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不息的姿态,生命厚重的质感,莫名的苦涩与心安。
静悄悄的如同耳语的叙述,干净的不加渲染的白描,素雅的仿若古体的文字。素朴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深厚的体味与感悟。《我与地坛》,绝非外现的易懂与平淡。很多事情是需要思考的。很多事情是值得思考的。深夜读来,正是万籁俱寂的时刻,那娓娓笔调,更给这夜添了些神秘,不忍窥测,却又禁不住好奇,暗自揣测起来:这浅薄的生命,这厚实的生命;这可憎的苦难,这可爱的苦难;这可耻的欲望,这不灭的欲望;这沉浮的众生,这永恒的众生……
串联起一切事件的,就是时间。
时间在这间园子里,确乎像是静止的东西。可日夜奔流的河,从不因景色清幽驻足,该流淌的,还是要继续下去。那仓促的十五年,似乎是标识时间的某条微不足道的线段,却以其不息无限延展了来,炼就永恒的意义——至少之于史铁生是这样的。能想象的:清晨初入园的,是乖戾的少年,一天的时间过去,夕照下,缓缓行出一位慈祥老者——这一生的意义,在这园子里,充分展现了,无需旁的渲染,无需旁物衬托。
时间的痕迹,四季的行走。日复一日的守候下,季节的味道也变得清晰明确,甚至它的更迭可以确切到某一天,某一时,某一个刹那:冬去春来了。长久守望炼就的敏感,自然万物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环境的存在,而在心中长久地扎下根来,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可以被内心扩大,从而真切感受到——季节的变动,便无比分明起来。这是幸运还是悲哀?当一个人不得不却又心甘情愿地与时间融为一体的时候,他的境界无限上升,他的幸福无限拖延——似乎再也无法体味了。
十五年的时间,园子里有人来了,有人去了。许许多多,来了又去了的那些人,或许就是千万段人生的缩影。正如冯友兰所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这园里的人生百态,汇聚成整个人类的影像。漫步园中的夫妻,相濡以沫,有沁人心脾的幸福感,真是令人向往的美好与简单的一生。女子的突然消失是不是叫做跌宕呢?可一切总会归于平淡,女子再度出现,继续那平静的散步,似乎一切起伏都没有发生过。嗓音良好的爱唱歌的小伙子,一直真切地存在着,却毫无征兆地消失,以一句再见作结,是否就是注定呢?谁都不能永远陪谁,人生的漫漫长路,无数过客,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向完结。自得的饮者,其喝酒的姿态,挥洒着济公之遗风,平心静气过自己的生活,用酒作为修整来思考这复杂的人生。行一路,饮一路,该是我们向往的人生状态吧。执着着等一种鸟出现的捕鸟者,执着是愚蠢的还是可敬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执着有点苦涩的味道。唯独等你,如此数年,你迟迟不来,我该继续还是该转身呢?多少人扪心自问却没有坚守下去,若人人坚守,人人执着,这个世界怕是要干净简单得多了。优雅的女工程师,行经处开出繁华旋律。可多么高雅的人也会有落入厨房的时刻,那样的时候,也会有别样的美吧,即使旋律变化,也有音符伴随。所以不必担心仙女落入凡尘,因为真正高贵的人,不在于所处环境和做的事情。内心的高尚可以外现,着再破烂的衫,都摄人心魄,外表的修饰永远掩盖不得内在高低。长跑家从来不放弃努力,却频频遭受打击,开始时还怀疑人生,久之连心也磨出了茧,最后惟余苦笑一抹,像是夕阳收尽苍凉,可人生还要继续平淡下去。命运的字典从来没有同情这个词条,多沉重的苦难,还是要背负的。努力过,谁说就一定会有回报?那每日的两万米累积了十年,却还是苦笑收场。可终究我们都无法承受不努力的空虚和日后的悔恨。所以努力是救赎的方式,也是哭泣时心痛的理由。当苦难可以被平静叙述的时候,那颗心一定是痛过无数次后麻木的心,所以不单眼泪是伤痛的表现,平静的面庞才是痛的极致。
漂亮的弱智小姑娘,本是快要被忘记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以一种不会再被忘怀的方式,带给人的思考难以言说。曾经见过的好多人暗暗存在着,好多事悄悄进行着,在视线不及的角落。待到你再度想起和发现,却已是另外的模样,物是人非了。不必彷徨也不必悔恨,因为世事如此,人力卑微,并且有些事是不堪说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生剧目需要苦难一节,否则偌大的空白无从填补,喜悦和幸福无从体味。当一切都平坦,美好也就失掉了容颜。事情都是要在对立中存在的,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矛盾总会斗争,斗争总会调和,调和的成果,即为人生。正如幸运和苦难,相悖着存在,无可辩驳也无可逃避,拒绝苦难即是拒绝幸福。所以路边开满苦乐,我们不能拒绝路过。备受苦难煎熬的时候,不痛是妄言,但心中想想因同苦难相对而更显可爱的幸福,会不会心安一些呢?我说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要学会自欺,否则太多磨难,心下解脱不得。
最大的苦痛,是不是死呢?那么与之相对,生便是最大的幸事了么?未必,都未必。
“大哉死乎”,这不单是儒家观点,亦可说是众生观点。柏拉图即谓“学哲学即是学死”。看来这死亡,在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中,都是极大的事。人可以不朽,但不可不死。死亡是用来等待的,急不得也逃不得,静静坐着等他来就好,毕竟人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活下去试试”在我看来是很励志的话。死且不怕,况乎生呢?觉得活不下去了就试着活下去,试试看,总会有彩虹出现的,不是么?
文中关于写作与欲望的阐述,同样引人深思。
我常想象古园中擎了纸笔写字的场面,无上安详,有想要体验的冲动。写作,是卑微还是崇高的事情?确实,“作家”是沉甸甸的词语,可未成名时,不能靠文字养活自己的时候,写下去可能就是一件不那么好承担的事情了。但是写作之于铁生,怕是继续活下去的支撑,不容放弃和停止。也许在某段时间里,停止写作就意味着死亡。人质一样,继续下去才能存活。想到许许多多事情,不得不做又心甘情愿去做,最后爱上了这样维持生命的方式,不加休止,成为人生中最占体积的一部分。你生我即生,你亡我即亡。本是累人的事情,缘于迫于生计那样的动机,可最终习惯,变得不可或缺了。而写作的目的,开始时是为了死得好看一些,悲观的意识,可在维持了很多年后想起:是想让母亲欣慰。都不是丢脸的想法,相反,极崇高,比物质的目的崇高了不知几多。如果人们做事的出发点都是这么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便会洋溢起幸福安详的空气。
“活动之原动力是欲。”这是冯友兰的说法。毕竟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维持了整个世界的行走,衍生了世事万千。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吧,即使代价是不能消除恐慌。欲望不是可耻的事情,是个动机的问题。没有动机,就没有一切。人是自然的,同时是社会的,吃饭睡觉这样简单的事也不能说是纯天然的,也是为了活命的,遑论其他呢?欲望二字本来单纯,只是被现今社会附着了铜臭和恶俗罢了。读来不那么舒心,可不妨碍它成为我们人生继续下去的一个前提——没有欲望,什么都做不得,因为没有理由去做。
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这生生不息的无休无止。太阳总会落山,人总会离开,可消亡意味着重生,蹒跚的老人与欢蹦着的孩子,这是个轮回,谁都要经过。《河的第三条岸》只是篇小说,而渡河只有两种结果——此岸,彼岸。来回地渡。此岸即是彼岸,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此岸不是起点,彼岸亦非终点。此岸是此生,彼岸是来生,生生不息。彼岸的那个人,他是不是我?这又有谁能说得清呢?晦涩的命题,无言以对。可是相信轮回不是很好么,不朽即成为可能,如此,死亡便成为不朽的分割符,来来回回分割,最后成就一段隔断清晰的永恒。可是在这段永恒的不同章节里的人,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无言以对。惟余空旷的回音。
人生总是复杂,世事总是苍茫,眯着眼努力辨识,也看不清晰。便安详端视吧,不必想得太明白,也想不明白的,这浩荡且跌宕的人生。
静悄悄的如同耳语的叙述,干净的不加渲染的白描,素雅的仿若古体的文字。素朴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深厚的体味与感悟。《我与地坛》,绝非外现的易懂与平淡。很多事情是需要思考的。很多事情是值得思考的。深夜读来,正是万籁俱寂的时刻,那娓娓笔调,更给这夜添了些神秘,不忍窥测,却又禁不住好奇,暗自揣测起来:这浅薄的生命,这厚实的生命;这可憎的苦难,这可爱的苦难;这可耻的欲望,这不灭的欲望;这沉浮的众生,这永恒的众生……
串联起一切事件的,就是时间。
时间在这间园子里,确乎像是静止的东西。可日夜奔流的河,从不因景色清幽驻足,该流淌的,还是要继续下去。那仓促的十五年,似乎是标识时间的某条微不足道的线段,却以其不息无限延展了来,炼就永恒的意义——至少之于史铁生是这样的。能想象的:清晨初入园的,是乖戾的少年,一天的时间过去,夕照下,缓缓行出一位慈祥老者——这一生的意义,在这园子里,充分展现了,无需旁的渲染,无需旁物衬托。
时间的痕迹,四季的行走。日复一日的守候下,季节的味道也变得清晰明确,甚至它的更迭可以确切到某一天,某一时,某一个刹那:冬去春来了。长久守望炼就的敏感,自然万物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环境的存在,而在心中长久地扎下根来,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可以被内心扩大,从而真切感受到——季节的变动,便无比分明起来。这是幸运还是悲哀?当一个人不得不却又心甘情愿地与时间融为一体的时候,他的境界无限上升,他的幸福无限拖延——似乎再也无法体味了。
十五年的时间,园子里有人来了,有人去了。许许多多,来了又去了的那些人,或许就是千万段人生的缩影。正如冯友兰所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这园里的人生百态,汇聚成整个人类的影像。漫步园中的夫妻,相濡以沫,有沁人心脾的幸福感,真是令人向往的美好与简单的一生。女子的突然消失是不是叫做跌宕呢?可一切总会归于平淡,女子再度出现,继续那平静的散步,似乎一切起伏都没有发生过。嗓音良好的爱唱歌的小伙子,一直真切地存在着,却毫无征兆地消失,以一句再见作结,是否就是注定呢?谁都不能永远陪谁,人生的漫漫长路,无数过客,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向完结。自得的饮者,其喝酒的姿态,挥洒着济公之遗风,平心静气过自己的生活,用酒作为修整来思考这复杂的人生。行一路,饮一路,该是我们向往的人生状态吧。执着着等一种鸟出现的捕鸟者,执着是愚蠢的还是可敬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执着有点苦涩的味道。唯独等你,如此数年,你迟迟不来,我该继续还是该转身呢?多少人扪心自问却没有坚守下去,若人人坚守,人人执着,这个世界怕是要干净简单得多了。优雅的女工程师,行经处开出繁华旋律。可多么高雅的人也会有落入厨房的时刻,那样的时候,也会有别样的美吧,即使旋律变化,也有音符伴随。所以不必担心仙女落入凡尘,因为真正高贵的人,不在于所处环境和做的事情。内心的高尚可以外现,着再破烂的衫,都摄人心魄,外表的修饰永远掩盖不得内在高低。长跑家从来不放弃努力,却频频遭受打击,开始时还怀疑人生,久之连心也磨出了茧,最后惟余苦笑一抹,像是夕阳收尽苍凉,可人生还要继续平淡下去。命运的字典从来没有同情这个词条,多沉重的苦难,还是要背负的。努力过,谁说就一定会有回报?那每日的两万米累积了十年,却还是苦笑收场。可终究我们都无法承受不努力的空虚和日后的悔恨。所以努力是救赎的方式,也是哭泣时心痛的理由。当苦难可以被平静叙述的时候,那颗心一定是痛过无数次后麻木的心,所以不单眼泪是伤痛的表现,平静的面庞才是痛的极致。
漂亮的弱智小姑娘,本是快要被忘记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以一种不会再被忘怀的方式,带给人的思考难以言说。曾经见过的好多人暗暗存在着,好多事悄悄进行着,在视线不及的角落。待到你再度想起和发现,却已是另外的模样,物是人非了。不必彷徨也不必悔恨,因为世事如此,人力卑微,并且有些事是不堪说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生剧目需要苦难一节,否则偌大的空白无从填补,喜悦和幸福无从体味。当一切都平坦,美好也就失掉了容颜。事情都是要在对立中存在的,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矛盾总会斗争,斗争总会调和,调和的成果,即为人生。正如幸运和苦难,相悖着存在,无可辩驳也无可逃避,拒绝苦难即是拒绝幸福。所以路边开满苦乐,我们不能拒绝路过。备受苦难煎熬的时候,不痛是妄言,但心中想想因同苦难相对而更显可爱的幸福,会不会心安一些呢?我说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要学会自欺,否则太多磨难,心下解脱不得。
最大的苦痛,是不是死呢?那么与之相对,生便是最大的幸事了么?未必,都未必。
“大哉死乎”,这不单是儒家观点,亦可说是众生观点。柏拉图即谓“学哲学即是学死”。看来这死亡,在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中,都是极大的事。人可以不朽,但不可不死。死亡是用来等待的,急不得也逃不得,静静坐着等他来就好,毕竟人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活下去试试”在我看来是很励志的话。死且不怕,况乎生呢?觉得活不下去了就试着活下去,试试看,总会有彩虹出现的,不是么?
文中关于写作与欲望的阐述,同样引人深思。
我常想象古园中擎了纸笔写字的场面,无上安详,有想要体验的冲动。写作,是卑微还是崇高的事情?确实,“作家”是沉甸甸的词语,可未成名时,不能靠文字养活自己的时候,写下去可能就是一件不那么好承担的事情了。但是写作之于铁生,怕是继续活下去的支撑,不容放弃和停止。也许在某段时间里,停止写作就意味着死亡。人质一样,继续下去才能存活。想到许许多多事情,不得不做又心甘情愿去做,最后爱上了这样维持生命的方式,不加休止,成为人生中最占体积的一部分。你生我即生,你亡我即亡。本是累人的事情,缘于迫于生计那样的动机,可最终习惯,变得不可或缺了。而写作的目的,开始时是为了死得好看一些,悲观的意识,可在维持了很多年后想起:是想让母亲欣慰。都不是丢脸的想法,相反,极崇高,比物质的目的崇高了不知几多。如果人们做事的出发点都是这么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便会洋溢起幸福安详的空气。
“活动之原动力是欲。”这是冯友兰的说法。毕竟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维持了整个世界的行走,衍生了世事万千。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吧,即使代价是不能消除恐慌。欲望不是可耻的事情,是个动机的问题。没有动机,就没有一切。人是自然的,同时是社会的,吃饭睡觉这样简单的事也不能说是纯天然的,也是为了活命的,遑论其他呢?欲望二字本来单纯,只是被现今社会附着了铜臭和恶俗罢了。读来不那么舒心,可不妨碍它成为我们人生继续下去的一个前提——没有欲望,什么都做不得,因为没有理由去做。
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这生生不息的无休无止。太阳总会落山,人总会离开,可消亡意味着重生,蹒跚的老人与欢蹦着的孩子,这是个轮回,谁都要经过。《河的第三条岸》只是篇小说,而渡河只有两种结果——此岸,彼岸。来回地渡。此岸即是彼岸,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此岸不是起点,彼岸亦非终点。此岸是此生,彼岸是来生,生生不息。彼岸的那个人,他是不是我?这又有谁能说得清呢?晦涩的命题,无言以对。可是相信轮回不是很好么,不朽即成为可能,如此,死亡便成为不朽的分割符,来来回回分割,最后成就一段隔断清晰的永恒。可是在这段永恒的不同章节里的人,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无言以对。惟余空旷的回音。
人生总是复杂,世事总是苍茫,眯着眼努力辨识,也看不清晰。便安详端视吧,不必想得太明白,也想不明白的,这浩荡且跌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