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除每年有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没有享受低保以外。还有75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6000多万残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救助和帮助。尽管有如此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关爱和需要社会慈善,但我固的28,9万多个慈善民间组织和1026个基金会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基本概况是“三个三分之一”。即:1/3每年能募捐到资金,开展正常救助活动;1/3每年通过“化缘”能维持运转。救助工作心有余力不足;1/3几乎一年少见捐赠款物,无法救助。新生的慈善事业陷入了困境。
令人欣喜
去年12月,数九寒冬,北京中南海里传出阵阵暖意,一场由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救贫济困捐赠活动在中直机关全面展开。短短数日。中直机关就捐赠寒衣被10多万件;民政部、交通部、铁道部等部门通力协作,一批批带着首都人民深情厚意的御寒棉衣棉被很快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同时。全国各地省会城市党政机关也组织各种捐献活动,一股股慈善的暖流涌遍神州。
早在几年前,由全国总工会、民政部、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发起和参与的送温暖活动,也已形成了爱心接力行动,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每到腊月,特困职工、贫困群众门前总会见到一批批各级党政干部、工会、民政、慈善等部门同志的身影。他们访贫问苦。不仅带去了过年礼物。而且还送上扶贫技术或再就业岗位,结对帮扶,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鼓励他们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此一项活动。全国大约组织价值45亿元的款项和物品。有4000万户、1亿多人次受到资助。
由全国妇联发起的“春蕾行动”。已经办起数万个“春蕾班”。惠泽几十万农村失学女童。除此,还有各系统、各部门自发组织的多种-捐助活动,也为慈善事业添了一把火。如组织部门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共青团资助贫困青年创业、工商部门和个协组织献爱心再就业、教育部门关爱贫困生行动……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胡润中国慈善榜》上榜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善举都很认人感动。他们把辛苦积累起来的部分财富拿出来回报社会,如将自己的20亿元财富捐给社会的余彭年、累计捐赠5,5亿元的杨澜、各种捐赠达4,47亿元的黄如论;李嘉诚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金光集团。他们分别位列个人和企业捐赠前三甲。大陆十大慈善家除来自浙江3人外,福建、河北、广东、内蒙古、湖南、北京、江苏各1人。无论是捐赠数亿的企业、个人,还是捐善款数万到几百甚至几元、几角的普通大众。正是他们的慈善行动汇成了爱心暖流。才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充满希望。
令人汗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说。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大小小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到国内GDP的0,1%。据有关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到2005年底,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活动。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青基会。已经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家慈善公益组织,但其一年运作的公益善款分别只有8000万元和6000万元。其余的公益组织维持运转都较困难。
根据《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石油获得了1300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但他们仅捐赠了1,27亿元,主要用于扶贫和教育,也就是说,中石油净利润中每1000元才捐出1块钱;而江苏省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沙钢和苏宁电器,分别捐出2000万元和1600万元,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中石油却是中国绝对垄断的企业,某种程度上还有国家政策给他们带来滚滚红利,他们却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爱心在半路上跑丢了。
令人担忧
是否拥有爱心。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而慈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弘扬人们的爱心。现代慈善主体是全民化的,它从熟人慈善走向公民慈善。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以血缘家庭或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亲戚相帮。邻里相助,基本上是亲戚帮亲戚,熟人帮熟人。工业社会和城市化以后,大家到城里来了,一村一族人在一块土地上相依为命几十年、甚至是几辈子的相邻情况不复存在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的素不相识,并且随时有可能搬走。居住的流动性增大了。这时候的慈善就面向所有公民了。慈善家、慈善工作者来自方方面面,受益对象也是所有需要接受援助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本来就起步较晚的慈善事业面对13亿人口,就显得看热闹的多,真正行动的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据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观念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有68%的人认为,慈善那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有21%的人认为,只要有组织出面的慈善或公益活动。可以掏点钱和捐点物(衣);有6%的人认为,慈善也不在乎我那点捐赠,如果确实要捐,送几件不穿的衣服也行;有5%的人认为,我慈善别人谁慈善我?自己还要人慈善呢。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人对慈善不慈善根本漠不关心。
二是意识淡薄。毋庸讳言。在我国绝大多数公民中,相关慈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造成这种状况,可能与宣传慈善事业的力度不大有关;一些名义上的慈善机构也是官气十足,除了想到需要社会各界捐赠时才有微笑或亲民善举,平时就深藏闺阁难得与公众见面,更不要说广泛宣传自己从事的慈善事业了,也没有想方设法积极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倡导发善心、行善事、献爱心,增强人们的慈善意识,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是大有好处的。
三是风气影响。有几种社会怪现象很是令人费解,如一方面扶贫救困四处筹钱捐物,一方面政府官员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一方面应该得到慈善帮助却打肿脸充胖子不领情,瞒报灾情。一方面吃着救济还能高消费,甚至于主动申请慈善;一方面住着几百平米豪宅,开着几十万、几百万豪车,吃着几万元豪餐,一方面对慈善事业却一毛不拔;一方面伤残或遭灾人员到处乞讨,一方面其中却有人乐不思蜀以此致富等等。在这样自相矛盾的社会风气中,究竟要向公众说明什么,他们能告诉公众什么呢?
四是机制缺失。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影响无数人的行动。我国慈善事业之所以处于目前境况,缺少的正是一种能够激发公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机制。最起码的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慈善事业的制度,以使慈善机构行动更加规范,捐赠款物的流向更加透明,受助人学会自强更应学会感恩,这样就可能增强人们对于慈善的信心和热情。
令人期待
在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上,慈善不可或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是激烈竞争中温暖人心的仁德良药,是第三次分配的空 间,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高擎的是大众良心,建构的是社会资本。基于这样的共识,慈善事业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在200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提出建议11件,委员的议案有7件。其中,涉及慈善立法内容的建议有6件,议案有7件。
按照国际惯例,慈善活动被普遍看成除了市场分配、政府分配外的第三次分配。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了0,5的警戒线。如果算上城乡居民福利性分配的差别和高收入阶层,公职人员的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因此,发展慈善事业,扩大第三次分配。使社会资源分配趋于公平。显得十分迫切。对此,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为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仅靠政府努力远远不够,必须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互补,政府行政力量同社会动员力量互动,而慈善事业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福建省晋江市做了有益的探索。2002年12月18日。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总会,已逐渐成为政府财政之外一股扶贫济困、帮残助弱的新力量,不断地惠泽全市贫困群众。慈善,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境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要,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以团结互助为荣”新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乐善好施优良传统的弘扬。
慈善立法。势在必行。这是许多专家的观点。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介绍说,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启动。正在论证阶段。而且已经出来几稿,但由于立法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程序较为复杂,出台还需要一定时间。立法总的指导思想是人民赞成的。国际上有成功经验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先建立起制度。绝不能等和拖,这样的方式包括民政部发布规章等。立法是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发文是为了救急。同时也为立法工作积累经验。当前最要紧的是,尽快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对于社会反映较多的捐赠财物的管理问题,民政部正在建立“捐赠备案”、“捐赠公示”、“信息发布”、“行业自律”制度等,形成评价体系,完善淘汰机制,把服务不好、工作不到位,甚至是非法牟利的淘汰掉。现在给慈善机构打分、评星级等行为,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这样可能让捐赠物资的管理透明化。通过这些措施、办法,让公众树立起对慈善事业的信任,让善举受到尊重。让捐赠者放心,让公众参与热心,让社会充满爱心。
人帮人才更幸福。社会才更和谐。慈善需要众人添柴。爱心需要公众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朋友,您去慈善了吗?
(责编:金锋)
令人欣喜
去年12月,数九寒冬,北京中南海里传出阵阵暖意,一场由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救贫济困捐赠活动在中直机关全面展开。短短数日。中直机关就捐赠寒衣被10多万件;民政部、交通部、铁道部等部门通力协作,一批批带着首都人民深情厚意的御寒棉衣棉被很快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同时。全国各地省会城市党政机关也组织各种捐献活动,一股股慈善的暖流涌遍神州。
早在几年前,由全国总工会、民政部、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发起和参与的送温暖活动,也已形成了爱心接力行动,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每到腊月,特困职工、贫困群众门前总会见到一批批各级党政干部、工会、民政、慈善等部门同志的身影。他们访贫问苦。不仅带去了过年礼物。而且还送上扶贫技术或再就业岗位,结对帮扶,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鼓励他们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此一项活动。全国大约组织价值45亿元的款项和物品。有4000万户、1亿多人次受到资助。
由全国妇联发起的“春蕾行动”。已经办起数万个“春蕾班”。惠泽几十万农村失学女童。除此,还有各系统、各部门自发组织的多种-捐助活动,也为慈善事业添了一把火。如组织部门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共青团资助贫困青年创业、工商部门和个协组织献爱心再就业、教育部门关爱贫困生行动……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胡润中国慈善榜》上榜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善举都很认人感动。他们把辛苦积累起来的部分财富拿出来回报社会,如将自己的20亿元财富捐给社会的余彭年、累计捐赠5,5亿元的杨澜、各种捐赠达4,47亿元的黄如论;李嘉诚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金光集团。他们分别位列个人和企业捐赠前三甲。大陆十大慈善家除来自浙江3人外,福建、河北、广东、内蒙古、湖南、北京、江苏各1人。无论是捐赠数亿的企业、个人,还是捐善款数万到几百甚至几元、几角的普通大众。正是他们的慈善行动汇成了爱心暖流。才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充满希望。
令人汗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说。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大小小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到国内GDP的0,1%。据有关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到2005年底,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活动。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青基会。已经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家慈善公益组织,但其一年运作的公益善款分别只有8000万元和6000万元。其余的公益组织维持运转都较困难。
根据《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石油获得了1300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但他们仅捐赠了1,27亿元,主要用于扶贫和教育,也就是说,中石油净利润中每1000元才捐出1块钱;而江苏省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沙钢和苏宁电器,分别捐出2000万元和1600万元,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中石油却是中国绝对垄断的企业,某种程度上还有国家政策给他们带来滚滚红利,他们却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爱心在半路上跑丢了。
令人担忧
是否拥有爱心。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而慈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弘扬人们的爱心。现代慈善主体是全民化的,它从熟人慈善走向公民慈善。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以血缘家庭或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亲戚相帮。邻里相助,基本上是亲戚帮亲戚,熟人帮熟人。工业社会和城市化以后,大家到城里来了,一村一族人在一块土地上相依为命几十年、甚至是几辈子的相邻情况不复存在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的素不相识,并且随时有可能搬走。居住的流动性增大了。这时候的慈善就面向所有公民了。慈善家、慈善工作者来自方方面面,受益对象也是所有需要接受援助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本来就起步较晚的慈善事业面对13亿人口,就显得看热闹的多,真正行动的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据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观念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有68%的人认为,慈善那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有21%的人认为,只要有组织出面的慈善或公益活动。可以掏点钱和捐点物(衣);有6%的人认为,慈善也不在乎我那点捐赠,如果确实要捐,送几件不穿的衣服也行;有5%的人认为,我慈善别人谁慈善我?自己还要人慈善呢。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人对慈善不慈善根本漠不关心。
二是意识淡薄。毋庸讳言。在我国绝大多数公民中,相关慈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造成这种状况,可能与宣传慈善事业的力度不大有关;一些名义上的慈善机构也是官气十足,除了想到需要社会各界捐赠时才有微笑或亲民善举,平时就深藏闺阁难得与公众见面,更不要说广泛宣传自己从事的慈善事业了,也没有想方设法积极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倡导发善心、行善事、献爱心,增强人们的慈善意识,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是大有好处的。
三是风气影响。有几种社会怪现象很是令人费解,如一方面扶贫救困四处筹钱捐物,一方面政府官员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一方面应该得到慈善帮助却打肿脸充胖子不领情,瞒报灾情。一方面吃着救济还能高消费,甚至于主动申请慈善;一方面住着几百平米豪宅,开着几十万、几百万豪车,吃着几万元豪餐,一方面对慈善事业却一毛不拔;一方面伤残或遭灾人员到处乞讨,一方面其中却有人乐不思蜀以此致富等等。在这样自相矛盾的社会风气中,究竟要向公众说明什么,他们能告诉公众什么呢?
四是机制缺失。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影响无数人的行动。我国慈善事业之所以处于目前境况,缺少的正是一种能够激发公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机制。最起码的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慈善事业的制度,以使慈善机构行动更加规范,捐赠款物的流向更加透明,受助人学会自强更应学会感恩,这样就可能增强人们对于慈善的信心和热情。
令人期待
在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上,慈善不可或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是激烈竞争中温暖人心的仁德良药,是第三次分配的空 间,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高擎的是大众良心,建构的是社会资本。基于这样的共识,慈善事业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在200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提出建议11件,委员的议案有7件。其中,涉及慈善立法内容的建议有6件,议案有7件。
按照国际惯例,慈善活动被普遍看成除了市场分配、政府分配外的第三次分配。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了0,5的警戒线。如果算上城乡居民福利性分配的差别和高收入阶层,公职人员的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因此,发展慈善事业,扩大第三次分配。使社会资源分配趋于公平。显得十分迫切。对此,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为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仅靠政府努力远远不够,必须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互补,政府行政力量同社会动员力量互动,而慈善事业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福建省晋江市做了有益的探索。2002年12月18日。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总会,已逐渐成为政府财政之外一股扶贫济困、帮残助弱的新力量,不断地惠泽全市贫困群众。慈善,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境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要,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以团结互助为荣”新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乐善好施优良传统的弘扬。
慈善立法。势在必行。这是许多专家的观点。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介绍说,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启动。正在论证阶段。而且已经出来几稿,但由于立法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程序较为复杂,出台还需要一定时间。立法总的指导思想是人民赞成的。国际上有成功经验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先建立起制度。绝不能等和拖,这样的方式包括民政部发布规章等。立法是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发文是为了救急。同时也为立法工作积累经验。当前最要紧的是,尽快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对于社会反映较多的捐赠财物的管理问题,民政部正在建立“捐赠备案”、“捐赠公示”、“信息发布”、“行业自律”制度等,形成评价体系,完善淘汰机制,把服务不好、工作不到位,甚至是非法牟利的淘汰掉。现在给慈善机构打分、评星级等行为,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这样可能让捐赠物资的管理透明化。通过这些措施、办法,让公众树立起对慈善事业的信任,让善举受到尊重。让捐赠者放心,让公众参与热心,让社会充满爱心。
人帮人才更幸福。社会才更和谐。慈善需要众人添柴。爱心需要公众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朋友,您去慈善了吗?
(责编: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