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做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所拥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出现减退,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依赖于劳动力优势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贸易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关键词: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出口相似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继续利用自身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东盟)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经给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笔者就想通过以美国市场为目标市场,采用中国和东盟四国历年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数据,尝试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做一个对比,进而分析得出中国所拥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出现减退,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依赖于劳动力优势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贸易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本文是以中国和东盟四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的相关比较来进行分析的。笔者选择的四国是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东盟四国”)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整个东盟的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四国产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与中国类似的出口贸易结构。
二、中国与东盟四国出口相似度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进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东盟四国在2000~2009年间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演变情况。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出口相似度在经历了21世纪初一个平稳的下滑过程之后,从2005年开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四国在SITC6+8类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上竞争加剧,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虽然21世纪初相似度的下滑过程,也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四国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国在2001年刚刚加入WTO,使得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品相比东盟有所增加。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与中国的相似度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对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将面临来自东盟四国更加强有力的挑战。这也说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的领域存在竞争。中国按照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碰到了更大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将在下节中,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行细分,并按照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中份额最大的SITC8类产品数据作为样本,单独与东盟四国出口美国市场的SITC8类产品进行一个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四国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的中国与东盟四国进口至美国市场的历年数据,计算了SITC8类产品的RCA指数演变情况。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还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尽管东盟四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期都小于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但是其显性指数却稳中有升。其指数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在美国市场上面临来自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长远来看,SITC8类产品的竞争力将很有可能被东盟国家反超。因而,继续坚持按照传统贸易增长方式的发展道路,继续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按照中国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中国所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之一。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其比较优势面临着东盟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其自身的RCA指数也是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长远来看,中国现在自身具有的优势将可能不复存在,而新的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因此,中国经济要能够继续稳定健康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以数量、规模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也能减少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与他国的摩擦,同时还能减缓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最终使中国由一个贸易大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 王航,史智宇,《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比较》,《世界经济情况》,2003第24期
[2] 张鸿,《关于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中国贸易》,2005年第9期
[3] 张鸿,《我国对外贸易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4] 张建清,宋士菁, 《中国和东盟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 张志敏,《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及其转换路径》,《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
[6] 章昌裕,《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开放导报》,2006年8月
作者简介:袁久晟(1981-1),男,籍贯:重庆。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刘慧峰(1981-),男,籍贯:河北。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服务
关键词: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出口相似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继续利用自身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东盟)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经给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笔者就想通过以美国市场为目标市场,采用中国和东盟四国历年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数据,尝试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做一个对比,进而分析得出中国所拥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出现减退,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依赖于劳动力优势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贸易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本文是以中国和东盟四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的相关比较来进行分析的。笔者选择的四国是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东盟四国”)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整个东盟的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四国产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与中国类似的出口贸易结构。
二、中国与东盟四国出口相似度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进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东盟四国在2000~2009年间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演变情况。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出口相似度在经历了21世纪初一个平稳的下滑过程之后,从2005年开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四国在SITC6+8类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上竞争加剧,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虽然21世纪初相似度的下滑过程,也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四国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国在2001年刚刚加入WTO,使得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品相比东盟有所增加。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与中国的相似度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对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将面临来自东盟四国更加强有力的挑战。这也说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的领域存在竞争。中国按照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碰到了更大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将在下节中,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行细分,并按照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中份额最大的SITC8类产品数据作为样本,单独与东盟四国出口美国市场的SITC8类产品进行一个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四国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的中国与东盟四国进口至美国市场的历年数据,计算了SITC8类产品的RCA指数演变情况。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还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尽管东盟四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期都小于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但是其显性指数却稳中有升。其指数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在美国市场上面临来自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长远来看,SITC8类产品的竞争力将很有可能被东盟国家反超。因而,继续坚持按照传统贸易增长方式的发展道路,继续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按照中国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中国所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之一。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其比较优势面临着东盟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其自身的RCA指数也是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长远来看,中国现在自身具有的优势将可能不复存在,而新的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因此,中国经济要能够继续稳定健康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以数量、规模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也能减少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与他国的摩擦,同时还能减缓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最终使中国由一个贸易大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 王航,史智宇,《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比较》,《世界经济情况》,2003第24期
[2] 张鸿,《关于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中国贸易》,2005年第9期
[3] 张鸿,《我国对外贸易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4] 张建清,宋士菁, 《中国和东盟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 张志敏,《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及其转换路径》,《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
[6] 章昌裕,《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开放导报》,2006年8月
作者简介:袁久晟(1981-1),男,籍贯:重庆。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刘慧峰(1981-),男,籍贯:河北。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