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根基。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是构建具有民族主体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对于积极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不仅仅需要地理上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个可以皈依和寄托的精神家园。所谓精神家园“它指的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个人或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个体的精神家园最终要归属于群体精神家园之中,形成群体共有精神家园,即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群体,其共有精神家园肯定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绵延的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包含着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依托和情感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过论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三是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再将之上升为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一)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两方面。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其实是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要实现这种融合,一方面两种文化在某些地方要有相通相容性,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差异性的部分就必须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家园。当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的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它也没能取代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由民众所接受和熟识,并在大多数中国人中确立起认同地位。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其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愿自觉的精神指导,那就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其中的精华部分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但是传统文化作为古代社会的产物,肯定还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部分,比如家长制作风,三纲五常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富有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命题和合理观念融入到新的时代文化和精神中去,使传统文化不断进行自身更新和进化,推进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
  三、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扬弃和发展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双重价值并存的特点,决定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积极扬弃,批判继承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罗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也不乏腐朽的封建糟粕。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乎社会发展需要,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积极成分,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就要不断发展自我,实现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据,立足现代社会需要,发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注重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完善自身。使经过积极扬弃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固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借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理论如果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过去的理论教育往往长篇大论,艰深晦涩,学术性过强,而大众化不足。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平民化,打破经典理论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况,让它们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简练精确,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在精短的文字中既包含丰富的意蕴,又充分体现思想的深刻性。同时,它极富感染力的生动灵活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借鉴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动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建立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推动其进程。首先,要把扬弃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其次,社会转型期与多元文化背景下,重视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因此,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问题,积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一是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二是要建立健全渗透和转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联,使理论渗入生活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梁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陈纪,高永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J].今日中国论坛,2008(5).
  [4]欧阳康.融入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当代命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1).
  [5]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北京大学学报,2010(4).
  [6]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学与研究,2008(04).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勇气。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同时使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生活动。在操作时,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期刊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践证明,由于信贷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学质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使教育摆脱以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在实际课堂中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兴趣,这样能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
期刊
摘 要 高职教育是加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设计、师资队伍、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管理的决策。为此,高职院校走产学结合之路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 产学结合 高
期刊
摘 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2C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通过电脑购买商品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商家为提高销售业务,争相推出各种退货政策。那么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如何对退货物流的进行管理就变的非常重要。本文笔者将在自己调查的基本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 B2C 电子商务 退货 满意度  1.相关概念  B2C电子商务模式是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模式,是按交易对象进行划分的类别,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改的今天,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合理有效的开展第二课堂,有利于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和谐统一 讲座 黑板报 社团  江泽民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今围绕素质教育的新课改,提倡的是能培养创新精神
期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是纳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行动,组织全国专家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的基础上,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通过的,是一本贯彻中央精神、运用最新素材、观点鲜明正确、内容全面准确、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教材,我们必须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上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的本科、高职高专统一使用这样的教材,都面临
期刊
一、时代背景  从国家提出三网融合至今已有一段时间,面对三网融合,广电可以说有挑战,更有机遇。广电多年非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了阻挡其改革的主要问题,网络公司在以电信为代表的同行面前难言市场竞争力。是守着陈旧落后的单向网络继续固步自封,还是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倾斜?答案显然都不是。广电应该整合资源,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市场化队伍,完成角色转换。不仅要加快网络整合进程,还要加快模拟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双向
期刊
摘 要 广播电视编导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责任越来越大,为了使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广播电视编导,必须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新的元素。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创新 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应依据专业群的特征进行设置。文章以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该院会计专业群课程设置现状: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模块课程不明显进行分析。并从专业群的理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从而实现该院会计专业群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的。  关键词 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1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
期刊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塑造出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因为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看能力,而非学历,基于此,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教育更要以就业为导向。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旨在共同探讨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向,以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 导向 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职业相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