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呈现的“迷人景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数学“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学生思维之大胆超乎想象,方法之多样不拘泥于家常……这些都被视为是“新理念”。透过“繁华背后”,不难发现鲜活的数学课堂中隐藏着诸多的“过分注重与忽视”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此写下我的点滴看法,与大家商榷。
现象一:过分注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
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好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找素材,这才真正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是,笔者发现很多老师矫枉过正,让数学教学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缺少数学课必须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度太小。学生喜欢学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数学与生活侧重点上笔者认为老师们要恰当处理,让我们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要大于生活味。让数学思考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联系生活要有一个度的问题?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也来“数学联系生活”,用一个“香咖啡原理”作解释。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学习的情感态度令人担忧;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泡的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可口的“香咖啡”。
现象二:过分注重开放。忽视有效教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开放已成为常态。但开放与有效能否相伴相生。在实际案例中,笔者作了一番思考。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剪刀,给各小组准备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两个和形状、大小各不一样的三角形6个。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的?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全班交流)
生1:我们发现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们也发现两个不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3: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生4: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是正方形。
生5: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可是平行四边形。
生6: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也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你真了不起!
后又一学生站起来,高声喊:老师,我还有…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此时,下课铃声响起。
[思考]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开放的。从用两个三角形拼摆到用一个三角形的割补,都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创造性的探索思考提供了机会。但费时太多,教学任务没完成,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开放只是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价值追求。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生成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准确把握学生,同时还要较好地驾驭课堂,课堂中的开放要把握好尺度,开放得过度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开放得不够,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应从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出发,综合确定开放程度。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尽量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现象三:过分重视活动体验,忽视思维培养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唱或跳,甚至热闹,甚至连做一组题也要活动一番,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和精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如《乘车》数学:“一辆汽车从A站出发,车上有17人,到了B站下车5人,上车4人,到了C站又上车7人,现在车上共有几人?”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坐车,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上下车”,学生“坐车”坐得不亦乐乎,“上车”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极其热闹,而积极去思考其中的数量关系的学生却很少,因为最后只需要通过数数就可以知道车上的人数了。
再如教学《统计》让学生拍球,《认识人民币》让学生模拟购物,诸如此类“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的数学活动,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有时老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事实上,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和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则根据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
以上只是例举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与忽视”的几种现象,谨以此引发同仁对教育教学更多的思考。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总结,尽量减少教学中“过分注重与忽视”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
现象一:过分注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
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好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找素材,这才真正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是,笔者发现很多老师矫枉过正,让数学教学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缺少数学课必须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度太小。学生喜欢学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数学与生活侧重点上笔者认为老师们要恰当处理,让我们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要大于生活味。让数学思考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联系生活要有一个度的问题?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也来“数学联系生活”,用一个“香咖啡原理”作解释。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学习的情感态度令人担忧;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泡的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可口的“香咖啡”。
现象二:过分注重开放。忽视有效教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开放已成为常态。但开放与有效能否相伴相生。在实际案例中,笔者作了一番思考。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剪刀,给各小组准备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两个和形状、大小各不一样的三角形6个。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的?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全班交流)
生1:我们发现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们也发现两个不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3: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生4: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是正方形。
生5: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可是平行四边形。
生6: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也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你真了不起!
后又一学生站起来,高声喊:老师,我还有…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此时,下课铃声响起。
[思考]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开放的。从用两个三角形拼摆到用一个三角形的割补,都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创造性的探索思考提供了机会。但费时太多,教学任务没完成,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开放只是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价值追求。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生成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准确把握学生,同时还要较好地驾驭课堂,课堂中的开放要把握好尺度,开放得过度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开放得不够,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应从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出发,综合确定开放程度。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尽量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现象三:过分重视活动体验,忽视思维培养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唱或跳,甚至热闹,甚至连做一组题也要活动一番,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和精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如《乘车》数学:“一辆汽车从A站出发,车上有17人,到了B站下车5人,上车4人,到了C站又上车7人,现在车上共有几人?”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坐车,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上下车”,学生“坐车”坐得不亦乐乎,“上车”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极其热闹,而积极去思考其中的数量关系的学生却很少,因为最后只需要通过数数就可以知道车上的人数了。
再如教学《统计》让学生拍球,《认识人民币》让学生模拟购物,诸如此类“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的数学活动,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有时老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事实上,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和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则根据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
以上只是例举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与忽视”的几种现象,谨以此引发同仁对教育教学更多的思考。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总结,尽量减少教学中“过分注重与忽视”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