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张王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良好的语文素养都体现在个体的阅读中。尤其是小说单元的语文教学,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和指导学生钻进去,进行“咬文嚼字”式的文本细读,这样才能把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抓准,吃透。文本细读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细节,于人所不察处察疑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撷取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一幅动人的画卷——《林黛玉进贾府》。里面有一处细节,写黛玉乘轿初到宁国府,但见“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黛玉是贾府宝塔尖史太君的亲外孙女,然而“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的角门”。身为贵戚的黛玉连走正门的资格都没有,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仔细琢磨这处细节,会发现这是正常的:当时是封建社会,黛玉必须尊奉在封建社会里长者为尊的拜见原则,而贾母最长,她又住在西角门内。正门一般是迎接贵宾或庆典活动时才开的,正常情况下都走偏门。另外黛玉年纪小,家世背景不深,亲戚关系亦不用太客气。封建社会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女有别,林黛玉的轿夫也明白这点,所以抬着她只走西边角门,而且很快便停下来,“另换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对此细节深入探究后,我们认识到,贾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更是一个恪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礼的贵族大家。
二、留心逆情悖理处,于不合情理处探疑
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规,这些不合常规之处也是细读的关键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塑造了执着追求爱情却不幸被侮辱被损害的杜十娘形象。她眼中的“多情公子”李甲仅为区区千金就把十娘易手于他人,自是可恨。为十娘叹息之余,心中窃想:十娘真傻,为何不把藏有百宝之事实言相告,李甲肯定不会和佳人、财宝过不去,如此岂不称心如意?这看来似是不合常理,细细思之,却大有奥妙。十娘一方面不露富,以便考验李甲;另一方面,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以利相交的关系。十娘不愿让爱情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愿在爱情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砝码,她追求的是一段与金钱无关的爱情。杜十娘不愧为文学长廊里一位美丽聪慧又有着高尚人格的奇女子!
三、比较阅读,于不同文本中设疑
蒲松龄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现实。蒲松龄为故事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结尾:成名之子竟然魂化促织,勇猛善斗,成名也因此因祸得福,“田百顷,楼阁万椽……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吕毖《明朝小史》中有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这段文字与《促织》情节大体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的结尾——一悲一喜。
两种设计哪个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的腐败黑暗?乍看好像以悲写悲更有力度,好像这才是“血泪般的控诉”,其实不然。《促织》虽是喜剧——虫,逐级献上;奖,逐级赏下。从上到下皆大欢喜,但逐级赏赐乃至政绩考核的标准,只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诞可悲可叹。再者,成子化促织,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促织,统治者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促织》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却叫人高兴不起来,更感悲哀。与其称之为“喜剧”,不如说是一出“丑剧”、“闹剧”。小说并没有削弱对统治者的谴责,而是蕴含着更深刻的悲哀。蒲松龄确是一位“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高手。
一、关注细节,于人所不察处察疑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撷取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一幅动人的画卷——《林黛玉进贾府》。里面有一处细节,写黛玉乘轿初到宁国府,但见“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黛玉是贾府宝塔尖史太君的亲外孙女,然而“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的角门”。身为贵戚的黛玉连走正门的资格都没有,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仔细琢磨这处细节,会发现这是正常的:当时是封建社会,黛玉必须尊奉在封建社会里长者为尊的拜见原则,而贾母最长,她又住在西角门内。正门一般是迎接贵宾或庆典活动时才开的,正常情况下都走偏门。另外黛玉年纪小,家世背景不深,亲戚关系亦不用太客气。封建社会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女有别,林黛玉的轿夫也明白这点,所以抬着她只走西边角门,而且很快便停下来,“另换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对此细节深入探究后,我们认识到,贾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更是一个恪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礼的贵族大家。
二、留心逆情悖理处,于不合情理处探疑
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规,这些不合常规之处也是细读的关键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塑造了执着追求爱情却不幸被侮辱被损害的杜十娘形象。她眼中的“多情公子”李甲仅为区区千金就把十娘易手于他人,自是可恨。为十娘叹息之余,心中窃想:十娘真傻,为何不把藏有百宝之事实言相告,李甲肯定不会和佳人、财宝过不去,如此岂不称心如意?这看来似是不合常理,细细思之,却大有奥妙。十娘一方面不露富,以便考验李甲;另一方面,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以利相交的关系。十娘不愿让爱情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愿在爱情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砝码,她追求的是一段与金钱无关的爱情。杜十娘不愧为文学长廊里一位美丽聪慧又有着高尚人格的奇女子!
三、比较阅读,于不同文本中设疑
蒲松龄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现实。蒲松龄为故事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结尾:成名之子竟然魂化促织,勇猛善斗,成名也因此因祸得福,“田百顷,楼阁万椽……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吕毖《明朝小史》中有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这段文字与《促织》情节大体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的结尾——一悲一喜。
两种设计哪个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的腐败黑暗?乍看好像以悲写悲更有力度,好像这才是“血泪般的控诉”,其实不然。《促织》虽是喜剧——虫,逐级献上;奖,逐级赏下。从上到下皆大欢喜,但逐级赏赐乃至政绩考核的标准,只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诞可悲可叹。再者,成子化促织,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促织,统治者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促织》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却叫人高兴不起来,更感悲哀。与其称之为“喜剧”,不如说是一出“丑剧”、“闹剧”。小说并没有削弱对统治者的谴责,而是蕴含着更深刻的悲哀。蒲松龄确是一位“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