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生命,俯瞰人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不息的姿态,生命厚重的质感,莫名的苦涩与心安。
  静悄悄的如同耳语的叙述,干净的不加渲染的白描,素雅的仿若古体的文字。素朴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深厚的体味与感悟。《我与地坛》,绝非外现的易懂与平淡。很多事情是需要思考的。很多事情是值得思考的。深夜读来,正是万籁俱寂的时刻,那娓娓笔调,更给这夜添了些神秘,不忍窥测,却又禁不住好奇,暗自揣测起来:这浅薄的生命,这厚实的生命;这可憎的苦难,这可爱的苦难;这可耻的欲望,这不灭的欲望;这沉浮的众生,这永恒的众生……
  串联起一切事件的,就是时间。
  时间在这间园子里,确乎像是静止的东西。可日夜奔流的河,从不因景色清幽驻足,该流淌的,还是要继续下去。那仓促的十五年,似乎是标识时间的某条微不足道的线段,却以其不息无限延展了来,炼就永恒的意义——至少之于史铁生是这样的。能想象的:清晨初入园的,是乖戾的少年,一天的时间过去,夕照下,缓缓行出一位慈祥老者——这一生的意义,在这园子里,充分展现了,无需旁的渲染,无需旁物衬托。
  时间的痕迹,四季的行走。日复一日的守候下,季节的味道也变得清晰明确,甚至它的更迭可以确切到某一天,某一时,某一个刹那:冬去春来了。长久守望炼就的敏感,自然万物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环境的存在,而在心中长久地扎下根来,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可以被内心扩大,从而真切感受到——季节的变动,便无比分明起来。这是幸运还是悲哀?当一个人不得不却又心甘情愿地与时间融为一体的时候,他的境界无限上升,他的幸福无限拖延——似乎再也无法体味了。
  十五年的时间,园子里有人来了,有人去了。许许多多,来了又去了的那些人,或许就是千万段人生的缩影。正如冯友兰所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这园里的人生百态,汇聚成整个人类的影像。漫步园中的夫妻,相濡以沫,有沁人心脾的幸福感,真是令人向往的美好与简单的一生。女子的突然消失是不是叫做跌宕呢?可一切总会归于平淡,女子再度出现,继续那平静的散步,似乎一切起伏都没有发生过。嗓音良好的爱唱歌的小伙子,一直真切地存在着,却毫无征兆地消失,以一句再见作结,是否就是注定呢?谁都不能永远陪谁,人生的漫漫长路,无数过客,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向完结。自得的饮者,其喝酒的姿态,挥洒着济公之遗风,平心静气过自己的生活,用酒作为修整来思考这复杂的人生。行一路,饮一路,该是我们向往的人生状态吧。执着着等一种鸟出现的捕鸟者,执着是愚蠢的还是可敬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执着有点苦涩的味道。唯独等你,如此数年,你迟迟不来,我该继续还是该转身呢?多少人扪心自问却没有坚守下去,若人人坚守,人人执着,这个世界怕是要干净简单得多了。优雅的女工程师,行经处开出繁华旋律。可多么高雅的人也会有落入厨房的时刻,那样的时候,也会有别样的美吧,即使旋律变化,也有音符伴随。所以不必担心仙女落入凡尘,因为真正高贵的人,不在于所处环境和做的事情。内心的高尚可以外现,着再破烂的衫,都摄人心魄,外表的修饰永远掩盖不得内在高低。长跑家从来不放弃努力,却频频遭受打击,开始时还怀疑人生,久之连心也磨出了茧,最后惟余苦笑一抹,像是夕阳收尽苍凉,可人生还要继续平淡下去。命运的字典从来没有同情这个词条,多沉重的苦难,还是要背负的。努力过,谁说就一定会有回报?那每日的两万米累积了十年,却还是苦笑收场。可终究我们都无法承受不努力的空虚和日后的悔恨。所以努力是救赎的方式,也是哭泣时心痛的理由。当苦难可以被平静叙述的时候,那颗心一定是痛过无数次后麻木的心,所以不单眼泪是伤痛的表现,平静的面庞才是痛的极致。
  漂亮的弱智小姑娘,本是快要被忘记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以一种不会再被忘怀的方式,带给人的思考难以言说。曾经见过的好多人暗暗存在着,好多事悄悄进行着,在视线不及的角落。待到你再度想起和发现,却已是另外的模样,物是人非了。不必彷徨也不必悔恨,因为世事如此,人力卑微,并且有些事是不堪说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生剧目需要苦难一节,否则偌大的空白无从填补,喜悦和幸福无从体味。当一切都平坦,美好也就失掉了容颜。事情都是要在对立中存在的,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矛盾总会斗争,斗争总会调和,调和的成果,即为人生。正如幸运和苦难,相悖着存在,无可辩驳也无可逃避,拒绝苦难即是拒绝幸福。所以路边开满苦乐,我们不能拒绝路过。备受苦难煎熬的时候,不痛是妄言,但心中想想因同苦难相对而更显可爱的幸福,会不会心安一些呢?我说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要学会自欺,否则太多磨难,心下解脱不得。
  最大的苦痛,是不是死呢?那么与之相对,生便是最大的幸事了么?未必,都未必。
  “大哉死乎”,这不单是儒家观点,亦可说是众生观点。柏拉图即谓“学哲学即是学死”。看来这死亡,在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中,都是极大的事。人可以不朽,但不可不死。死亡是用来等待的,急不得也逃不得,静静坐着等他来就好,毕竟人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活下去试试”在我看来是很励志的话。死且不怕,况乎生呢?觉得活不下去了就试着活下去,试试看,总会有彩虹出现的,不是么?
  文中关于写作与欲望的阐述,同样引人深思。
  我常想象古园中擎了纸笔写字的场面,无上安详,有想要体验的冲动。写作,是卑微还是崇高的事情?确实,“作家”是沉甸甸的词语,可未成名时,不能靠文字养活自己的时候,写下去可能就是一件不那么好承担的事情了。但是写作之于铁生,怕是继续活下去的支撑,不容放弃和停止。也许在某段时间里,停止写作就意味着死亡。人质一样,继续下去才能存活。想到许许多多事情,不得不做又心甘情愿去做,最后爱上了这样维持生命的方式,不加休止,成为人生中最占体积的一部分。你生我即生,你亡我即亡。本是累人的事情,缘于迫于生计那样的动机,可最终习惯,变得不可或缺了。而写作的目的,开始时是为了死得好看一些,悲观的意识,可在维持了很多年后想起:是想让母亲欣慰。都不是丢脸的想法,相反,极崇高,比物质的目的崇高了不知几多。如果人们做事的出发点都是这么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便会洋溢起幸福安详的空气。
  “活动之原动力是欲。”这是冯友兰的说法。毕竟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维持了整个世界的行走,衍生了世事万千。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吧,即使代价是不能消除恐慌。欲望不是可耻的事情,是个动机的问题。没有动机,就没有一切。人是自然的,同时是社会的,吃饭睡觉这样简单的事也不能说是纯天然的,也是为了活命的,遑论其他呢?欲望二字本来单纯,只是被现今社会附着了铜臭和恶俗罢了。读来不那么舒心,可不妨碍它成为我们人生继续下去的一个前提——没有欲望,什么都做不得,因为没有理由去做。
  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这生生不息的无休无止。太阳总会落山,人总会离开,可消亡意味着重生,蹒跚的老人与欢蹦着的孩子,这是个轮回,谁都要经过。《河的第三条岸》只是篇小说,而渡河只有两种结果——此岸,彼岸。来回地渡。此岸即是彼岸,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此岸不是起点,彼岸亦非终点。此岸是此生,彼岸是来生,生生不息。彼岸的那个人,他是不是我?这又有谁能说得清呢?晦涩的命题,无言以对。可是相信轮回不是很好么,不朽即成为可能,如此,死亡便成为不朽的分割符,来来回回分割,最后成就一段隔断清晰的永恒。可是在这段永恒的不同章节里的人,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无言以对。惟余空旷的回音。
  人生总是复杂,世事总是苍茫,眯着眼努力辨识,也看不清晰。便安详端视吧,不必想得太明白,也想不明白的,这浩荡且跌宕的人生。
其他文献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爱迪生的前半句名言曾经让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之痴迷,多少学子在此理念驱动下,吃尽了苦中苦,成为人们羡慕的“人上人”。但从此以后,他们便视如脱离“苦海”,不再继续学习,后续的创造、创新能力被淹没,最后没有真正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其实这些都是所谓“苦学”惹的祸,它让每一个过来人对学习都敬而远之,更谈不上会养成“
期刊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定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抓准读写结合,是笔者多年来探索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
期刊
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都是美的结晶。就课文内容而言,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那一张张美的画面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有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灵美,借助课文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会感到一种震撼,对心灵美的认识就从这里开始;还有那富有哲理的散文、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可以帮助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体会人
期刊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与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学生思疑、质疑、解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从反复阅读课文入手    学生要想、要疑、要问必须首先占有一定的材料,必须熟悉文章的内容。如: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段落结构以及文章的写
期刊
一、预设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如何让12岁的学生去读懂那伟大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寻找一些细节,剖析一些字眼,然后去细细品味,真的很耐人寻味。  自己在读文章的时候,注意到了母亲的两次“嚷”:一次是儿子写了第一首诗交给母亲看时。(原文)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
期刊
教师与学生犹如演员与观众,观众的掌声是对演员精湛表演的肯定。作为教师,都不愿看到自己的课堂上有趴桌子睡觉、开小差的情况发生,但这种现象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我们不要一味地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讲,而要审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今天的所谓关注学生,也正是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灵性,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活力呢
期刊
摘 要:教师评价是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评价的人性化及幸福发展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教师评价应建立在教师的幸福取向的基础上,以彰显评价的人性化关怀。  关键词:教师评价 评价人性化 幸福 思考    教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教师工作和思想道德进行判断的过程,教师评价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在理论上,教师评价具有帮助教师发展的作用,但在实
期刊
纵观语文试卷,学生最感头疼的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20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得分率较低,一般维持在9-11分。能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是很多高三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其实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所以得分率低,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能力差,而在于答题时,往往不知出题者的意图在哪里,答题角度不明晰。其实就是没有审清题干要求,不知从何答起,导致所写的答案“不知所云”,“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
期刊
【活动由头】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后,有一个“平凡之中见新意”的小论坛,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同一个事物,有的同学觉得‘有意思’,有的同学觉得‘没意思’,究竟有没有意思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联系学生平时作文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审题立意,所以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打开学生思维为目的,以帮助学生体会多角度立意为宗旨。  【活动设计】  一、活动准备  1.班级分为四个
期刊
摘 要: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同为封建时代末期男性作家所创作的具有丰富女性形象的世情小说作品,《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和《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是这两部小说中体现女性价值的颇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两人的人生轨迹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笔者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两人进行一番同中求异的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尤二姐 李瓶儿 女性 对比分析    《红楼梦》和《金瓶梅》同为明清时期的旷世世情奇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