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汉代建筑明器是随葬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对现实建筑的模仿与微缩,它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建筑的形态和神韵,并从侧面反映了汉代的陶瓷艺术的发展及绘画、雕刻等装饰水平。
【关键词】:建筑明器;建构;装饰;艺术;
明器,是指古代的随葬器物,又称“冥器”。从旧石器时代到西汉时期,随葬器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礼器减少,日用器增多,这种作为地面建筑模型的缩影,称之为“建筑明器”。其思想根源于“视死如视生”的礼制观念,寄托了人们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现已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有房屋、院落、楼阁、望楼、水榭等。尽管他们只是古人丧葬礼俗不断发展、演化的产物,但是这些浓缩的建筑模型却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建筑的形态和艺术特色。
一、汉代建筑明器的形态及建构艺术
汉代建筑明器虽然是由陶土烧制而成,但造型逼真,制作精良,对各个部件的表现都非常细致,不但是汉代建筑的再现,更是包含了陶艺、雕镂、绘画等因素的综合艺术品。
从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来看,单体建筑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一般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北宋喻皓在《木经》这部建筑著作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地下为下分。”中国的“三段式”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中国古代屋顶大且厚重,古文字流露出了前人对于屋顶像鸟翼开展的状态特别满意,“作庙翼翼”,“如翚斯飞、如鸟斯革”等句子来形容屋顶的美。建筑中已全面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瓦的的建筑形式,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三种屋架结构,其中以抬梁式和穿斗式在使用规模和变化上最为多样。屋顶形式等级森严,形式多样,又分为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歇山式、庑殿式。人居其中,建筑的屋身—立体框架,主要由柱子构成。柱与柱之间可按照实际需要安装门窗,因为屋上部的重量全部由骨架承担,所以门窗绝对自由,有无或者大小,可以灵活处理。不像欧洲古典建筑的系统是采用垒石制度的,窗户的大小会削弱负重强的坚固。所以古代才会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还有一个基本的部分—台基,虽然没有特别值得称扬之处,但是从建筑的整体外观来看,那巍峨壮伟的屋顶如果没有舒展或者多层的基座来衬托,必然会有上重下轻之势,所以特别的屋顶要有相当的基座。
建筑明器中除了单体房屋,还有由单体房屋组成的院落。因为汉代时期,遵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风水观念相结合的思想,使得住宅在立面和平面布局上,非常注意整体的秩序。从出土的院落明器来看,有的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只是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住宅院落有矩形和正方形两种布局方式,而三合院和四合院,一般都是前堂后寝,内向一体的布局方式。如勉县老道寺出土的灰陶宅院,正院前面为门房,后面为正楼,左边为仓房,右边为望楼。
二、汉代建筑明器的陶瓷制造艺术
汉代的建筑明器气势恢宏,体型高大,如焦作市出土的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高度将近2米,由院落、主楼、附楼、楼阁、回廊等部分组成,楼顶有一只朱雀,精妙之处在于第三层中,主楼与附楼用回廊连接,造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近距离观察,发现建筑明器上有很多衔接的痕迹,这些建筑明器,可能并非一次性烧制而成。也许是各个部分先做好以后,再进行组合,最后入窑烧制,最终形成坚固且美观的建筑明器。
汉代的建筑明器多采用灰陶制成,少数用釉料装饰,如绿釉、红釉等,器形精美,釉色古朴典雅。有的建筑明器外部还附有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有的组成有规律性的装饰图案,
甚至还有故事性的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视觉审美艺术效果,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陶瓷制作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汉代工匠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处理,洒脱自如,注重整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汉代建筑的神韵。汉代的建筑明器的形象很逼真,各个建构部件表现的都很清楚,屋顶样式,脊饰、瓦当、斗拱、平坐、栏杆、门窗、踏步等各个部件都清晰可见;作为点缀建筑明器的陶俑和动物佣更是生动鲜活,肩扛重物的人物佣,在建筑入口处,做欲跨门槛之状,嘴角上扬,欣喜之情跃至脸上,极富动感。
淮阳县九女冢家出土的东汉晚期的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制作精巧,设计独出心裁,奇特的是,每根柱子上都附有裸体人形装饰,且这些裸体人性具有两性特征,上身为女性,下身为男性。汉代建筑明器上的人形柱显得奇异,富有想象力,人体附在柱子上,呈现出一种奔放的洒脱,也可能代表了某些宗教观念。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品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原物的真实形象,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人们的意念去创造。这也与汉代注重整体效果、自由、浪漫、奔放洒脱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三、汉代建筑明器的绘画、雕刻等装饰艺术
汉代的建筑明器由西汉发展到东汉,墙面上的装饰纹样越来越丰富,有云气纹、几何纹、回形纹、植物纹。这些装饰纹样也受到当时社会厌鬼避邪、深受迷信思想的影响。比如,常在门窗的两旁和上部彩绘网状纹和菱形纹,且涂以特殊颜色的朱红色,这种方式起到了避邪、镇邪的作用。彩绘图案的颜色有朱、绿、黄、橙、紫、青等,会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分别着色。从出土的建筑明器中可以看到,除了镂刻各种装饰纹样,还有很多壁画,大多绘制在建筑的墙壁上,或者屋檐下。这些壁画的内容都是描述的现实生活,比如喂马、收租、斗鸡及乐舞,其中包含了各种姿势形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充满了故事性,极具艺术效果。在汉代,建筑明器是随葬最多的明器,因此彩绘艺术在汉代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其制作原理分两种情况:1.若器物表面光滑直接绘制;2.首先在器物的表面施一层白粉,然后根据作者构思设计的样本,按比例画出条带,最后用稳定的矿物质颜料绘画,有时还会在最外层使用胶质物,为了保护彩绘的色泽和坚实度。
建筑明器除了具有彩绘艺术,还有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而且雕塑手法多样,装饰性也很强。比如圆雕、浮雕、透雕等。圆雕主要表现在作为点缀的人物佣、动物佣上。其中,人物佣线条有的粗礦,有些雕刻的表情甚微,有的动作夸张,但却把人物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动物佣大多线条简练,但仍栩栩如生。浮雕则表现在墙体的装饰,多为浅浮雕,比如动物或者门上的铺首衔环等,或者楼体的某一个部位。阴线刻的应用也属于浮雕技法,即将有关图案用阴线刻的手法刻在墙壁上,形成线条或图案,图案大多呈现几何纹样。这种纹饰通常与彩绘相结合,使画面充满层次,更加错落有致。透雕即是镂空,也称“凹雕”,一般比较细致,注重在造型上的疏密紧实、方圆顿挫,表现出精致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从这些雕饰作品中,可以看出汉代人已经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并且掌握了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法,注重整体、善用夸张、简练的艺术语言,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
结语:
汉代的建筑明器虽然只是殉葬品,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了汉代的建筑形制和建筑技术,更折射出了汉代高超的绘画、雕刻等装饰艺术水平。楼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沉稳、气势恢宏的特质,充分容纳和体现了汉代的时代精神及其精神渊源。流连于汉代建筑明器的艺术中,能够感受到汉代纵横捭阖、沉雄豪放的“大美”气象。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牛琳琳.河南汉代陶楼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05.
【摘要】:汉代建筑明器是随葬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对现实建筑的模仿与微缩,它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建筑的形态和神韵,并从侧面反映了汉代的陶瓷艺术的发展及绘画、雕刻等装饰水平。
【关键词】:建筑明器;建构;装饰;艺术;
明器,是指古代的随葬器物,又称“冥器”。从旧石器时代到西汉时期,随葬器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礼器减少,日用器增多,这种作为地面建筑模型的缩影,称之为“建筑明器”。其思想根源于“视死如视生”的礼制观念,寄托了人们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现已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有房屋、院落、楼阁、望楼、水榭等。尽管他们只是古人丧葬礼俗不断发展、演化的产物,但是这些浓缩的建筑模型却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建筑的形态和艺术特色。
一、汉代建筑明器的形态及建构艺术
汉代建筑明器虽然是由陶土烧制而成,但造型逼真,制作精良,对各个部件的表现都非常细致,不但是汉代建筑的再现,更是包含了陶艺、雕镂、绘画等因素的综合艺术品。
从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来看,单体建筑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一般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北宋喻皓在《木经》这部建筑著作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地下为下分。”中国的“三段式”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中国古代屋顶大且厚重,古文字流露出了前人对于屋顶像鸟翼开展的状态特别满意,“作庙翼翼”,“如翚斯飞、如鸟斯革”等句子来形容屋顶的美。建筑中已全面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瓦的的建筑形式,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三种屋架结构,其中以抬梁式和穿斗式在使用规模和变化上最为多样。屋顶形式等级森严,形式多样,又分为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歇山式、庑殿式。人居其中,建筑的屋身—立体框架,主要由柱子构成。柱与柱之间可按照实际需要安装门窗,因为屋上部的重量全部由骨架承担,所以门窗绝对自由,有无或者大小,可以灵活处理。不像欧洲古典建筑的系统是采用垒石制度的,窗户的大小会削弱负重强的坚固。所以古代才会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还有一个基本的部分—台基,虽然没有特别值得称扬之处,但是从建筑的整体外观来看,那巍峨壮伟的屋顶如果没有舒展或者多层的基座来衬托,必然会有上重下轻之势,所以特别的屋顶要有相当的基座。
建筑明器中除了单体房屋,还有由单体房屋组成的院落。因为汉代时期,遵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风水观念相结合的思想,使得住宅在立面和平面布局上,非常注意整体的秩序。从出土的院落明器来看,有的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只是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住宅院落有矩形和正方形两种布局方式,而三合院和四合院,一般都是前堂后寝,内向一体的布局方式。如勉县老道寺出土的灰陶宅院,正院前面为门房,后面为正楼,左边为仓房,右边为望楼。
二、汉代建筑明器的陶瓷制造艺术
汉代的建筑明器气势恢宏,体型高大,如焦作市出土的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高度将近2米,由院落、主楼、附楼、楼阁、回廊等部分组成,楼顶有一只朱雀,精妙之处在于第三层中,主楼与附楼用回廊连接,造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近距离观察,发现建筑明器上有很多衔接的痕迹,这些建筑明器,可能并非一次性烧制而成。也许是各个部分先做好以后,再进行组合,最后入窑烧制,最终形成坚固且美观的建筑明器。
汉代的建筑明器多采用灰陶制成,少数用釉料装饰,如绿釉、红釉等,器形精美,釉色古朴典雅。有的建筑明器外部还附有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有的组成有规律性的装饰图案,
甚至还有故事性的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视觉审美艺术效果,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陶瓷制作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汉代工匠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处理,洒脱自如,注重整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汉代建筑的神韵。汉代的建筑明器的形象很逼真,各个建构部件表现的都很清楚,屋顶样式,脊饰、瓦当、斗拱、平坐、栏杆、门窗、踏步等各个部件都清晰可见;作为点缀建筑明器的陶俑和动物佣更是生动鲜活,肩扛重物的人物佣,在建筑入口处,做欲跨门槛之状,嘴角上扬,欣喜之情跃至脸上,极富动感。
淮阳县九女冢家出土的东汉晚期的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制作精巧,设计独出心裁,奇特的是,每根柱子上都附有裸体人形装饰,且这些裸体人性具有两性特征,上身为女性,下身为男性。汉代建筑明器上的人形柱显得奇异,富有想象力,人体附在柱子上,呈现出一种奔放的洒脱,也可能代表了某些宗教观念。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品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原物的真实形象,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人们的意念去创造。这也与汉代注重整体效果、自由、浪漫、奔放洒脱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三、汉代建筑明器的绘画、雕刻等装饰艺术
汉代的建筑明器由西汉发展到东汉,墙面上的装饰纹样越来越丰富,有云气纹、几何纹、回形纹、植物纹。这些装饰纹样也受到当时社会厌鬼避邪、深受迷信思想的影响。比如,常在门窗的两旁和上部彩绘网状纹和菱形纹,且涂以特殊颜色的朱红色,这种方式起到了避邪、镇邪的作用。彩绘图案的颜色有朱、绿、黄、橙、紫、青等,会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分别着色。从出土的建筑明器中可以看到,除了镂刻各种装饰纹样,还有很多壁画,大多绘制在建筑的墙壁上,或者屋檐下。这些壁画的内容都是描述的现实生活,比如喂马、收租、斗鸡及乐舞,其中包含了各种姿势形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充满了故事性,极具艺术效果。在汉代,建筑明器是随葬最多的明器,因此彩绘艺术在汉代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其制作原理分两种情况:1.若器物表面光滑直接绘制;2.首先在器物的表面施一层白粉,然后根据作者构思设计的样本,按比例画出条带,最后用稳定的矿物质颜料绘画,有时还会在最外层使用胶质物,为了保护彩绘的色泽和坚实度。
建筑明器除了具有彩绘艺术,还有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而且雕塑手法多样,装饰性也很强。比如圆雕、浮雕、透雕等。圆雕主要表现在作为点缀的人物佣、动物佣上。其中,人物佣线条有的粗礦,有些雕刻的表情甚微,有的动作夸张,但却把人物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动物佣大多线条简练,但仍栩栩如生。浮雕则表现在墙体的装饰,多为浅浮雕,比如动物或者门上的铺首衔环等,或者楼体的某一个部位。阴线刻的应用也属于浮雕技法,即将有关图案用阴线刻的手法刻在墙壁上,形成线条或图案,图案大多呈现几何纹样。这种纹饰通常与彩绘相结合,使画面充满层次,更加错落有致。透雕即是镂空,也称“凹雕”,一般比较细致,注重在造型上的疏密紧实、方圆顿挫,表现出精致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从这些雕饰作品中,可以看出汉代人已经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并且掌握了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法,注重整体、善用夸张、简练的艺术语言,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
结语:
汉代的建筑明器虽然只是殉葬品,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了汉代的建筑形制和建筑技术,更折射出了汉代高超的绘画、雕刻等装饰艺术水平。楼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沉稳、气势恢宏的特质,充分容纳和体现了汉代的时代精神及其精神渊源。流连于汉代建筑明器的艺术中,能够感受到汉代纵横捭阖、沉雄豪放的“大美”气象。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牛琳琳.河南汉代陶楼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