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阅读文章,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通过解题、破题,进而去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阅读目的,这也是阅读教学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课文,来设计不同的阅读导入方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做好文章题目的解读。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大多数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解题都采用了谈话式的导入,通过我国人民喜欢在春天种植树木花草,来引出“植树节”,引出对这首描写少先队员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的学习,再引出题目。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似乎略嫌简单了一些,对此篇课文笔者做了这样的解题导入:“同学们,春天悄悄地来了,古人在诗句中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以其美丽的景色呼唤着我们,你一定也想去踏青、去观景,如果叫你选择,你喜欢去哪里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他们争相回答之后,笔者说:“大家想去的地方很多啊,让我们用几个词语来描绘一下那些地方的风景吧。春意盎然、绿茸茸的小草、柳绿花红……春光是这样的迷人,那么,就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去欣赏春光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这样的解题,让学生展开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从而也对课文中的春光充满了期待,比较契合学生的心理,因为设计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资料阅读引导,深化课文主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因”,在阅读中与文章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时,联想到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笔者就紧扣课文内容,通过提供阅读资料,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孔子,创设了开放性的具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阅读中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笔者的阅读导入“走进西方的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带着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崇拜、好奇走进了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如苏格拉底让学生找最大的麦穗的时候为什么只许进不许退呢?苏格拉底的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虽然很认真,最后却两手空空,为什么呢?笔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步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课文的主题,最后,他们终于通过对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自我解答,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要牢牢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要东张西望,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三、情感引导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小学高年级的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美的佳作,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通过重点的词句、重点的段落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从情感上做到引导,就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一步步体味出文章的精彩之处,感受到那些令人难忘的神来之笔。
比如,笔者在课文《船长》的阅读教学中,根据作者通篇对船长的崇高精神及人性的赞美,设计了以情感为线索引导阅读的方法。
1.以文章的险情导入。文章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险情”,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关注那些险情描写的情节、词语等,让学生通过朗读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渐渐与文章产生了交融。
2.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形象地感受到船长的从容镇定和忘我精神,笔者特别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关注船长的表现,找出关于船长的描写,并通过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更生动地感受到了船长的形象,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对话。
3.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解读船长的形象,笔者指出一些重要的片段让学生反复阅读,并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内心由衷地升起了对船长的崇敬之情,更深层次地解读了船长的形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取得理想效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运用好语文教学中的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责编 刘宇帆)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阅读文章,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通过解题、破题,进而去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阅读目的,这也是阅读教学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课文,来设计不同的阅读导入方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做好文章题目的解读。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大多数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解题都采用了谈话式的导入,通过我国人民喜欢在春天种植树木花草,来引出“植树节”,引出对这首描写少先队员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的学习,再引出题目。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似乎略嫌简单了一些,对此篇课文笔者做了这样的解题导入:“同学们,春天悄悄地来了,古人在诗句中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以其美丽的景色呼唤着我们,你一定也想去踏青、去观景,如果叫你选择,你喜欢去哪里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他们争相回答之后,笔者说:“大家想去的地方很多啊,让我们用几个词语来描绘一下那些地方的风景吧。春意盎然、绿茸茸的小草、柳绿花红……春光是这样的迷人,那么,就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去欣赏春光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这样的解题,让学生展开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从而也对课文中的春光充满了期待,比较契合学生的心理,因为设计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资料阅读引导,深化课文主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因”,在阅读中与文章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时,联想到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笔者就紧扣课文内容,通过提供阅读资料,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孔子,创设了开放性的具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阅读中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笔者的阅读导入“走进西方的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带着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崇拜、好奇走进了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如苏格拉底让学生找最大的麦穗的时候为什么只许进不许退呢?苏格拉底的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虽然很认真,最后却两手空空,为什么呢?笔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步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课文的主题,最后,他们终于通过对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自我解答,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要牢牢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要东张西望,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三、情感引导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小学高年级的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美的佳作,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通过重点的词句、重点的段落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从情感上做到引导,就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一步步体味出文章的精彩之处,感受到那些令人难忘的神来之笔。
比如,笔者在课文《船长》的阅读教学中,根据作者通篇对船长的崇高精神及人性的赞美,设计了以情感为线索引导阅读的方法。
1.以文章的险情导入。文章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险情”,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关注那些险情描写的情节、词语等,让学生通过朗读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渐渐与文章产生了交融。
2.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形象地感受到船长的从容镇定和忘我精神,笔者特别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关注船长的表现,找出关于船长的描写,并通过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更生动地感受到了船长的形象,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对话。
3.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解读船长的形象,笔者指出一些重要的片段让学生反复阅读,并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内心由衷地升起了对船长的崇敬之情,更深层次地解读了船长的形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取得理想效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运用好语文教学中的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