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大型的国有煤炭企业。与此同时,辉煌的“十年”也掩盖了一些大型煤企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客观上延缓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企业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展望未来,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和煤炭钢铁去产能政策的持续推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企业实施转型发展的风险
  (一)是政策法律的风险。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及国家对于企业转型业务领域的程度和方式的限定与变数等,对企业转型及发展方向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必须仔细研究并能够成功预见、规避与有效释放。
  (二)是企业定位的风险。企业要准确认知转型前后的业务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有一定差异。无论向全新的或者相关的企业定位推进时,从出资人、管理层到操作层、客户端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是观念转变的风险。转型是战略层面的一种选择,基层企业和员工对此并不十分理解。短期内员工对于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能会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树立与企业战略转型相适应的全新理念,尚需要一个过程。
  二、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存在的现实困难
  (一)由于多数煤炭企业开采时间都较长,离、退休人员较多;还存在一大批工伤、工残、职业病患者及因工死亡职工家属等抚恤人员,造成企业办社会负担十分沉重。?
  (二)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职工人数多,动辄上几万人,且有许多职工一个家庭几代同矿,关系复杂。由于长期从事井下作业,还有相当多的职工年龄偏高,身体素质差,分流安置难度大。
  (三)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是早期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习惯于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职工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改革的适应性不强。
  (四)由于煤炭开采属于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大部分职工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劳动技能单一,技术素质差,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市场就业难度大。
  (五)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实行的低价微利政策,企业自身缺乏积累,税费和社会负担很重,造成转型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
  三、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
  (一)是稳定煤炭基础产业。为避免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引发社会不稳定,仍然要发挥其现有煤炭资源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煤炭在本企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努力稳定煤炭生产。一方面要夯实煤炭发展基础。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加快资源要素向煤种好、储量大、发展空间大的优势骨干矿井集中,最大限度释放优势产能。建立以优势煤种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和产能结构,加快矿井技改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快速形成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循环产业链。可以尝试煤焦化、煤电、煤钢联营等模式。形成煤炭企业内部多点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通过有序退出低效产业实现企业转型。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对部分确实扭亏无望的矿井,以及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传统多经产业,可以采取关闭破产、拍卖出售、对外租赁兼并等方式,选择性地退出。
  (三)是提升传统非煤产业。企业转型中,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发展新项目与改造传统非煤生产的关系。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享有在煤炭副产品、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做好三者的微循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首先建立煤炭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以合作参股等方式进行联营。做好煤矸石、瓦斯气、矿井水等的循环利用。这些煤炭副产品经过再次循环,即可以创造一定价值,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绿色能源发展的要求。
  其次做好人员的再循环。快速发展的煤炭企业,多年来也锻炼出一批过得硬、懂管理、有经验的生产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如何最大程度的挖掘各个劳动要素的潜力是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关注的焦点。可以通过中介公司以劳务派遣形式加以利用,一方面增加了个人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带来一些收益,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最后要形成技术的再循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经过多年复杂条件下的生产管理,积攒了一批好的生产、管理经验,可以进一步研发成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可以申请专利,向外进行技术输出,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同样管理经验,也可以进行总结,从理论上加以归纳,通过培训方式,使其产生效益。
  (四)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转型中,新的产业发展上去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要跟上去,这是确保成功转型的关键。对现有国有煤炭企业来说,要加快改制重组:一是机制创新,也就是"非行政化",实行政企分离、主辅分离,二是体制创新,也就是"非国有化",加快产权和用工制度改革,转变所有制形式。
其他文献
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其实,写作并非难事,每个人真诚地袒露心声,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所思就可以了。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热情,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下面试分析几位名师写作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  案例一:程红兵执教《多样化思维与作文》  教学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问,教师通
期刊
我主张给诗歌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一味地强行给学生灌输一些固定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诗歌。别让诗歌淹没在红尘的喧哗里,寂寞于无人解滋味的热闹中。洗去诗歌满脸的铅华厚重,再现那张纯净清透的面庞,让她重新成为我们生命的最初里,那抹心灵最真实的触动。  我的记忆里,一直留着初读诗歌时的悸动。就好像每一个男孩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白衣长发的飘逸背影,每一个女孩心里都奔驰着一个白衣白马的俊美影像。第一次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着力要攻克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若能抓住教材中文本的聚焦点,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发双贯,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什么是文本的聚焦点?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精彩之处、沉思之处和争议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实践证明,文本的聚焦点也正是应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学习借鉴、感悟探讨的地方,具体包括文本的美点、趣
期刊
在我们常规的教学模式中,上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活呢?在笔者看来,“活”了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也不是单纯地由教师进行启发,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有所收获,能够融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精
期刊
如同众多大唐士子一样,贺知章少小离家,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贺知章喜中状元,他是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开元十年(722年),由大唐名相张说推荐,贺知章进入丽正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  初入官场的贺知章,官位品级不高,仅为七品太常博士。因为天子唐玄宗是一个文艺皇帝,所以他总是有机会目睹龙颜。或许感念于名相张说的推荐,他也推荐了一位著名诗人,这
期刊
一、联系实际,重视设计  小学生的特点,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大多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广阔的田野,有趣的活动,新奇的玩具。并且喜欢借助幻想,用童心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感到有情有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写熟悉的、有趣的、亲身经历的事物和生
期刊
高考对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的考查,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考生失分率较高。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人物传记类阅读的训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补救,不断提高。  经过多次考试与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得分情况如下:  (1)选择题,考查内容的选
期刊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同学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同学们当前的学习发挥作用,而且将使你们终身受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  1、养成早读的习惯,早上空气新鲜,大脑清新,我们可以读课文、背名篇、记单词;例如,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
期刊
作文三步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文三步法利用较为独特的视角,从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对人们的作文能力结构进行构建,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自成体系、构思严密的作文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和有效运用,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作文三步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激发高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调动高中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提升高中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  1、唤醒学生重视时间观念的意识,不轻言放弃,不做不理智之事  有些高中生对时间没有明晰的界定,所以他们的时间观念不强,导致长时间内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成绩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向高中生灌输生命意识的过程就是教育学生们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的过程,只有活着,人才有向上攀爬的资本,只有有目标地活着,你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只有幸福地活着,才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