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石家庄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转变政府观念、健全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等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农民 主体性 石家庄
作者简介:李甜甜,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12-02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搞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正确认识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农民的主体性,指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性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特点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是农民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的方式掌握相对应的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现实运用、是按事物发展变化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是贯彻唯物史观的要求、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客观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动力、根据和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广大的农民是内因,而政府是外因。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而农民是建设者,政府作用主要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大多数,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二、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成效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文化的中心,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石家庄市艺术门类比较齐全、水平先进,其中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丝弦、歌舞团体具有较强的表演实力。
根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2011年的调查,目前石家庄市地区农民群体的业余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全部平均开支的7.5%,排在末位,不占重要地位。其中,主要的文娱活动分别是:35%的看电视、30%的打牌、9%的读书看报、10%的下棋、10%的听广播、其它的活动占6%。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状况来看,普及率最高的设施是:有线电视、广播、文化活动室、麻将室、老年活动室、网吧。从公共文化设施的情况来看,农民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棋牌室、文化活动室、录相厅、个体网吧、有线电视;通过对农村文化资源获得途径的调查表明,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书、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
(二)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仍未完全打破,政府对农村投资不足,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以及管理体制上城乡分割,导致了文化建设上的城乡脱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以下的问题:数量上严重不足,档次不高,规模也小;文化设施布局不尽合理,选址不科学,不方便使用;达不到规定的配套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管理中存在著监管不力的问题,这样就不能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作有效支撑。 据统计,石家庄市目前仍有11%的乡镇文化站没有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其中有35%的文化站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场地,不少的乡镇文化设施和文化娱乐设备相当匮乏,农村文化显得非常落后。而且更有不少乡镇文化站,真正派上用场被群众使用的并不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致使农民无法享受到本应是文化建设带来的娱乐和成果,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2.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严重缺失。农民是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建设者,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很难取得成功。由于长期以来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的体制性障碍,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导致了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在目前村民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的决策程序不是根据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来决定文化建设的,而是根据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利益”需要。同时乡镇政府干预村民自治过多,致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的需求之间产生脱节,这就影响了农民参与的主动积极性, 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三、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意识
1.基层政府要正确认识农民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文化人才缺乏,以及在宣传力度上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农民不知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国家和上级政府的规定要求往往采取应付和形式主义的做法,这就导致了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直接影响着这项工程的推进。因此,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应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把农民当作主体来看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让广大农民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还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从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他们从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发挥其引导作用,担当起文化建设的领路人。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为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使其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需要发挥主体作用,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是有机的结合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的。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时候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把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好,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农民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民要认识到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的重要性,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同时,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农村的赌博风屡禁不止,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赌博的现象日趋严重;封建迷信思想也有深厚的存在土壤,算命相面、拜神求佛、装神弄鬼的活动和现象普遍存在;各种盗版的书刊、音像制品、淫秽光碟在农民中流传,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为此,广大农民应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要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与自身有最现实、最直接的利害关系。农民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自愿、主动地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二)推进制度创新,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渠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根本保障。目前来看,在制度层面影响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主要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不完善,村民自治机构产生和运行受上级约束和干预过多,严重打击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所以,在制度方面,应该消除制约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障碍,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更新观念,大胆地进行文化体制创新,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真正享有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感觉到自己做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会把农村文化建设与自己的利益相联系起来,激发自身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永恒的推动力。
2.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 长期以来,农村都是财政投资的不足地区,具体到文化领域更是显出了其严重的匮乏局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进而影响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财政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對农村资金的投入,政策应向农村倾斜,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应完善设施布局,建立政府财政和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方面,建立以县、乡、村、户四级为载体的布局,完善乡镇文化阵地,强化村级文化阵地。除此之外,作为引导者的政府,还要努力改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努力净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加大民间艺人培养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总之,应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有效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基础保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农民必须要自己“硬”起来,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必须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工作,不能马虎;其次,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这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继续深化建设农村文化的有效资源和基础保证,是农村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和源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才保障。
注释: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8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11).
张雪.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3).
师曼.树立农民本位思想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河南科技.2011(11).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文化强市.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0).
常满荣.试析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2).
娄海波、王艳品、王红英.石家庄市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4).
曹士文.浅议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及其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8(10).
张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研究——以江西C村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农民 主体性 石家庄
作者简介:李甜甜,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12-02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搞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正确认识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农民的主体性,指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性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特点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是农民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的方式掌握相对应的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现实运用、是按事物发展变化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是贯彻唯物史观的要求、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客观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动力、根据和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广大的农民是内因,而政府是外因。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而农民是建设者,政府作用主要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大多数,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二、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成效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文化的中心,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石家庄市艺术门类比较齐全、水平先进,其中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丝弦、歌舞团体具有较强的表演实力。
根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2011年的调查,目前石家庄市地区农民群体的业余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全部平均开支的7.5%,排在末位,不占重要地位。其中,主要的文娱活动分别是:35%的看电视、30%的打牌、9%的读书看报、10%的下棋、10%的听广播、其它的活动占6%。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状况来看,普及率最高的设施是:有线电视、广播、文化活动室、麻将室、老年活动室、网吧。从公共文化设施的情况来看,农民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棋牌室、文化活动室、录相厅、个体网吧、有线电视;通过对农村文化资源获得途径的调查表明,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书、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
(二)石家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仍未完全打破,政府对农村投资不足,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以及管理体制上城乡分割,导致了文化建设上的城乡脱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以下的问题:数量上严重不足,档次不高,规模也小;文化设施布局不尽合理,选址不科学,不方便使用;达不到规定的配套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管理中存在著监管不力的问题,这样就不能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作有效支撑。 据统计,石家庄市目前仍有11%的乡镇文化站没有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其中有35%的文化站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场地,不少的乡镇文化设施和文化娱乐设备相当匮乏,农村文化显得非常落后。而且更有不少乡镇文化站,真正派上用场被群众使用的并不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致使农民无法享受到本应是文化建设带来的娱乐和成果,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2.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严重缺失。农民是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建设者,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很难取得成功。由于长期以来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的体制性障碍,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导致了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在目前村民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的决策程序不是根据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来决定文化建设的,而是根据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利益”需要。同时乡镇政府干预村民自治过多,致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的需求之间产生脱节,这就影响了农民参与的主动积极性, 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三、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意识
1.基层政府要正确认识农民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文化人才缺乏,以及在宣传力度上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农民不知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国家和上级政府的规定要求往往采取应付和形式主义的做法,这就导致了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直接影响着这项工程的推进。因此,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应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把农民当作主体来看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让广大农民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还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从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他们从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发挥其引导作用,担当起文化建设的领路人。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为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使其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需要发挥主体作用,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是有机的结合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的。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时候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把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好,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农民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民要认识到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的重要性,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同时,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农村的赌博风屡禁不止,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赌博的现象日趋严重;封建迷信思想也有深厚的存在土壤,算命相面、拜神求佛、装神弄鬼的活动和现象普遍存在;各种盗版的书刊、音像制品、淫秽光碟在农民中流传,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为此,广大农民应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要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与自身有最现实、最直接的利害关系。农民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自愿、主动地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二)推进制度创新,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渠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根本保障。目前来看,在制度层面影响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主要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不完善,村民自治机构产生和运行受上级约束和干预过多,严重打击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所以,在制度方面,应该消除制约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障碍,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更新观念,大胆地进行文化体制创新,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真正享有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感觉到自己做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会把农村文化建设与自己的利益相联系起来,激发自身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永恒的推动力。
2.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 长期以来,农村都是财政投资的不足地区,具体到文化领域更是显出了其严重的匮乏局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进而影响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财政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對农村资金的投入,政策应向农村倾斜,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应完善设施布局,建立政府财政和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方面,建立以县、乡、村、户四级为载体的布局,完善乡镇文化阵地,强化村级文化阵地。除此之外,作为引导者的政府,还要努力改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努力净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加大民间艺人培养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总之,应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有效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基础保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农民必须要自己“硬”起来,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必须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工作,不能马虎;其次,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这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继续深化建设农村文化的有效资源和基础保证,是农村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和源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才保障。
注释: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8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11).
张雪.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3).
师曼.树立农民本位思想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河南科技.2011(11).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文化强市.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0).
常满荣.试析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2).
娄海波、王艳品、王红英.石家庄市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4).
曹士文.浅议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及其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8(10).
张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研究——以江西C村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