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贵于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浓浓情味的话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达到激情励志的功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之学会读史、学会做人。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渗透方式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父母对之非常溺爱,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是非观念存在问题。而新形势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中情感教育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完善人格。现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完成情感教育的渗透谈谈我的看法。
一、情感处理,激发热情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国。这样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有关情感迁移到这类教学内容上。例如讲新文化运动背景时,为了突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倾向,我很轻松地和学生说:“同学们,说说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纷纷争着回答,有现代知名的影视明星、有著名的封建皇帝及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有科学家或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等。当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后,我继续设问:“你知道民国初年人们崇拜的是谁吗?”在学生作了一番猜测后,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出现这么一段材料后,学生在惊讶之余很快就归纳出当时的两种思想倾向,而且学生记得格外牢,课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轶事,尤其是科技文化这一块,教师在讲述有关知识时,特别应注重将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如上《文艺复兴》介绍“达·芬奇”这个人物时,先从学生知道的画鸡蛋的小男孩引入,然后具体补充他偷尸体进行解剖的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定执著的轶事。通过这些轶事的介绍,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唤醒。
二、多元视角,全面评价
我非常喜欢看时政新闻,也喜欢看网上的评论。我经常发现许多人的评论很偏激,很冲动,缺乏理性。所以,我很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评价好人物与其相关联的事件。首先我会找学生谈谈他对这个人物或这件事情的看法,我通过对学生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最后把如何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总结出来。
对于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的,除了学生的年龄小和阅历较浅的因素以外,还需要时间不断强化。比如学习初一历史时,我让学生评价秦皇、汉武、唐宗,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等。到了初二年级,我会让他们评价谭嗣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初三年级会让他们评价拿破仑、林肯、华盛顿等伟人,历史事件会让学生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等。这样做是为了不断强化学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养成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评价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风格魅力。
三、积极体验,善于拓展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快乐、舒适、幸福等肯定性情感体验,恐慌、焦虑、痛苦、惊吓等否定性情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心、同情心体验,这是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反应。为了加深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的最后一集,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地体会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四、融入生活,宽容博爱
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而进行批评,可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由于在家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因此非常任性,容不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对于老师轻则甩脸,重者顶撞,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因此,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即兴引导教育。有一次,刚上课就有两个学生在不停地窃窃私语,我点了他们一下,其中一个学生立刻阴着脸,把历史书往旁边一摔,表示对我的不满。我轻轻一笑继续讲课了,那节课我讲的是《洋务运动》,在讲曾国藩时,本准备一带而过,可是突然想到曾国藩的故事正好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于是即兴讲起曾国藩作为清朝的重臣,却能多次包容年少轻狂的左宗棠对他的不屑和轻视,而且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而提拔左宗棠,这是多么宽广而博爱的胸怀。所以,其貌不扬、“拙诚”的曾国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又简单引用唐太宗虽贵为一国之君,却能接受大臣的当面斥责。接着我说道,可是老师刚才的一个批评却让你们中的某些人无法接受,看来大家真的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胸,只有宽容博爱才能铸就成功的人生。此刻那位学生点点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
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在一起经常比吃穿住用,特别是我所在的山区县学校,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可是根本不体贴父母,一味地和同学攀比。因此,我在讲红军长征时,把长征中的感人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打算发扬哪些精神?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讲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时,把他们九死一生的遭遇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者巧妙结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上实现大丰收。
参考文献:
[1]高月芳.优化历史情感教育的探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2]李桂红.历史教学备课中要体现情感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3]王海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下),2011(0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渗透方式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父母对之非常溺爱,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是非观念存在问题。而新形势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中情感教育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完善人格。现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完成情感教育的渗透谈谈我的看法。
一、情感处理,激发热情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国。这样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有关情感迁移到这类教学内容上。例如讲新文化运动背景时,为了突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倾向,我很轻松地和学生说:“同学们,说说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纷纷争着回答,有现代知名的影视明星、有著名的封建皇帝及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有科学家或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等。当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后,我继续设问:“你知道民国初年人们崇拜的是谁吗?”在学生作了一番猜测后,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出现这么一段材料后,学生在惊讶之余很快就归纳出当时的两种思想倾向,而且学生记得格外牢,课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轶事,尤其是科技文化这一块,教师在讲述有关知识时,特别应注重将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如上《文艺复兴》介绍“达·芬奇”这个人物时,先从学生知道的画鸡蛋的小男孩引入,然后具体补充他偷尸体进行解剖的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定执著的轶事。通过这些轶事的介绍,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唤醒。
二、多元视角,全面评价
我非常喜欢看时政新闻,也喜欢看网上的评论。我经常发现许多人的评论很偏激,很冲动,缺乏理性。所以,我很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评价好人物与其相关联的事件。首先我会找学生谈谈他对这个人物或这件事情的看法,我通过对学生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最后把如何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总结出来。
对于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的,除了学生的年龄小和阅历较浅的因素以外,还需要时间不断强化。比如学习初一历史时,我让学生评价秦皇、汉武、唐宗,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等。到了初二年级,我会让他们评价谭嗣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初三年级会让他们评价拿破仑、林肯、华盛顿等伟人,历史事件会让学生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等。这样做是为了不断强化学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养成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评价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风格魅力。
三、积极体验,善于拓展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快乐、舒适、幸福等肯定性情感体验,恐慌、焦虑、痛苦、惊吓等否定性情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心、同情心体验,这是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反应。为了加深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的最后一集,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地体会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四、融入生活,宽容博爱
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而进行批评,可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由于在家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因此非常任性,容不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对于老师轻则甩脸,重者顶撞,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因此,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即兴引导教育。有一次,刚上课就有两个学生在不停地窃窃私语,我点了他们一下,其中一个学生立刻阴着脸,把历史书往旁边一摔,表示对我的不满。我轻轻一笑继续讲课了,那节课我讲的是《洋务运动》,在讲曾国藩时,本准备一带而过,可是突然想到曾国藩的故事正好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于是即兴讲起曾国藩作为清朝的重臣,却能多次包容年少轻狂的左宗棠对他的不屑和轻视,而且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而提拔左宗棠,这是多么宽广而博爱的胸怀。所以,其貌不扬、“拙诚”的曾国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又简单引用唐太宗虽贵为一国之君,却能接受大臣的当面斥责。接着我说道,可是老师刚才的一个批评却让你们中的某些人无法接受,看来大家真的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胸,只有宽容博爱才能铸就成功的人生。此刻那位学生点点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
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在一起经常比吃穿住用,特别是我所在的山区县学校,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可是根本不体贴父母,一味地和同学攀比。因此,我在讲红军长征时,把长征中的感人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打算发扬哪些精神?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讲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时,把他们九死一生的遭遇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者巧妙结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上实现大丰收。
参考文献:
[1]高月芳.优化历史情感教育的探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2]李桂红.历史教学备课中要体现情感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3]王海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