,这时再辅以图像补充,必然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继而可指导学生欣赏情节性音乐。
例如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这部作品通过和弦、音色、配器等的变化,带给人强烈的紧张感和真切的联想。音乐用圆号和弦乐在降E大调上奏出英勇威武的英雄主题,描摹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及其朝气蓬勃的力量。随后,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有的描写英雄的潜力和精力,有的描写英雄坚强的意志,在战斗一段,以快速的音流、强烈的音响,特别是以多重的线条、密集的肢体、尖锐的和声使人产生了高度紧张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紧张体验带给人呼之欲出的视觉形象,如果此时再用影像加以明晰,使学生所获得的视听觉信息得到有效的统合,既能听到英雄的声音,又能看到英雄的形象,则学生对于这部作品的总体印象必然更加深刻和饱满,更能够体会作曲家试图用音乐描绘的对象。正如同我们看电影时,一句台词如果仅仅是听到角色说出来的,其印象远没有看到打出的字幕深刻。以往教师为说明这些音乐的意象必须打断音乐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技术则完全可以配以画而,既保证了音乐的流畅性,又可经由图像的提示获得讲解。
3视听信息间的配合
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利用其可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密集信息的特点,突破传统粗线条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西方中世纪音乐时,可以展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图片,比如巴黎圣母院、圣马可大教堂、圣司提凡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建筑。这些壮观神圣、凝重深邃的高高耸立的建筑,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这些建筑带给学生的视觉震撼配合中世纪复调经文歌的音响,更利于学生构成整体的风格印象,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
4避免不同信息的冲突
多媒体教学呈现出的巨大信息量是其主要优势,然而若不注意信息的平衡,很容易造成信息问的冲突,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模糊主题。如前所述,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其间的关联性,如果学生接收到的视听信息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视听觉感官非但不能同构联觉,且互相制约与冲突,这就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困扰。比如在讲解西方宗教音乐时,画面背景却是爱情或世俗场景,又比如欣赏现代音乐时背景却用古代雕塑,这就必然会造成认知系统无法整合,使学生感到困惑。即使主题相关,如果平衡性发生偏差,也仍然不利于教学。此外,无论何种媒体所呈现的信息都要服务于课堂的授课内容,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教师过分美化细节,丰富画而的色彩,大量使用背景音乐。但是如果画而信息过于芜杂、音乐过于多变,则将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听觉麻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信息间的平衡,突出主要信息,不要让其他信息对之发生干扰。
音乐本身不是声音——聆听的单线传播,而是音画——视听的立体传播。我们应该意识到多媒体音乐教学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音乐,使音乐凭借多种媒体立体地呈现出来,用不同维度的媒体共同营造出一种审美体验。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我们应更加努力地探索多媒体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力求把这种新技术完美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关键词:音乐欣赏;多媒体教学;联觉;信息冲突
1还原音乐原貌
以前限于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无法展现很多音乐种类的原貌,只好单纯地抽出这些音乐形式中的声音成分,用于播放和聆听,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现在有了多媒体的记录和播放方式,如果再在欣赏戏曲、歌剧或是民歌时仅仅播放其音频部分,那就是一种懒惰的抱残守缺。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这类综合性艺术形式,讲求的是音乐与文学、舞美、表演的融合,
而音乐仅是这类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像民歌这类较少舞美与表演等视觉因素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真实与深刻的表达时仍然不能脱离演唱者的表演。对民歌音乐的欣赏,不应再习惯于只是播放某段歌剧选曲、戏曲唱段或是民歌的录音,而应尽可能播放视频录像,以尽可能地展现这门艺术形式的原貌,使这门艺术形式能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的感知发生影响。对于交响乐,虽然较少表演成分,视觉层面相对不如歌剧、戏曲那么重要,然而,如果能看到视频影像,对我国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交响乐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很多学生都没有现场听过交响乐,如果单纯听音响,是无法想见庞大的乐队构成与丰富的乐器组合。现在借助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乐队的组成,可以把画面所呈现的乐器与听到的声音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为容易地接近这种西方音乐形式。
2联觉材料的选用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就占有了重要位置。而通过多媒体视听形式对于单纯听音模式的补充,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感觉器官间的联觉,从而更好地推动想象与联想,并使之丰富。音乐审美中凭借视听联觉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需要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可先从听赏模拟性音乐人手。采用艺术模拟手法的音乐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中国的《苗岭的早晨》《百鸟朝凤》《赛马》等,西方的《野蜂飞舞》《钟》《夜莺》等。作曲家在其作品中所模仿的诸如虫鸣、鸟叫、钟声、汽笛声等音响,往往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声音,学生在听到这类声音时,很容易唤起视听联觉,这时再辅以图像补充,必然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继而可指导学生欣赏情节性音乐。
例如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这部作品通过和弦、音色、配器等的变化,带给人强烈的紧张感和真切的联想。音乐用圆号和弦乐在降E大调上奏出英勇威武的英雄主题,描摹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及其朝气蓬勃的力量。随后,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有的描写英雄的潜力和精力,有的描写英雄坚强的意志,在战斗一段,以快速的音流、强烈的音响,特别是以多重的线条、密集的肢体、尖锐的和声使人产生了高度紧张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紧张体验带给人呼之欲出的视觉形象,如果此时再用影像加以明晰,使学生所获得的视听觉信息得到有效的统合,既能听到英雄的声音,又能看到英雄的形象,则学生对于这部作品的总体印象必然更加深刻和饱满,更能够体会作曲家试图用音乐描绘的对象。正如同我们看电影时,一句台词如果仅仅是听到角色说出来的,其印象远没有看到打出的字幕深刻。以往教师为说明这些音乐的意象必须打断音乐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技术则完全可以配以画而,既保证了音乐的流畅性,又可经由图像的提示获得讲解。
3视听信息间的配合
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利用其可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密集信息的特点,突破传统粗线条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西方中世纪音乐时,可以展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图片,比如巴黎圣母院、圣马可大教堂、圣司提凡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建筑。这些壮观神圣、凝重深邃的高高耸立的建筑,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这些建筑带给学生的视觉震撼配合中世纪复调经文歌的音响,更利于学生构成整体的风格印象,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
4避免不同信息的冲突
多媒体教学呈现出的巨大信息量是其主要优势,然而若不注意信息的平衡,很容易造成信息问的冲突,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模糊主题。如前所述,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其间的关联性,如果学生接收到的视听信息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视听觉感官非但不能同构联觉,且互相制约与冲突,这就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困扰。比如在讲解西方宗教音乐时,画面背景却是爱情或世俗场景,又比如欣赏现代音乐时背景却用古代雕塑,这就必然会造成认知系统无法整合,使学生感到困惑。即使主题相关,如果平衡性发生偏差,也仍然不利于教学。此外,无论何种媒体所呈现的信息都要服务于课堂的授课内容,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教师过分美化细节,丰富画而的色彩,大量使用背景音乐。但是如果画而信息过于芜杂、音乐过于多变,则将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听觉麻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信息间的平衡,突出主要信息,不要让其他信息对之发生干扰。
音乐本身不是声音——聆听的单线传播,而是音画——视听的立体传播。我们应该意识到多媒体音乐教学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音乐,使音乐凭借多种媒体立体地呈现出来,用不同维度的媒体共同营造出一种审美体验。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我们应更加努力地探索多媒体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力求把这种新技术完美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