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传统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一时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一定的学与教的理论对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中有七个主要元素,分别为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应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这七个要素仍应继续关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些新的元素需要被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设计。以下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谈谈这些新元素的设计。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心。不管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学期某一门课程的设计,大多以教材和教学大纲等内部需要为参照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家学者们渐渐开始关注教学设计过程中人和机器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这种交互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得到彰显。以活动串联课堂教学,并配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真正的激发。
教学设计片断一:《信息》一课在讲到信息特征时,教师将班级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各组准备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1个电话号码。每组采用不同方式将纸条上内容依次传递给每一位组员,然后由最后一位组员把接收到的内容写下来,并由记录员记录传递时间,填写下表。
活动结束后,学生利用机房局域网的active messenger 软件,围绕信息的存储、传递、载体、失真等方面进行讨论。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二、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从狭义上讲,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学校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小學信息技术课程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它的物理学习环境是在要求有技术和设备支持的机房,因此,我们在技术、设备等硬件学习资源的设计中应注意硬件资源的效能,确保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比如在机房的硬件设施上,电脑基本的配置及网速要适当,不能由于电脑配置、网速过低出现过度的缓冲导致学习过程时间的浪费。其次,学生学习的工具资源的选择要注意这些工具交互性强且能够被学生掌握熟悉,即在操作上不要求专业的技能,方便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协作。此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不是最后作品能完整反映的,因此应该选择学习软件资源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以提供反馈。
教学设计片断二:《计算机优化》一课在讲到操作系统安装时,教师课前在网上找到了模拟安装Windows XP的视频,然后课上由学生自己模拟安装并思考:安装操作系统有哪些主要流程,你能给以下安装步骤排序吗?(编写安装顺序)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策略,实现学与教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片断三:《文档的修饰》一课在讲到文字修饰时的流程。
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变传统观念,对教学设计具有新的认识,赋予新的内容,创造开发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一定的学与教的理论对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中有七个主要元素,分别为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应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这七个要素仍应继续关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些新的元素需要被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设计。以下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谈谈这些新元素的设计。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心。不管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学期某一门课程的设计,大多以教材和教学大纲等内部需要为参照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家学者们渐渐开始关注教学设计过程中人和机器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这种交互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得到彰显。以活动串联课堂教学,并配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真正的激发。
教学设计片断一:《信息》一课在讲到信息特征时,教师将班级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各组准备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1个电话号码。每组采用不同方式将纸条上内容依次传递给每一位组员,然后由最后一位组员把接收到的内容写下来,并由记录员记录传递时间,填写下表。
活动结束后,学生利用机房局域网的active messenger 软件,围绕信息的存储、传递、载体、失真等方面进行讨论。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二、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从狭义上讲,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学校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小學信息技术课程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它的物理学习环境是在要求有技术和设备支持的机房,因此,我们在技术、设备等硬件学习资源的设计中应注意硬件资源的效能,确保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比如在机房的硬件设施上,电脑基本的配置及网速要适当,不能由于电脑配置、网速过低出现过度的缓冲导致学习过程时间的浪费。其次,学生学习的工具资源的选择要注意这些工具交互性强且能够被学生掌握熟悉,即在操作上不要求专业的技能,方便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协作。此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不是最后作品能完整反映的,因此应该选择学习软件资源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以提供反馈。
教学设计片断二:《计算机优化》一课在讲到操作系统安装时,教师课前在网上找到了模拟安装Windows XP的视频,然后课上由学生自己模拟安装并思考:安装操作系统有哪些主要流程,你能给以下安装步骤排序吗?(编写安装顺序)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策略,实现学与教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片断三:《文档的修饰》一课在讲到文字修饰时的流程。
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变传统观念,对教学设计具有新的认识,赋予新的内容,创造开发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