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三维;烛之武;秦师退;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78-02
《烛之武退秦师》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极富语言艺术的魅力,是高超的、经典的外交语言艺术的典范。下面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秦伯),而使之退兵的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这段辞约而义丰、话短而情深的游说之词,从现在、过去、未来的“三维”时空间角度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忆之以史,示之以害,最终让秦晋利益联盟解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下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下面将具体分析之。
现在:秦国毫不利己,专门利晋
(一)动之以情:坦言郑国危如累卵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是大实话,但充满大智慧,是烛之武今夜游说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就当时的国际形势看,郑国非常弱小,现在又面临秦晋两大强国的联合攻击,郑国的国破家亡是不会有任何悬念的。烛之武的大智慧就在于“实话实说”所产生的效果。这样说至少可有以下效果:第一,直面惨淡的国情,让秦伯产生烛之武说话真实可信的感觉,以后的话,就可能更会让秦伯相信;第二,杀人不过头点地,灭国不过已知亡,有可能让秦伯产生对郑国的同情心理,前两点,都可以说是一种感情投资;第三,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可能让郑国获得逃生的机会,从而,完成今天的历史使命。烛之武,一上来首先打出的是一张“悲情”牌。他要用悲情的“眼泪”首先赚得秦伯的同情;有了这种同情,后面的所有的游说手段才有可能产生效果。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必!
(二)晓之以理:以利为轴心,展开解构秦晋联盟的多重攻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哲人有云:“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烛之武在动之以情后,又晓之以理,这个“理”就是“利益”;烛之武以利益为核心,多层次展开对秦晋利益集团的解构。这段话又分四个层次,及四个“理”。
第一个“理”:亡郑,无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态度之端正,令秦伯感动。如果亡郑对秦国有好处,我们郑国就自行了断了,哪里还用得着秦伯您老人家千里迢迢的奔波呢。第二个“理”:您的愿望的实现,没有现实基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在秦郑之间还隔着一个大国,这就是晋国。如果秦国想在这场国际干预中获得土地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谁让这种利益成为泡影的,正是您现在的利益共同体——晋国。第三个“理”:邻厚君薄,秦之大患。“邻之厚,君之薄也”,为人火中取栗没有好处倒也罢了,现在是对自己的国家战略会产生重大的阻碍作用。在这场国际冲突中,晋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秦郑两国都将是受害者。所不同的是,郑国被秦晋利益联盟所害,而秦国是被自己的利益联盟的另一方所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被朋友买了,还要替人家数钱”。对秦国来讲,这不仅是损害了国家的战略利益,而且是给国家智商蒙羞。从大的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潜在对手的力量增长,相对来说,自己的力量就在削弱。此消彼长,长远的讲,秦国在国际大格局中,吃亏就太大了。第四个“理”:舍郑,对秦国有大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前面从三个方面谈“亡郑”之害,这里谈“舍郑”之益。谈“亡郑”之害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让秦伯“舍郑”才是此次“夜缒而出。见秦伯”的目的,才是郑国的国家利益。四个理,其实就是一个理:国家利益!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该!
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仇”
通过讲现在,讲利益,秦伯退兵的可能性已经浮现,但,还很不坚定。为了坚定秦伯退兵的决心,烛之武再出一招:忆之以史,揭开秦伯的伤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说的正是秦伯(秦穆公)本人的事:当年正是秦伯派兵护送晋惠公回的国,这是有恩于晋国。晋惠公当时答应要用“焦、瑕”两座城池作为对秦国有恩于晋国的回报。然而,结果是:晋惠公一踏上自己的国土,就命令晋国人在过境上修筑防御工事,以防秦国人入侵。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值!
烛之武搬出这段秦晋之间的这段不痛快历史,是要揭开当年秦穆公被晋国所欺骗的伤疤,唤醒秦穆公的痛苦回忆,增加秦穆公对晋国的不信任感。触摸历史,自己被晋国国君所欺骗;看看现在,自己又即将被晋文公所骗(如果与晋国一起攻打晋国的话):新欺旧骗、新仇旧恨缠绕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的伤痛交织在一起,秦晋的利益联盟必将会土崩瓦解!
将来:展望未来,晋国将是秦国最大的潜在威胁
条分缕析现在,沉痛揭示历史,秦伯退兵的决心应该已是非常坚定的了。但,外交大师,语言大师的烛之武,还要烧最后一把火:展望未来,晋国将是秦国最大的潜在威胁——“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所以,秦国参与围郑是为不智。这把火烧得秦军心为之惊,肉为之跳。从历史上看,晋国失信于秦;从现实的形势看,晋国是利用秦国;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晋国是秦称霸的最大障碍。不仅如此,晋国还会是秦国国土的蚕食鲸吞者。这幅图画最大的恐怖之处在于:曾经骗我的人、今天利用我的人、正是明天可能要消灭我的人。
烛之武在现实、过去、将来的三维时空中,以利益为轴心,辗转论述了秦国此次参与晋国围郑是不必、不该、不值、不智的。烛之武通过历史伤疤的揭示,要让秦穆公产生被骗的耻辱感;通过现实的多层次分析,要让秦穆公产生被晋国利用的愚昧感;通过对未来可怕图景的昭示,让秦穆公产生被人虎视眈眈的痛苦感。烛之武的游说是成功的、卓越的、精彩的、深刻的,有现实基础,有历史深度,又有未来的高度。因此才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的历史性成功,烛之武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盖世奇功而名垂千古,光照后人。
关键词:三维;烛之武;秦师退;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78-02
《烛之武退秦师》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极富语言艺术的魅力,是高超的、经典的外交语言艺术的典范。下面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秦伯),而使之退兵的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这段辞约而义丰、话短而情深的游说之词,从现在、过去、未来的“三维”时空间角度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忆之以史,示之以害,最终让秦晋利益联盟解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下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下面将具体分析之。
现在:秦国毫不利己,专门利晋
(一)动之以情:坦言郑国危如累卵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是大实话,但充满大智慧,是烛之武今夜游说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就当时的国际形势看,郑国非常弱小,现在又面临秦晋两大强国的联合攻击,郑国的国破家亡是不会有任何悬念的。烛之武的大智慧就在于“实话实说”所产生的效果。这样说至少可有以下效果:第一,直面惨淡的国情,让秦伯产生烛之武说话真实可信的感觉,以后的话,就可能更会让秦伯相信;第二,杀人不过头点地,灭国不过已知亡,有可能让秦伯产生对郑国的同情心理,前两点,都可以说是一种感情投资;第三,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可能让郑国获得逃生的机会,从而,完成今天的历史使命。烛之武,一上来首先打出的是一张“悲情”牌。他要用悲情的“眼泪”首先赚得秦伯的同情;有了这种同情,后面的所有的游说手段才有可能产生效果。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必!
(二)晓之以理:以利为轴心,展开解构秦晋联盟的多重攻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哲人有云:“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烛之武在动之以情后,又晓之以理,这个“理”就是“利益”;烛之武以利益为核心,多层次展开对秦晋利益集团的解构。这段话又分四个层次,及四个“理”。
第一个“理”:亡郑,无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态度之端正,令秦伯感动。如果亡郑对秦国有好处,我们郑国就自行了断了,哪里还用得着秦伯您老人家千里迢迢的奔波呢。第二个“理”:您的愿望的实现,没有现实基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在秦郑之间还隔着一个大国,这就是晋国。如果秦国想在这场国际干预中获得土地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谁让这种利益成为泡影的,正是您现在的利益共同体——晋国。第三个“理”:邻厚君薄,秦之大患。“邻之厚,君之薄也”,为人火中取栗没有好处倒也罢了,现在是对自己的国家战略会产生重大的阻碍作用。在这场国际冲突中,晋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秦郑两国都将是受害者。所不同的是,郑国被秦晋利益联盟所害,而秦国是被自己的利益联盟的另一方所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被朋友买了,还要替人家数钱”。对秦国来讲,这不仅是损害了国家的战略利益,而且是给国家智商蒙羞。从大的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潜在对手的力量增长,相对来说,自己的力量就在削弱。此消彼长,长远的讲,秦国在国际大格局中,吃亏就太大了。第四个“理”:舍郑,对秦国有大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前面从三个方面谈“亡郑”之害,这里谈“舍郑”之益。谈“亡郑”之害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让秦伯“舍郑”才是此次“夜缒而出。见秦伯”的目的,才是郑国的国家利益。四个理,其实就是一个理:国家利益!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该!
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仇”
通过讲现在,讲利益,秦伯退兵的可能性已经浮现,但,还很不坚定。为了坚定秦伯退兵的决心,烛之武再出一招:忆之以史,揭开秦伯的伤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说的正是秦伯(秦穆公)本人的事:当年正是秦伯派兵护送晋惠公回的国,这是有恩于晋国。晋惠公当时答应要用“焦、瑕”两座城池作为对秦国有恩于晋国的回报。然而,结果是:晋惠公一踏上自己的国土,就命令晋国人在过境上修筑防御工事,以防秦国人入侵。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值!
烛之武搬出这段秦晋之间的这段不痛快历史,是要揭开当年秦穆公被晋国所欺骗的伤疤,唤醒秦穆公的痛苦回忆,增加秦穆公对晋国的不信任感。触摸历史,自己被晋国国君所欺骗;看看现在,自己又即将被晋文公所骗(如果与晋国一起攻打晋国的话):新欺旧骗、新仇旧恨缠绕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的伤痛交织在一起,秦晋的利益联盟必将会土崩瓦解!
将来:展望未来,晋国将是秦国最大的潜在威胁
条分缕析现在,沉痛揭示历史,秦伯退兵的决心应该已是非常坚定的了。但,外交大师,语言大师的烛之武,还要烧最后一把火:展望未来,晋国将是秦国最大的潜在威胁——“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所以,秦国参与围郑是为不智。这把火烧得秦军心为之惊,肉为之跳。从历史上看,晋国失信于秦;从现实的形势看,晋国是利用秦国;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晋国是秦称霸的最大障碍。不仅如此,晋国还会是秦国国土的蚕食鲸吞者。这幅图画最大的恐怖之处在于:曾经骗我的人、今天利用我的人、正是明天可能要消灭我的人。
烛之武在现实、过去、将来的三维时空中,以利益为轴心,辗转论述了秦国此次参与晋国围郑是不必、不该、不值、不智的。烛之武通过历史伤疤的揭示,要让秦穆公产生被骗的耻辱感;通过现实的多层次分析,要让秦穆公产生被晋国利用的愚昧感;通过对未来可怕图景的昭示,让秦穆公产生被人虎视眈眈的痛苦感。烛之武的游说是成功的、卓越的、精彩的、深刻的,有现实基础,有历史深度,又有未来的高度。因此才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的历史性成功,烛之武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盖世奇功而名垂千古,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