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任是师生之间实现心灵无障碍沟通的前提,是师生间情感相互融合的黏合剂,更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催化剂。那么,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发生嬗变的今天,当现代人日益步入信任危机的沼泽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会失去信任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是否存在着理论的优美与现实的混沌?
案例一:门窗外偷窥的眼睛
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几位中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最烦咱们班主任了,口口声声说信任咱们,可总是从教室后窗偷看咱们……”“可不是吗,为了抓住几个在自习课上说话的违纪者,就躲在门窗外面偷偷监视大家,他难道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伤害大多数同学的自尊心吗?”“在小学,我们老师就喜欢从教室后窗偷看我们,没想到,中学老师也这样。老师的这种责任心可真让人吃不消,我们像个囚徒一样在别人的监视下生活。”“是呀,一次上自习课,我想问后桌同学一道题,一回头,正好撞上老师在后面监视的目光,只好连忙回身坐好,装成继续学习的样子,心慌得半天回不过神来,担心老师误会自己不守纪律,但又不方便解释,觉得特别扭。”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严要求孩子,但却不知道信任孩子,一双双监视的眼睛,不仅疏远了心与心的距离,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自尊,把师生关系演变成“警察与小偷”的对垒,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冷漠与隔阂,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案例二:“疑邻盗斧”式的误会
邻家的孩子上三年级。前几天,听说他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年级第一名。他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炫耀孩子的成绩,可那孩子却跟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问他原因,原来是他的数学老师不相信他能考全年级第一,因为前几次考试他考得都不太好,这次一下子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一,数学老师感到难以置信,于是,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想问个明白。老师说:“请你老老实实告诉我,在这次数学竞赛中,你有没有作弊或偷看别人的卷子?”这个孩子感到委屈极了,他不明白自己根本就没有作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可是许多时候,如同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我们对缺点较多的或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往往缺乏信任,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们,辜负了他们太多的努力。
案例三:“叶公好龙”式的宽容
某同学的一支钢笔丢了,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我相信咱们班没有贼,一定是哪位同学借用了这支钢笔忘了归还,请这位同学悄悄地把钢笔送到老师这里,老师一定会为你保密的。”老师的话果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拿了钢笔的同学不仅送还了钢笔,还向老师做了诚恳的检讨。老师表示一定会一如既往地相信他。然而,每当这位同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他都会发现老师的目光在有意无意地盯着自己,而过去常常让他帮忙到办公室拿东西、抱作业的老师,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叫他帮过忙。
原谅和信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正如《Money&You成功的14堂必修课》中所言:想彻底拔除心中的烂草莓,首先必须学会原谅和信任。然而在现实中,一成不变、以偏赅全的发展观,重成绩轻人文的教育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目标的功利心,重口头轻实践、言行不一的浮躁作风等,让我们丧失了信任的能力,致使“信任学生”只成为我们某些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标志时尚的口号。当这个口号在现实中如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碎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渐渐步入信任危机的沼泽。那么,翻然醒悟的我们又该如何走出这片沼泽呢?
坚定不移的期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学生受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坚定不移的期望。当学生落后时,坚信他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当学生失败时,坚信他最终能够摘取成功的花朵;当学生犯错误时,坚信他心中有一粒向善的种子。把信任与期待倾注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信任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光显影”,发现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师生之间的默契,让我们的教育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摒弃功利的赏识
信任还应该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尊重,一种摒弃功利的赏识。我们既要关爱“白天鹅”,更要倾心呵护那些“丑小鸭”,学会接纳、学会等待、学会发现,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自信和成长的喜悦。
言行一致的信任
因为母亲的信任,爱迪生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因为海顿老师的信任,莫扎特成为一代音乐大师;因为马卡连柯的宽容,犯过偷窃错误的谢苗改邪归正,继承了马卡连柯的教育事业……原来,言行一致的信任竟然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我们要将信任落实到行动中。
(编辑韩春梅)
案例一:门窗外偷窥的眼睛
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几位中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最烦咱们班主任了,口口声声说信任咱们,可总是从教室后窗偷看咱们……”“可不是吗,为了抓住几个在自习课上说话的违纪者,就躲在门窗外面偷偷监视大家,他难道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伤害大多数同学的自尊心吗?”“在小学,我们老师就喜欢从教室后窗偷看我们,没想到,中学老师也这样。老师的这种责任心可真让人吃不消,我们像个囚徒一样在别人的监视下生活。”“是呀,一次上自习课,我想问后桌同学一道题,一回头,正好撞上老师在后面监视的目光,只好连忙回身坐好,装成继续学习的样子,心慌得半天回不过神来,担心老师误会自己不守纪律,但又不方便解释,觉得特别扭。”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严要求孩子,但却不知道信任孩子,一双双监视的眼睛,不仅疏远了心与心的距离,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自尊,把师生关系演变成“警察与小偷”的对垒,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冷漠与隔阂,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案例二:“疑邻盗斧”式的误会
邻家的孩子上三年级。前几天,听说他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年级第一名。他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炫耀孩子的成绩,可那孩子却跟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问他原因,原来是他的数学老师不相信他能考全年级第一,因为前几次考试他考得都不太好,这次一下子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一,数学老师感到难以置信,于是,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想问个明白。老师说:“请你老老实实告诉我,在这次数学竞赛中,你有没有作弊或偷看别人的卷子?”这个孩子感到委屈极了,他不明白自己根本就没有作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可是许多时候,如同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我们对缺点较多的或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往往缺乏信任,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们,辜负了他们太多的努力。
案例三:“叶公好龙”式的宽容
某同学的一支钢笔丢了,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我相信咱们班没有贼,一定是哪位同学借用了这支钢笔忘了归还,请这位同学悄悄地把钢笔送到老师这里,老师一定会为你保密的。”老师的话果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拿了钢笔的同学不仅送还了钢笔,还向老师做了诚恳的检讨。老师表示一定会一如既往地相信他。然而,每当这位同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他都会发现老师的目光在有意无意地盯着自己,而过去常常让他帮忙到办公室拿东西、抱作业的老师,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叫他帮过忙。
原谅和信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正如《Money&You成功的14堂必修课》中所言:想彻底拔除心中的烂草莓,首先必须学会原谅和信任。然而在现实中,一成不变、以偏赅全的发展观,重成绩轻人文的教育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目标的功利心,重口头轻实践、言行不一的浮躁作风等,让我们丧失了信任的能力,致使“信任学生”只成为我们某些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标志时尚的口号。当这个口号在现实中如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碎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渐渐步入信任危机的沼泽。那么,翻然醒悟的我们又该如何走出这片沼泽呢?
坚定不移的期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学生受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坚定不移的期望。当学生落后时,坚信他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当学生失败时,坚信他最终能够摘取成功的花朵;当学生犯错误时,坚信他心中有一粒向善的种子。把信任与期待倾注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信任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光显影”,发现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师生之间的默契,让我们的教育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摒弃功利的赏识
信任还应该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尊重,一种摒弃功利的赏识。我们既要关爱“白天鹅”,更要倾心呵护那些“丑小鸭”,学会接纳、学会等待、学会发现,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自信和成长的喜悦。
言行一致的信任
因为母亲的信任,爱迪生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因为海顿老师的信任,莫扎特成为一代音乐大师;因为马卡连柯的宽容,犯过偷窃错误的谢苗改邪归正,继承了马卡连柯的教育事业……原来,言行一致的信任竟然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我们要将信任落实到行动中。
(编辑韩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