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决不能将教参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将教师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文学鉴赏规律,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得出结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教学中师生所有的阐释,都应该紧扣文本。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扫平了障碍。问题是,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于教师观点,也不同于教参看法时,教师该如何引导?教师可不可以个性化地理解作品?教师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可不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思考一:“授人以鱼”就是“授人以柄”
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就不应该把参考书奉为金科玉律,就不应该在分析文章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向"原定"的埋伏圈。我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决不能将教参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将教师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文学鉴赏规律,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得出结论。也就是教师要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换句话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否则,纵使教师对文本有再完美的解读,再独到的发现,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易中天"品《三国》"或于丹"《论语》心得"式的尴尬境地。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表述:“授人以鱼”就是“授人以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奉送结论更重要。
思考二:“个性解读”并非“信马由缰”
童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阅读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也就是说,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却都必须是哈姆雷特。
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但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强调开放,但开放有度;注重多元,但多元有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教学中师生所有的阐释,都应该紧扣文本。在此基础上,还有三方面必须明白。
以历史的眼光。根据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观点、所处的阶级等情况,结合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去分析。也就是我们历来主张的知人论世。如岳飞的《满江红》,当时确实高扬着民族气节。但现在,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在评价作品时,自然就不可以如今的观点去硬套古人。
以时代的眼光。就是站在新时期,根据时代的标准,去分析评价作品思想的是非曲直。不神化,不矮化,实事求是。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消极避世的主张,我们就应该全面分析。还有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我们也必须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加以批判。
以个人的眼光。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去分析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时要避免意气用事,体现自己大气、正气的精神风貌。罗隐的《蜂》,就是一首颇有意思的作品:"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有人说,蜂采花酿蜜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可歌可敬;”也有人说,“不论”、“无限”、“尽”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蜜蜂可悲的形象,忙来忙去一场空,可叹可怜。这两种说法,都做到了紧扣文本,有理有据,但是境界显然有高低。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表述:个性阅读并非“信马由缰”,一切从文本出发,把握好以上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扫平了障碍。问题是,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于教师观点,也不同于教参看法时,教师该如何引导?教师可不可以个性化地理解作品?教师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可不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思考一:“授人以鱼”就是“授人以柄”
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就不应该把参考书奉为金科玉律,就不应该在分析文章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向"原定"的埋伏圈。我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决不能将教参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将教师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文学鉴赏规律,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得出结论。也就是教师要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换句话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否则,纵使教师对文本有再完美的解读,再独到的发现,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易中天"品《三国》"或于丹"《论语》心得"式的尴尬境地。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表述:“授人以鱼”就是“授人以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奉送结论更重要。
思考二:“个性解读”并非“信马由缰”
童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阅读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也就是说,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却都必须是哈姆雷特。
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但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强调开放,但开放有度;注重多元,但多元有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教学中师生所有的阐释,都应该紧扣文本。在此基础上,还有三方面必须明白。
以历史的眼光。根据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观点、所处的阶级等情况,结合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去分析。也就是我们历来主张的知人论世。如岳飞的《满江红》,当时确实高扬着民族气节。但现在,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在评价作品时,自然就不可以如今的观点去硬套古人。
以时代的眼光。就是站在新时期,根据时代的标准,去分析评价作品思想的是非曲直。不神化,不矮化,实事求是。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消极避世的主张,我们就应该全面分析。还有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我们也必须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加以批判。
以个人的眼光。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去分析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时要避免意气用事,体现自己大气、正气的精神风貌。罗隐的《蜂》,就是一首颇有意思的作品:"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有人说,蜂采花酿蜜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可歌可敬;”也有人说,“不论”、“无限”、“尽”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蜜蜂可悲的形象,忙来忙去一场空,可叹可怜。这两种说法,都做到了紧扣文本,有理有据,但是境界显然有高低。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表述:个性阅读并非“信马由缰”,一切从文本出发,把握好以上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