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康社会;问题;对策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包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可以说,如果民族地区的人民过不上小康社会的生活,那我们所建立的全面小康社会也是不成功的。
一、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的问题
1、农牧区小康建设问题
农牧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比较缺乏,所以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我们都知道,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就业和人口,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只能依靠国家经济结构在长期的战略性转化中逐步解决。如果我国近8亿的农民都只靠有限的耕地,永远也建不成小康社会,何况就民族地区而言,还面临着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山地较多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农牧区要靠土地经营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不可能的,就现实而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收入做基础,其他方面的小康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实现其他方面的小康。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人们一直认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但可以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如果非要舍弃其中一个,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起来,当然是生态环境更重要。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关注点只在于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从而忽略了已经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砍伐使民族地区森林面积锐减,过去许多民族地区的林区是望不到边的林海,现在有的林区已经被砍光或者辟为耕地或草场。由于森林面积减少,使得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大为削减,自然灾害频发。
(2)草原、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草原作为一个特殊的封闭系统,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是可以自我维持的,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开垦,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3)工业性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了环境污染。
3、人口素质与贫困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也决定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高素质人才较低素质人口思维比较活跃,想法比较多,自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比较快。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有限,高素质人才不多,也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要想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应该使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保持在合理范围,做好扫盲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4、科技与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教育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振兴科技和教育成为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紧缺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以科技为先,教育为本,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1、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土地质量差,耕地比较少,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所以,利用有限耕地,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
民族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据区域优势对可利用的耕地和水面进行开发,对荒山、滩涂综合经营,发挥资源优势,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经济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同时根据本地区水能资源特色、矿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等发展特色经济。
2、调整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成为民族地区有待解决的问题。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其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科技进步和装备水平低,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最后,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所以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把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行业、区域、技术等综合性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
3、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工业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机器代替手工,所以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毫无疑问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问题的解决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强化政府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民族地区政府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个人之间的联系枢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紧紧抓住市场经济这个契机,不断出台有利于制度创新的经济政策,放宽有利于企业建立、成长的政策和条件,有意识的帮助、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引导其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5、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地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解答,所以,民族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并贯彻、执行,对民族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特殊和高严的要求。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伍琪凯梦,崔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民族出版社,2006.
[2]黄健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
[3]刘庸.民族地區经济发展的九大制约因素[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
[4]袁瑛.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05.
【摘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康社会;问题;对策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包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可以说,如果民族地区的人民过不上小康社会的生活,那我们所建立的全面小康社会也是不成功的。
一、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的问题
1、农牧区小康建设问题
农牧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比较缺乏,所以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我们都知道,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就业和人口,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只能依靠国家经济结构在长期的战略性转化中逐步解决。如果我国近8亿的农民都只靠有限的耕地,永远也建不成小康社会,何况就民族地区而言,还面临着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山地较多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农牧区要靠土地经营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不可能的,就现实而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收入做基础,其他方面的小康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实现其他方面的小康。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人们一直认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但可以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如果非要舍弃其中一个,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起来,当然是生态环境更重要。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关注点只在于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从而忽略了已经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砍伐使民族地区森林面积锐减,过去许多民族地区的林区是望不到边的林海,现在有的林区已经被砍光或者辟为耕地或草场。由于森林面积减少,使得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大为削减,自然灾害频发。
(2)草原、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草原作为一个特殊的封闭系统,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是可以自我维持的,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开垦,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3)工业性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了环境污染。
3、人口素质与贫困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也决定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高素质人才较低素质人口思维比较活跃,想法比较多,自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比较快。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有限,高素质人才不多,也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要想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应该使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保持在合理范围,做好扫盲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4、科技与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教育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振兴科技和教育成为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紧缺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以科技为先,教育为本,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1、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土地质量差,耕地比较少,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所以,利用有限耕地,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
民族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据区域优势对可利用的耕地和水面进行开发,对荒山、滩涂综合经营,发挥资源优势,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经济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同时根据本地区水能资源特色、矿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等发展特色经济。
2、调整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成为民族地区有待解决的问题。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其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科技进步和装备水平低,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最后,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所以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把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行业、区域、技术等综合性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
3、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工业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机器代替手工,所以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毫无疑问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问题的解决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强化政府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民族地区政府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个人之间的联系枢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紧紧抓住市场经济这个契机,不断出台有利于制度创新的经济政策,放宽有利于企业建立、成长的政策和条件,有意识的帮助、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引导其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5、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地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解答,所以,民族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并贯彻、执行,对民族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特殊和高严的要求。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伍琪凯梦,崔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民族出版社,2006.
[2]黄健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
[3]刘庸.民族地區经济发展的九大制约因素[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
[4]袁瑛.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