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经理对周明臣的宝贝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他们围着周明臣一遍遍问:中粮与可口可乐的12个合资厂会不会注入上市公司?周明臣知道自己的脸上应该堆满笑容,但他终于忍不住了
周明臣记得,大概在一年多前——核实后的确切日期是2001年的2月21日,他带着手下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到香港,向香港的基金经理和记者宣布中粮集团一揽子重组——改制——上市方案:将除粮油糖政策性业务外的其他资产,一次性并入在香港的子公司——中粮香港,再分批注入在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和“鹏利国际”,前者更名“中粮国际”,成为中粮食品业务的旗舰,后者则获注中粮所有的地产投资、酒店经营和物业管理业务。
这个一揽子方案不只是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一个人的杰作。它由原中金公司副总裁方风雷最先提出,周明臣与时任建设银行行长和中金公司董事长周小川等拿出初案,中粮再聘请麦肯锡、华信-惠悦等国际上知名的咨询公司根据初案要求,拿出具体重组改制方案,前前后后历经60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经由国务院召开协调会批准——据说朱基总理在批示中也提出了修改意见——中粮随即被特批为首家获准将内地资产转往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
作为大国企改制典范案例的直接操作者,周明臣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率领的最高级别的代表团,和抛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磅炸弹,将在香江引起轰动。
但是不。基金经理和记者们没有对周明臣的“宝贝”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他们围着周明臣一遍遍问:中粮与可口可乐的12个合资厂会不会注入上市公司?
周明臣知道自己的脸上应该堆满笑容,但他终于忍不住了。
“我有些失望,他们没能了解中粮重组的目的。”周明臣对记者说,“可口可乐的项目有很好的收益,但那不是怎样的了不起。他们只看到了注资,以为我们只是为了把股价抬得漂亮些,以为我们又要玩趁机套现的把戏。他们不相信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你们外人总觉得我们这些大国企只顾靠着政策性垄断吃饭,不知道我们这10年一刻也不停地改革,一直在跟大企业病斗,跟这个‘恐龙病’斗,否则我们根本活不到现在。”
3个月后,周明臣又满面笑容,把38位在香港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请到北京,介绍最新注入中粮国际的以“长城”葡萄酒为主体的葡萄酒业务和以“福临门”食用油为主体的油脂业务,带他们到张家港参观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粮油加工基地——“东海粮油”,到河北昌黎参观数以千计储藏“长城”干红的橡木桶,当然还有北京的可口可乐灌装线。
那些人最终还是买了他的账。中粮毕竟是连续8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大企业,毕竟这是一个世界排名第392位的大公司,把自己420亿资产中的80%转移到弹丸之地的香港。中粮国际的股价上摸到2.60港元,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中国最大的食品公司的股价一直在1.0—1.5港元之间起伏。
和他的全球500强同行一样,周明臣对资本市场又爱又恨。“中粮不缺钱。我们是信用3A企业,银行都愿意贷款给我们。我们1998年已经获准到上海A股上市。A股的市盈率比港股高多了,我们可以圈来更多的钱,但我们放弃了。”周说,中粮看重的是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希望透过香港金融和信息中心的条件,把中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一番大的变革,“所以我们宁可不圈钱,宁可自己把自己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很认真”。
61岁的周明臣像个认真的人,当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慈祥。他宽阔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15个相框,其中的13个是生活照,包括两张与4岁的外孙子嬉玩的照片。背后的书柜上是一樽大肚子弥勒佛,姿态笑貌神似一幅他在加拿大的留影。惟一有些出众的是与大摞大摞豪华版《中国企业名录》放在一起的那座逼真的狼头,逼真到舌头上还有口水。
“我们总说狼来了,其实这个狼不是外国的狼。”曾是体操选手的周明臣从老板椅上直起壮实的身子,慈祥地盯住记者,“你们外人总觉得我们这些大国企只顾靠着政策性垄断吃饭,不知道我们这10年一刻也不停地改革,一直在跟大企业病斗,跟这个‘恐龙病’斗,否则我们根本活不到现在。”
中粮活到了现在,并在准备着庆祝9月16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财富》2001年的全球500强销售额排名证明,这家公司活得越来越好,它的位置比2000年提高了22位。
但这位世界财富俱乐部的常客保持着谦虚的中国习惯。“8年前,我们第一次进入全球500强,我真流泪了,毕竟这很不容易,”但周明臣马上不安起来,“论规模,我们当时才120亿美元,而很多国际大企业都上千亿美元;论管理水平,我们还是粗放型的,很多时候还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我们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体制创新还是业务上的创新,以及我们的赢利能力,都没法与人家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
周明臣就在这种越想越害怕的心态中度过了他在中粮的10年。这10年,他马不停蹄,对中粮一次又一次“动手术”。“我在中粮这10年就是一直推动着中粮这辆老车小步快跑,不停地变,”周明臣对《商务周刊》说,“我最害怕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2002年4月24日,与中粮签署成立人寿保险公司合资协议后,世界第6大保险集团英国商联保险的董事长吉林·哈默不免对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加赞扬:“周先生和他的中粮不仅拥有雄厚的实力,而且充满激情。”同为500强,英国人不一定知道中国人的激情来自何方。
周明臣记得,大概在一年多前——核实后的确切日期是2001年的2月21日,他带着手下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到香港,向香港的基金经理和记者宣布中粮集团一揽子重组——改制——上市方案:将除粮油糖政策性业务外的其他资产,一次性并入在香港的子公司——中粮香港,再分批注入在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和“鹏利国际”,前者更名“中粮国际”,成为中粮食品业务的旗舰,后者则获注中粮所有的地产投资、酒店经营和物业管理业务。
这个一揽子方案不只是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一个人的杰作。它由原中金公司副总裁方风雷最先提出,周明臣与时任建设银行行长和中金公司董事长周小川等拿出初案,中粮再聘请麦肯锡、华信-惠悦等国际上知名的咨询公司根据初案要求,拿出具体重组改制方案,前前后后历经60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经由国务院召开协调会批准——据说朱基总理在批示中也提出了修改意见——中粮随即被特批为首家获准将内地资产转往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
作为大国企改制典范案例的直接操作者,周明臣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率领的最高级别的代表团,和抛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磅炸弹,将在香江引起轰动。
但是不。基金经理和记者们没有对周明臣的“宝贝”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他们围着周明臣一遍遍问:中粮与可口可乐的12个合资厂会不会注入上市公司?
周明臣知道自己的脸上应该堆满笑容,但他终于忍不住了。
“我有些失望,他们没能了解中粮重组的目的。”周明臣对记者说,“可口可乐的项目有很好的收益,但那不是怎样的了不起。他们只看到了注资,以为我们只是为了把股价抬得漂亮些,以为我们又要玩趁机套现的把戏。他们不相信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你们外人总觉得我们这些大国企只顾靠着政策性垄断吃饭,不知道我们这10年一刻也不停地改革,一直在跟大企业病斗,跟这个‘恐龙病’斗,否则我们根本活不到现在。”
3个月后,周明臣又满面笑容,把38位在香港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请到北京,介绍最新注入中粮国际的以“长城”葡萄酒为主体的葡萄酒业务和以“福临门”食用油为主体的油脂业务,带他们到张家港参观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粮油加工基地——“东海粮油”,到河北昌黎参观数以千计储藏“长城”干红的橡木桶,当然还有北京的可口可乐灌装线。
那些人最终还是买了他的账。中粮毕竟是连续8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大企业,毕竟这是一个世界排名第392位的大公司,把自己420亿资产中的80%转移到弹丸之地的香港。中粮国际的股价上摸到2.60港元,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中国最大的食品公司的股价一直在1.0—1.5港元之间起伏。
和他的全球500强同行一样,周明臣对资本市场又爱又恨。“中粮不缺钱。我们是信用3A企业,银行都愿意贷款给我们。我们1998年已经获准到上海A股上市。A股的市盈率比港股高多了,我们可以圈来更多的钱,但我们放弃了。”周说,中粮看重的是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希望透过香港金融和信息中心的条件,把中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一番大的变革,“所以我们宁可不圈钱,宁可自己把自己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很认真”。
61岁的周明臣像个认真的人,当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慈祥。他宽阔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15个相框,其中的13个是生活照,包括两张与4岁的外孙子嬉玩的照片。背后的书柜上是一樽大肚子弥勒佛,姿态笑貌神似一幅他在加拿大的留影。惟一有些出众的是与大摞大摞豪华版《中国企业名录》放在一起的那座逼真的狼头,逼真到舌头上还有口水。
“我们总说狼来了,其实这个狼不是外国的狼。”曾是体操选手的周明臣从老板椅上直起壮实的身子,慈祥地盯住记者,“你们外人总觉得我们这些大国企只顾靠着政策性垄断吃饭,不知道我们这10年一刻也不停地改革,一直在跟大企业病斗,跟这个‘恐龙病’斗,否则我们根本活不到现在。”
中粮活到了现在,并在准备着庆祝9月16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财富》2001年的全球500强销售额排名证明,这家公司活得越来越好,它的位置比2000年提高了22位。
但这位世界财富俱乐部的常客保持着谦虚的中国习惯。“8年前,我们第一次进入全球500强,我真流泪了,毕竟这很不容易,”但周明臣马上不安起来,“论规模,我们当时才120亿美元,而很多国际大企业都上千亿美元;论管理水平,我们还是粗放型的,很多时候还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我们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体制创新还是业务上的创新,以及我们的赢利能力,都没法与人家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
周明臣就在这种越想越害怕的心态中度过了他在中粮的10年。这10年,他马不停蹄,对中粮一次又一次“动手术”。“我在中粮这10年就是一直推动着中粮这辆老车小步快跑,不停地变,”周明臣对《商务周刊》说,“我最害怕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2002年4月24日,与中粮签署成立人寿保险公司合资协议后,世界第6大保险集团英国商联保险的董事长吉林·哈默不免对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加赞扬:“周先生和他的中粮不仅拥有雄厚的实力,而且充满激情。”同为500强,英国人不一定知道中国人的激情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