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置艺术已成为主流艺术形态之一,在世界当代艺术展览中与架上绘画和媒体艺术并驾齐驱,能有效地将场地、材料、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与静态的艺术形式相比,更具有动态性,更能突出内容,贴近精神需求,反应时代的特征。在提升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公共装置艺术既可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能作为文化坐标。作为湘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的益阳,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装置艺术,促进城市意象的整体构建,提升古城的活力,丰富其内涵,提升其艺术氛围。
【关键词】:公共装置艺术;城市形象;益阳
一、装置艺术的涵义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当代艺术中是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包容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与艺术史中出现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1961年,William C. Seitz 首次对装置艺术做出了界定[1]。然而,Seitz只是强调了对“实物”的使用,而没有凸显“实物”使用背后的一种思维意识。发展到90年代,艺术选用题材更为广泛,涉及了当代人思想和生活的多方面,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等[2]。Michael Kimmelman(1998)[3]指出,装置艺术在文献记录功能方面的潜能可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装置艺术才在中国兴起。从90年代开始,其从模仿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
二、城市特色和形象
一座城市固有的、独特的属性被称为城市特色,主要用来区分、识别城市的根本,一般体现在内容与层次两个方面。从城市特色的内容方面看,主要有自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或者是上述若干方面的整合体现[4]。从城市特色的层次角度来说,则分为中国特色、区域特色、本市特色三个层次[5]。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城市风貌和城市职能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要素。任何城市都有本市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这种独特和唯一性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石。
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特色形象也应逐步提升,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而城市中的公共装置艺术则像城市形象的名片一般,传答着城市最富特征的文化魅力,尽管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增加,但其呈现效果良莠不齐,因此有必要厘清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吸取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找到其合适的衔接点,使公共装置艺术更好的为提升城市形象服务。
国内目前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地铁的青花瓷设计,传递着北京身为政治文化中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杭州南宋御街“杭城九墙”让这件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凝聚了市民的集体记忆,记录着当年古杭城,塑造了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形象,深圳老市委门前的公共艺术雕塑“拓荒牛”则代表着深圳人民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深圳特区的城市精神形象,1999年创作的公共艺术群雕《深圳人的一天》表现18位来自深圳各行业普通人代表的一天,这类公共艺术则体现那个时代公共艺术平民化,体现深圳这座城市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都较好的为提升城市形象做出贡献,但公共艺术并没有在中小城市得到普及,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则相对成熟,在1982年纽约市议会通过《百分比艺术法》,规定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内的公共工程,必须拨出不低于1%的费用作为公共艺术品设置。可以想象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装置艺术的重要性,公共装置艺术品的艺术呈现形式多样化,艺术表现的空间和手法也具包容性,因此,结合政府的政策,在纽约的图书馆、学校、医院、公园、法院、码头、警察局、消防站甚至窨井盖,都纷纷出现公共艺术踪迹,并且在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公共场所艺术计划”都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例如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云门》,用不锈钢材质的无缝拼接成的大体量作品,灵感来源于液态水印,让作品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不同角度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独特景致,体现了芝加哥这座富有现代感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合理的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能促进城市意象的整体构建,使周遭具体地凝聚为一个场所,活化周围的空间,巧妙地将城市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予以衔接和强化,使存活于主体心理中的个别意象凝练,提升为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共同印象,使得那种飘忽、游离的不确定感的城市印象变得清晰稳定而统一,公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能体会到城市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气质,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个艺术熏染的过程,在这种艺术生活化形式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城市的形象,所以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在中小城市的普及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益阳城市形象的提升
本文选取益阳市的公共空间,对城市的过去历史传承、现在城市形象树立、未来城市发展三方面,进行设置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对提升城市形象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公共装置艺术对益阳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可行性研究,2016年1月12日,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益阳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像东门口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建筑;湖南益阳石码头明清古巷风格独特、格局完整。其巷内“拱券撑墙”建筑风格为全国独有;在2013年发掘的兔子山遗址,已被列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安化千两茶、梅山剪纸、益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省内外,这些都是益阳这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这些遗迹不仅仅需要被合理保护,更需要以一种视觉化代表性的实体予以深化公众对益阳城市的印象,而合理设置公共艺术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使老一辈居民可以回忆,新一代的居民得以记忆和传承,更是对我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举措。
其次,公共裝置艺术对宣传城市文化形象的可行性研究,益阳市城区现阶段公众密集度多集中在秀峰公园、回龙山、益阳大道的梓山湖、万达广场、桃花仑凯德广场、华天商业圈、赫山庙商业圈等地;公众流动性场所如益阳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等,在这些益阳市民集中的公共空间设置地标性公共艺术作品或互动型公共艺术作品,使公众对其公共艺术造型审美的提升,提高公众参与度,在提升市民的精神文化修养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再次,公共装置艺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精神文化形象塑造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益阳市未来城市发展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形成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适宜居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有鉴于此,城市公园的扩建,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社区和城郊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共装置艺术大到公共的建筑、城市的规划、景观艺术营造,小到公共空间场所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演变成具有公众审美意识美学艺术,更为长远的影响并提升城市形象。
四、结论
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经营的资本,同属于竞争资本的范畴,并且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增量资源。
公共装置艺术的艺术多元性为益阳城市的特色塑造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优秀的公共空间装置艺术设置不仅对城市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为塑造城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提供保障,也是对当地市民审美意识培养,从城市的环境美化到其城市市民的精神层次的提升,从而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阿纳森, 邹德侬, 阿纳森编. 西方现代艺术史[M]. (美)阿纳森编, 1986.
[2]. 徐淦. 什么是装置艺术[J]. 美术观察, 2000 (11): 69-73.
[3].Kimmelman M. Installation art moves in, moves on[J]. The New York Times, Section, 1998, 2: 1.
[4].袁中金, 朱建达, 李广斌, 等. 对小城镇特色及其设计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2, 4: 49-50.
[5].任巨英, 邵爱云. 试谈中国小城镇规划发展中的特色[J]. 城市规划, 1999 (2): 45-47.
【关键词】:公共装置艺术;城市形象;益阳
一、装置艺术的涵义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当代艺术中是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包容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与艺术史中出现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1961年,William C. Seitz 首次对装置艺术做出了界定[1]。然而,Seitz只是强调了对“实物”的使用,而没有凸显“实物”使用背后的一种思维意识。发展到90年代,艺术选用题材更为广泛,涉及了当代人思想和生活的多方面,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等[2]。Michael Kimmelman(1998)[3]指出,装置艺术在文献记录功能方面的潜能可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装置艺术才在中国兴起。从90年代开始,其从模仿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
二、城市特色和形象
一座城市固有的、独特的属性被称为城市特色,主要用来区分、识别城市的根本,一般体现在内容与层次两个方面。从城市特色的内容方面看,主要有自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或者是上述若干方面的整合体现[4]。从城市特色的层次角度来说,则分为中国特色、区域特色、本市特色三个层次[5]。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城市风貌和城市职能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要素。任何城市都有本市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这种独特和唯一性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石。
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特色形象也应逐步提升,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而城市中的公共装置艺术则像城市形象的名片一般,传答着城市最富特征的文化魅力,尽管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增加,但其呈现效果良莠不齐,因此有必要厘清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吸取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找到其合适的衔接点,使公共装置艺术更好的为提升城市形象服务。
国内目前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地铁的青花瓷设计,传递着北京身为政治文化中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杭州南宋御街“杭城九墙”让这件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凝聚了市民的集体记忆,记录着当年古杭城,塑造了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形象,深圳老市委门前的公共艺术雕塑“拓荒牛”则代表着深圳人民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深圳特区的城市精神形象,1999年创作的公共艺术群雕《深圳人的一天》表现18位来自深圳各行业普通人代表的一天,这类公共艺术则体现那个时代公共艺术平民化,体现深圳这座城市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都较好的为提升城市形象做出贡献,但公共艺术并没有在中小城市得到普及,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则相对成熟,在1982年纽约市议会通过《百分比艺术法》,规定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内的公共工程,必须拨出不低于1%的费用作为公共艺术品设置。可以想象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装置艺术的重要性,公共装置艺术品的艺术呈现形式多样化,艺术表现的空间和手法也具包容性,因此,结合政府的政策,在纽约的图书馆、学校、医院、公园、法院、码头、警察局、消防站甚至窨井盖,都纷纷出现公共艺术踪迹,并且在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公共场所艺术计划”都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例如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云门》,用不锈钢材质的无缝拼接成的大体量作品,灵感来源于液态水印,让作品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不同角度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独特景致,体现了芝加哥这座富有现代感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合理的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能促进城市意象的整体构建,使周遭具体地凝聚为一个场所,活化周围的空间,巧妙地将城市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予以衔接和强化,使存活于主体心理中的个别意象凝练,提升为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共同印象,使得那种飘忽、游离的不确定感的城市印象变得清晰稳定而统一,公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能体会到城市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气质,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个艺术熏染的过程,在这种艺术生活化形式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城市的形象,所以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在中小城市的普及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益阳城市形象的提升
本文选取益阳市的公共空间,对城市的过去历史传承、现在城市形象树立、未来城市发展三方面,进行设置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对提升城市形象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公共装置艺术对益阳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可行性研究,2016年1月12日,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益阳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像东门口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建筑;湖南益阳石码头明清古巷风格独特、格局完整。其巷内“拱券撑墙”建筑风格为全国独有;在2013年发掘的兔子山遗址,已被列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安化千两茶、梅山剪纸、益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省内外,这些都是益阳这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这些遗迹不仅仅需要被合理保护,更需要以一种视觉化代表性的实体予以深化公众对益阳城市的印象,而合理设置公共艺术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使老一辈居民可以回忆,新一代的居民得以记忆和传承,更是对我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举措。
其次,公共裝置艺术对宣传城市文化形象的可行性研究,益阳市城区现阶段公众密集度多集中在秀峰公园、回龙山、益阳大道的梓山湖、万达广场、桃花仑凯德广场、华天商业圈、赫山庙商业圈等地;公众流动性场所如益阳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等,在这些益阳市民集中的公共空间设置地标性公共艺术作品或互动型公共艺术作品,使公众对其公共艺术造型审美的提升,提高公众参与度,在提升市民的精神文化修养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再次,公共装置艺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精神文化形象塑造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益阳市未来城市发展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形成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适宜居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有鉴于此,城市公园的扩建,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社区和城郊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共装置艺术大到公共的建筑、城市的规划、景观艺术营造,小到公共空间场所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演变成具有公众审美意识美学艺术,更为长远的影响并提升城市形象。
四、结论
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经营的资本,同属于竞争资本的范畴,并且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增量资源。
公共装置艺术的艺术多元性为益阳城市的特色塑造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优秀的公共空间装置艺术设置不仅对城市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为塑造城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提供保障,也是对当地市民审美意识培养,从城市的环境美化到其城市市民的精神层次的提升,从而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阿纳森, 邹德侬, 阿纳森编. 西方现代艺术史[M]. (美)阿纳森编, 1986.
[2]. 徐淦. 什么是装置艺术[J]. 美术观察, 2000 (11): 69-73.
[3].Kimmelman M. Installation art moves in, moves on[J]. The New York Times, Section, 1998, 2: 1.
[4].袁中金, 朱建达, 李广斌, 等. 对小城镇特色及其设计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2, 4: 49-50.
[5].任巨英, 邵爱云. 试谈中国小城镇规划发展中的特色[J]. 城市规划, 1999 (2):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