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你也是这样一个少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一心想外出探险。可是,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给你28年两个月19天,你能做什么?也许很多人无法对这个将近一个人三分之一的时间说清楚,丹尼尔•笛福可以告诉你,《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将我们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尽现纸上。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并且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问世以来,它一版再版,除了《圣经》以外,它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
经典回顾
只想出洋
鲁滨逊生在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父母让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一心一意想要他将来学法律,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一心想出洋远游。父亲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诚恳地开导儿子并预言他的意图会给他带来不幸。父亲说,阔佬会因挥霍无度、腐化堕落而弄得身心俱病,穷人会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间地位的人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妒火攻心,或利欲熏心而狂躁不安。老人告诫儿子,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安于中等人的生活,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尽情地体味人生的甜美,没有任何艰难困苦。
父亲的谈话深深感动了鲁滨逊,他决定不再想出洋的事了,而是听从父亲的意愿,安心留在家里。可是,只过了几天,他就把自己的决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多维解读】
★“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父亲的告诫虽有中庸之嫌,却也不无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既积极进取,又达观知命,苦难时坚强,欢乐时谨慎,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而幸福就在这种不偏不倚中水到渠成。
★毛泽东诗云:“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雄,常在险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人才能领略瑰怪、非常之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登临非凡的人生境界。
偶尔的后悔
在朋友的怂恿下,鲁滨逊既没有向上帝祈祷,也没有要父亲的祝福,甚至没有考虑将来的后果,就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这一天是1651年9月1日。船一驶出恒比尔河就刮起了大风,风助浪势,煞是吓人。人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鲁滨逊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了,他觉得自己是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在惩罚自己。这时风暴越刮越猛,海面汹涌澎湃,波浪滔天。浪随时会将整个船吞没。每次跌入浪涡时,鲁滨逊都担心船会沉入海底再也浮不起来了。在极度的惶恐不安里度日,他一次又一次地发誓,下了无数次决心,说如果上帝在这次航行中留自己一命,只要让他双脚一踏上陆地,就马上回到父亲身边,今生今世再也不乘船出海了,再也不自寻烦恼了。
【多维解读】
★倾听是心灵之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我们常常讨厌长辈的谨慎和啰嗦,一旦身临险境,这才想起他们的教诲。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雄心有余,历练不足,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少凭匹夫之勇行事。
★不考虑后果,全凭运气,这或许就叫冒险!我们提倡运筹帷幄,提倡成竹在胸,反对冒险行为。但是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许多时候,过多地考虑后果,往往一事无成。
艰难生存
为了确保能在这个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办了几件非办不可的事。他辛辛苦苦花了几个月工夫,挖了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他花了42天时间,才把一棵大树砍劈成第一块长木板。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子的种子,但由于不是播种的时候,结果将宝贵的存货浪费了一半。他起劲地干了好几个星期,想制造一个捣小麦的石臼,最后却只挖空了一大块木头。他足足花了五个月工夫,砍倒一棵大铁树,又劈又削,让它成了一只很像样的独木舟,以备用来逃离这个小岛,可结果却因为没法子使它下到海里而不得不把它丢弃了。他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种植并收获了大麦和小麦。他还采来野葡萄,把它们晒成了很有营养的葡萄干;饲养温驯的山羊,然后杀了吃,或熏或腌。岛上资源丰富多彩,鲁滨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多维解读】
★命运把他扔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上,他就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家园,顽强地存活下去,我们感叹鲁滨逊超强的意志,也深感生存能力之于人生的重要。“学会生存”是联合国确认的教育宗旨,也应当是每一个人的终生课题。
★李开复说过:“我们要去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自然界的植物尚能根据生存条件和生存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人类又何尝不该如此呢?学会适应不可改变的,是生存的智慧;学会改变可以改变的,便是生活的艺术。
上帝没有丢弃我
岛上生活异常寂寞,而且旷日持久。为了驱赶寂寞的孤岛生活,鲁滨逊从沉船上取来纸、笔和墨水,开始记日记。他把岛上生活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一一记录下来,还在岛上自制了日历。他用刀子在一根大柱子上刻上如下的话:“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然后把柱子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立在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并在这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就这样,他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他还从船上拿来书籍,每天坚持读《圣经》,并把读到的话与自己当前的处境相联系,从中得到安慰。《圣经》上说:“我决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鲁滨逊感到这是对自己说的,只要上帝不丢弃自己,即使与世隔绝,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禁不住衷心地感激上帝,感谢他把自己引导到这儿来。
【多维解读】
★人与动物都得依赖自然才能生存,但是,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创造文明,于是,人类成就了自身的伟大。鲁滨逊在远离文明的荒岛上主动创造文明,他确实是一个大写的人!
★在重归文明社会无望的环境下坚持记日记、读《圣经》,这对于其生存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人活着就要吃饭,但吃饭之外还得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生活在荒岛的鲁滨逊如此,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我们同样如此。
收容星期五
在岛上平安地生活了多年之后,一天鲁滨逊在沙滩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人的光脚印。经过观察,他发现这是那块大陆上的野人留下的足迹。这些野人把打仗抓来的俘虏带到这个岛上,然后杀死他们,大吃一顿。在第25年的一天早晨,鲁滨逊从望远镜里看见三十个野蛮人正在围着篝火跳舞,他们已煮食了一个俘虏,还有两个正准备放到火上去烤。这时他提着两支上了子弹的滑膛枪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们跑去,及时救下了来不及吃掉的一个俘虏。他为这个俘虏起名“星期五”,因为这个俘虏是在星期五这一天获救的。星期五年轻、聪明,是一个较高级的部族的野蛮人。鲁滨逊教星期五英语,星期五则向鲁滨逊讲述大陆上的事。有了伙伴,还可以得知附近大陆的相关情况,鲁滨逊心中充满希望。他和星期五花了几个月工夫,制造了一只船,决定离开荒岛。
【多维解读】
★星期五的加入,鲁滨逊有了人与人的交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孤独地活着,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活,而只是生命个体的生存。人是社会的产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身处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应将自己孤立起来而成为孤家寡人。
★鲁滨逊救了星期五,星期五给鲁滨逊带来大陆的相关情况,一个赐对方以宝贵的生命,一个给对方以重要的信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是别人的救世主,别人也是你的救世主,助人从来都是双方的。
重返大陆
正在准备离开荒岛的时候,有一艘英国商船因水手闹事而在荒岛附近抛了锚。叛乱者把船长押到荒岛上,打算处死船长。鲁滨逊救下船长,俘虏了押解船长的水手。他和船长周密部署,采用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策略,乘夜暗攻夺回了商船。鲁滨逊与船长一起回到英国,结束了28年两个月19天的荒岛生活。他们走时带走了两个也想回英国去的老实的水手,而将闹事最凶的一些水手留在了岛上。这样做,名义上是让他们免遭回国后的杀身之祸,实际是让他们为自己照看“家园”。就这样,这个荒岛后来终于成为鲁滨逊的一块新的殖民地。他回国后结婚生子,偶尔也
到他的殖民地上看看,住上一段时间。
【多维解读】
★一位画家说过:我绝望,掉入深井,看到星光闪耀的河水,这时候我对自己说,不要轻易说不!是的,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里,也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有利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一次主动施救,终使自己走出荒岛,重归文明社会,鲁滨逊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的,没有长期坚持,没有一颗永不沉沦的心,纵使二十多年后有偶然的机遇,相信鲁滨逊也等不到这一天。
书里书外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猛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在智利鲁滨逊•克鲁索岛,海啸淹没了一座村庄,造成至少5人死亡,11人失踪。智利政府官员表示,当地一些政府建筑也被大浪摧毁。经常飞往该岛的飞行员福特萨说:“波浪摧毁了这个村庄,包括那座历史有名的墓地。我要说20%或30%消失了。”鲁滨逊•克鲁索岛位于智利海岸对开约660公里,是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的主要岛屿,人口约800人。
【还原】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笛福以赛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最后写成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该岛其后亦以此命名。
他山之石
它让“体操女皇”勇敢坚韧
从小就痴迷历险故事的俄罗斯“体操女皇”斯韦特兰娜•霍尔金娜告诉记者,《鲁滨逊漂流记》是她童年时最喜欢的作品。“我一直努力争取像书中主人公鲁滨逊一样勇敢坚韧,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可以说,那些小时候在书中得到的领悟直到今天仍然陪伴和激励着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坚持自我,拥有主见和信念,这样,我们就能为自己找到前进的力量。”
谈起《鲁滨逊漂流记》,霍尔金娜说,小说主人公心灵的力量和坚强的性格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她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那些小时候读书的趣事,霍尔金娜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她说,这本《鲁滨逊漂流记》她已经读了无数遍,甚至书都被翻破了。小时候她还常常和伙伴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有一次,我玩上瘾了,开始想象我正在鲁滨逊的茅舍里面,需要一些东西来打扫房间。可身旁只有我的衣服,怎么办呢?我只好蹲在想象中鲁滨逊的房子里,用衣服把地板擦了个干干净净。可想而知,妈妈知道了会发生什么,”讲起童年读书趣事,霍尔金娜兴趣盎然,仿佛回到了过去。(摘自新华网)
【感悟】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人们汲汲于知识,向往书本,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个高竞争高效率的年代,是谁给予了我们力量?列宁曾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正如在生活中,能侃侃而谈的人总能获得掌声,因为他们能读四方书;能旁征博引的人总能赢来喝彩,因为他们能读透书;能学以致用的人总能备受青睐,因为他们能读懂书,能活用书。
技法点击
多方挖掘一材多用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每一则素材都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和丰富的意蕴。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一材多用,就是发掘同一则材料的多方面意义,使之成为百变素材、万能素材。一个原始素材可以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话题。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一再写到的阅读《圣经》一事,据此,你可以谈信仰问题,也可以谈书籍的作用,还可以谈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谈人不能只靠吃饭而活着,还得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2010年高考文题为例,鲁滨逊读《圣经》的素材完全可以成为“绿色生活”“阳光与阴影”“深阅读与浅阅读”等题目的论据材料,即使像“角色转换之间”这样的题目,也照样可用。鲁滨逊完成从巴西种植园主到荒岛“囚徒”的角色转变,其精神源泉不正是那本《圣经》吗?再比如鲁滨逊父亲关于中产阶级的说教,你可以肯定他的知足常乐,议论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也可以否定他的中庸之道,畅谈“知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和勇敢。
当然,主旨不同,同一个素材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组织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奥妙。素材在写进作文之前是待琢的璞玉,它包含的写作点是丰富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对每则素材都应当作多维解读,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可以攻克多个作文题。但是,运用材料时,不要原封不动地搬照,而应当根据不同主旨的需要,找准切入点,切割素材,对其进行必要的剪裁,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一笔带过即可。
素材就像篮子里的菜,做出怎样丰盛的晚餐,全看厨师手段如何。
美文选读
不买房,买梦想(节选)
高晓松
去了美国,我一样是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者。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做编剧和开发,只卖出了两首电影歌曲。美国流行音乐是草根文化,美国卖吉他的黑人当我师傅都有富余,不是说他弹得比我好,是同样一个琴我们弹的都不是一个级别,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国外很多伟大的乐队,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中国整个高校也选拔不出一个牛的乐队。为啥?国内很多年轻人的热情都分散了,赚钱的热情大过音乐本身,比如买房。
郑钧有一天跟我说,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不过,我肯定不属于时尚人士,因为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流行趋势,也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
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之前还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我妈也是,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妈现在还在流浪,在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
我妹也是,也没有买房,她挣的钱比我多得多。之前她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小村子里给我写一个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诉我说,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的笑容晃眼睛……因为我跟我妹都不买房,你知道你只要不买房,你想开什么车开什么车。你想,你一个厕所的面积就恨不得能买一奔驰。然后她就开一宝马摩托,坏了,说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怎样才能买到房?一套房子会限制你所有的行为和决定。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他们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以今天的房价,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儿。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世界再怎么变,还是要有坚持,即使它是落后。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小编有话说:高晓松一家和鲁滨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勇敢地选择出发。如文中所言:“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跨过高中这道门槛后,你也可以越走越远。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并且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问世以来,它一版再版,除了《圣经》以外,它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
经典回顾
只想出洋
鲁滨逊生在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父母让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一心一意想要他将来学法律,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一心想出洋远游。父亲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诚恳地开导儿子并预言他的意图会给他带来不幸。父亲说,阔佬会因挥霍无度、腐化堕落而弄得身心俱病,穷人会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间地位的人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妒火攻心,或利欲熏心而狂躁不安。老人告诫儿子,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安于中等人的生活,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尽情地体味人生的甜美,没有任何艰难困苦。
父亲的谈话深深感动了鲁滨逊,他决定不再想出洋的事了,而是听从父亲的意愿,安心留在家里。可是,只过了几天,他就把自己的决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多维解读】
★“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父亲的告诫虽有中庸之嫌,却也不无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既积极进取,又达观知命,苦难时坚强,欢乐时谨慎,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而幸福就在这种不偏不倚中水到渠成。
★毛泽东诗云:“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雄,常在险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人才能领略瑰怪、非常之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登临非凡的人生境界。
偶尔的后悔
在朋友的怂恿下,鲁滨逊既没有向上帝祈祷,也没有要父亲的祝福,甚至没有考虑将来的后果,就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这一天是1651年9月1日。船一驶出恒比尔河就刮起了大风,风助浪势,煞是吓人。人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鲁滨逊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了,他觉得自己是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在惩罚自己。这时风暴越刮越猛,海面汹涌澎湃,波浪滔天。浪随时会将整个船吞没。每次跌入浪涡时,鲁滨逊都担心船会沉入海底再也浮不起来了。在极度的惶恐不安里度日,他一次又一次地发誓,下了无数次决心,说如果上帝在这次航行中留自己一命,只要让他双脚一踏上陆地,就马上回到父亲身边,今生今世再也不乘船出海了,再也不自寻烦恼了。
【多维解读】
★倾听是心灵之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我们常常讨厌长辈的谨慎和啰嗦,一旦身临险境,这才想起他们的教诲。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雄心有余,历练不足,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少凭匹夫之勇行事。
★不考虑后果,全凭运气,这或许就叫冒险!我们提倡运筹帷幄,提倡成竹在胸,反对冒险行为。但是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许多时候,过多地考虑后果,往往一事无成。
艰难生存
为了确保能在这个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办了几件非办不可的事。他辛辛苦苦花了几个月工夫,挖了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他花了42天时间,才把一棵大树砍劈成第一块长木板。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子的种子,但由于不是播种的时候,结果将宝贵的存货浪费了一半。他起劲地干了好几个星期,想制造一个捣小麦的石臼,最后却只挖空了一大块木头。他足足花了五个月工夫,砍倒一棵大铁树,又劈又削,让它成了一只很像样的独木舟,以备用来逃离这个小岛,可结果却因为没法子使它下到海里而不得不把它丢弃了。他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种植并收获了大麦和小麦。他还采来野葡萄,把它们晒成了很有营养的葡萄干;饲养温驯的山羊,然后杀了吃,或熏或腌。岛上资源丰富多彩,鲁滨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多维解读】
★命运把他扔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上,他就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家园,顽强地存活下去,我们感叹鲁滨逊超强的意志,也深感生存能力之于人生的重要。“学会生存”是联合国确认的教育宗旨,也应当是每一个人的终生课题。
★李开复说过:“我们要去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自然界的植物尚能根据生存条件和生存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人类又何尝不该如此呢?学会适应不可改变的,是生存的智慧;学会改变可以改变的,便是生活的艺术。
上帝没有丢弃我
岛上生活异常寂寞,而且旷日持久。为了驱赶寂寞的孤岛生活,鲁滨逊从沉船上取来纸、笔和墨水,开始记日记。他把岛上生活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一一记录下来,还在岛上自制了日历。他用刀子在一根大柱子上刻上如下的话:“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然后把柱子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立在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并在这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就这样,他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他还从船上拿来书籍,每天坚持读《圣经》,并把读到的话与自己当前的处境相联系,从中得到安慰。《圣经》上说:“我决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鲁滨逊感到这是对自己说的,只要上帝不丢弃自己,即使与世隔绝,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禁不住衷心地感激上帝,感谢他把自己引导到这儿来。
【多维解读】
★人与动物都得依赖自然才能生存,但是,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创造文明,于是,人类成就了自身的伟大。鲁滨逊在远离文明的荒岛上主动创造文明,他确实是一个大写的人!
★在重归文明社会无望的环境下坚持记日记、读《圣经》,这对于其生存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人活着就要吃饭,但吃饭之外还得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生活在荒岛的鲁滨逊如此,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我们同样如此。
收容星期五
在岛上平安地生活了多年之后,一天鲁滨逊在沙滩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人的光脚印。经过观察,他发现这是那块大陆上的野人留下的足迹。这些野人把打仗抓来的俘虏带到这个岛上,然后杀死他们,大吃一顿。在第25年的一天早晨,鲁滨逊从望远镜里看见三十个野蛮人正在围着篝火跳舞,他们已煮食了一个俘虏,还有两个正准备放到火上去烤。这时他提着两支上了子弹的滑膛枪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们跑去,及时救下了来不及吃掉的一个俘虏。他为这个俘虏起名“星期五”,因为这个俘虏是在星期五这一天获救的。星期五年轻、聪明,是一个较高级的部族的野蛮人。鲁滨逊教星期五英语,星期五则向鲁滨逊讲述大陆上的事。有了伙伴,还可以得知附近大陆的相关情况,鲁滨逊心中充满希望。他和星期五花了几个月工夫,制造了一只船,决定离开荒岛。
【多维解读】
★星期五的加入,鲁滨逊有了人与人的交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孤独地活着,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活,而只是生命个体的生存。人是社会的产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身处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应将自己孤立起来而成为孤家寡人。
★鲁滨逊救了星期五,星期五给鲁滨逊带来大陆的相关情况,一个赐对方以宝贵的生命,一个给对方以重要的信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是别人的救世主,别人也是你的救世主,助人从来都是双方的。
重返大陆
正在准备离开荒岛的时候,有一艘英国商船因水手闹事而在荒岛附近抛了锚。叛乱者把船长押到荒岛上,打算处死船长。鲁滨逊救下船长,俘虏了押解船长的水手。他和船长周密部署,采用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策略,乘夜暗攻夺回了商船。鲁滨逊与船长一起回到英国,结束了28年两个月19天的荒岛生活。他们走时带走了两个也想回英国去的老实的水手,而将闹事最凶的一些水手留在了岛上。这样做,名义上是让他们免遭回国后的杀身之祸,实际是让他们为自己照看“家园”。就这样,这个荒岛后来终于成为鲁滨逊的一块新的殖民地。他回国后结婚生子,偶尔也
到他的殖民地上看看,住上一段时间。
【多维解读】
★一位画家说过:我绝望,掉入深井,看到星光闪耀的河水,这时候我对自己说,不要轻易说不!是的,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里,也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有利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一次主动施救,终使自己走出荒岛,重归文明社会,鲁滨逊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的,没有长期坚持,没有一颗永不沉沦的心,纵使二十多年后有偶然的机遇,相信鲁滨逊也等不到这一天。
书里书外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猛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在智利鲁滨逊•克鲁索岛,海啸淹没了一座村庄,造成至少5人死亡,11人失踪。智利政府官员表示,当地一些政府建筑也被大浪摧毁。经常飞往该岛的飞行员福特萨说:“波浪摧毁了这个村庄,包括那座历史有名的墓地。我要说20%或30%消失了。”鲁滨逊•克鲁索岛位于智利海岸对开约660公里,是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的主要岛屿,人口约800人。
【还原】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笛福以赛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最后写成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该岛其后亦以此命名。
他山之石
它让“体操女皇”勇敢坚韧
从小就痴迷历险故事的俄罗斯“体操女皇”斯韦特兰娜•霍尔金娜告诉记者,《鲁滨逊漂流记》是她童年时最喜欢的作品。“我一直努力争取像书中主人公鲁滨逊一样勇敢坚韧,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可以说,那些小时候在书中得到的领悟直到今天仍然陪伴和激励着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坚持自我,拥有主见和信念,这样,我们就能为自己找到前进的力量。”
谈起《鲁滨逊漂流记》,霍尔金娜说,小说主人公心灵的力量和坚强的性格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她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那些小时候读书的趣事,霍尔金娜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她说,这本《鲁滨逊漂流记》她已经读了无数遍,甚至书都被翻破了。小时候她还常常和伙伴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有一次,我玩上瘾了,开始想象我正在鲁滨逊的茅舍里面,需要一些东西来打扫房间。可身旁只有我的衣服,怎么办呢?我只好蹲在想象中鲁滨逊的房子里,用衣服把地板擦了个干干净净。可想而知,妈妈知道了会发生什么,”讲起童年读书趣事,霍尔金娜兴趣盎然,仿佛回到了过去。(摘自新华网)
【感悟】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人们汲汲于知识,向往书本,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个高竞争高效率的年代,是谁给予了我们力量?列宁曾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正如在生活中,能侃侃而谈的人总能获得掌声,因为他们能读四方书;能旁征博引的人总能赢来喝彩,因为他们能读透书;能学以致用的人总能备受青睐,因为他们能读懂书,能活用书。
技法点击
多方挖掘一材多用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每一则素材都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和丰富的意蕴。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一材多用,就是发掘同一则材料的多方面意义,使之成为百变素材、万能素材。一个原始素材可以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话题。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一再写到的阅读《圣经》一事,据此,你可以谈信仰问题,也可以谈书籍的作用,还可以谈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谈人不能只靠吃饭而活着,还得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2010年高考文题为例,鲁滨逊读《圣经》的素材完全可以成为“绿色生活”“阳光与阴影”“深阅读与浅阅读”等题目的论据材料,即使像“角色转换之间”这样的题目,也照样可用。鲁滨逊完成从巴西种植园主到荒岛“囚徒”的角色转变,其精神源泉不正是那本《圣经》吗?再比如鲁滨逊父亲关于中产阶级的说教,你可以肯定他的知足常乐,议论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也可以否定他的中庸之道,畅谈“知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和勇敢。
当然,主旨不同,同一个素材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组织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奥妙。素材在写进作文之前是待琢的璞玉,它包含的写作点是丰富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对每则素材都应当作多维解读,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可以攻克多个作文题。但是,运用材料时,不要原封不动地搬照,而应当根据不同主旨的需要,找准切入点,切割素材,对其进行必要的剪裁,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一笔带过即可。
素材就像篮子里的菜,做出怎样丰盛的晚餐,全看厨师手段如何。
美文选读
不买房,买梦想(节选)
高晓松
去了美国,我一样是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者。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做编剧和开发,只卖出了两首电影歌曲。美国流行音乐是草根文化,美国卖吉他的黑人当我师傅都有富余,不是说他弹得比我好,是同样一个琴我们弹的都不是一个级别,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国外很多伟大的乐队,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中国整个高校也选拔不出一个牛的乐队。为啥?国内很多年轻人的热情都分散了,赚钱的热情大过音乐本身,比如买房。
郑钧有一天跟我说,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不过,我肯定不属于时尚人士,因为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流行趋势,也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
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之前还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我妈也是,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妈现在还在流浪,在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
我妹也是,也没有买房,她挣的钱比我多得多。之前她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小村子里给我写一个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诉我说,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的笑容晃眼睛……因为我跟我妹都不买房,你知道你只要不买房,你想开什么车开什么车。你想,你一个厕所的面积就恨不得能买一奔驰。然后她就开一宝马摩托,坏了,说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怎样才能买到房?一套房子会限制你所有的行为和决定。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他们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以今天的房价,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儿。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世界再怎么变,还是要有坚持,即使它是落后。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小编有话说:高晓松一家和鲁滨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勇敢地选择出发。如文中所言:“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跨过高中这道门槛后,你也可以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