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 大连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渔业资源约束日益增强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太大,造成渔业资源资源匮乏,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等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环渤海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2)海工装备制造发展规模较小
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海工装备业制造基地,具备打造出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了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的知名度并不高。其次,大连是我国较为发达的拥有海洋科技支撑城市,海工装备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相比船舶工业,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撐与核心技术的掌握。
(3)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大连海域污染严重,滨海旅游业优势逐渐减弱。其次,大连被定位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等国际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的不完善,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方面相对缺欠。
(4)海洋生态环境约束压力提升
大连市对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有待加强,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项目投入不足,海洋产业的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大连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人海,大连不少海域例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物超标。由于每年环境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损失惨重,影响大连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新战略
(1)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海洋产业以环保、科技为主要发展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口,提高用海生态门栏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过渡。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严格遵守国家“十三五”海洋规划内容。
(2)加强跨地区合作
大连市要强调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的支持,强调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努力加强跨地区合作表现的更为重要,大连市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的开放,要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强化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跨地区合作中谋发展。
(3)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不断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相关服务。做好保障措施,提升渔业港口防灾、减灾能力。
(4)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院所,但与青岛和天津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有待加强。可以借鉴青岛市的经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研究单位、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洋新能源研究单位、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单位等,努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力,打造一批提供海洋科技人才,支撑大连海洋产业发展。
(5)开发多功能海洋牧场
将海洋区域空间利用最大化,应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海洋牧场”管理模式,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1)渔业资源约束日益增强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太大,造成渔业资源资源匮乏,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等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环渤海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2)海工装备制造发展规模较小
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海工装备业制造基地,具备打造出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了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的知名度并不高。其次,大连是我国较为发达的拥有海洋科技支撑城市,海工装备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相比船舶工业,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撐与核心技术的掌握。
(3)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大连海域污染严重,滨海旅游业优势逐渐减弱。其次,大连被定位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等国际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的不完善,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方面相对缺欠。
(4)海洋生态环境约束压力提升
大连市对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有待加强,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项目投入不足,海洋产业的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大连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人海,大连不少海域例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物超标。由于每年环境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损失惨重,影响大连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新战略
(1)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海洋产业以环保、科技为主要发展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口,提高用海生态门栏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过渡。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严格遵守国家“十三五”海洋规划内容。
(2)加强跨地区合作
大连市要强调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的支持,强调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努力加强跨地区合作表现的更为重要,大连市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的开放,要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强化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跨地区合作中谋发展。
(3)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不断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相关服务。做好保障措施,提升渔业港口防灾、减灾能力。
(4)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院所,但与青岛和天津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有待加强。可以借鉴青岛市的经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研究单位、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洋新能源研究单位、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单位等,努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力,打造一批提供海洋科技人才,支撑大连海洋产业发展。
(5)开发多功能海洋牧场
将海洋区域空间利用最大化,应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海洋牧场”管理模式,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