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诀化”记忆的尝试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汉语学习一样,英语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类学习,语言类学习的共性是记忆性与理解性相结合.英语学习的记忆性体现在单词、词组的词汇储备以及多义记忆;英语学习的理解性体现在句型、篇章的结构分析.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的学力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多强调记忆性的作用,因此常会出现“默写对、做题错”的现象。究其本质还是对于句型结构的理解性的忽略,而口诀化记忆是将知识要点浓缩简化,编成言简意赅的口诀便于记忆,如“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从“take”, “spend”的固定结构运用来探讨农村初中学生在固定句型上的困惑,并以口诀化记忆来提升学生这一方面的学力水平。
  1. 高频错点
  (1) (2013潍坊) —Do you often get online? —Yes, I lots of time on it. It’s a good way to kill time.
  A. cost B. spend C. take D. pay
  分析:spend为七年级英语Unit 8所学知识点,spend的主语必须是人,常用的结构有:spend time/money on sth.;spend time (in) doing sth.。
  (2) It will me too much time to read this book.
  A. take B. cost C. spend D. pay
  分析:take为七年级英语Unit 3所学知识点,take常用于以下结构: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2. 困境分析
  笔者在例题分析时也采用了以上的分析方法,但分析时比较零碎,前后时间跨度长,学生学习时容易掌握,但综合运用时存在偏颇。
  ⑴记忆偏颇。 在笔者班级中有部分学生在处理时常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不断去强化记忆深度以达到三个固定句型的记忆。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死记硬背能让人记住不少东西,但是光靠记忆可能把语言学习的错误应用通过不断的强化记忆而不断加深印象,从而记忆效果适得其反。
  ⑵理解偏颇。 区别于汉语学习,英语属非母语,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缺乏母语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的理解上也趋于汉化理解,在农村初中这一现象更突出。
  3. 灵活迁移
  ⑴引领运用。堵不如疏,既然很多学生都会把英语学习汉化,因此笔者在解决这一困惑时也尝试采用汉化解决,使这一固定句型结构得以深刻记忆.关于take 与 spend的运用,师生共同分析句型结构并形成汉化口诀:
  (实录):教师:动词take的主语是什么?学生:it。教师:it 我们称之为什么主语?学生:形式主语。教师:形式主语到底指人指物?学生:没有限制。教师:动词take的宾语是?学生:me。教师:我们小组内尝试编句口诀方便我们的记忆。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句口诀,最终通过课堂讨论形成口诀:人花时,宾分清;物为宾,on跟上;事为宾,in紧随(人花时间时,宾语要分清,物为宾语,要加 on ;做事为宾语,则加in)。在英语学习时必须重视句子结构的分析,进而理解句型、篇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自主化及个性化的理解技巧,有趣、易记、实用,而纯粹进行句型分析只是进行宏观的英语学习模式,记忆难度较大,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丰富的汉语思维能力对英语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⑵迁移运用。在学习Unit 7 cost(花钱)固定句型时,教师把spend与cost的用法进行了讲解,然后小组内进行归纳并形成口诀:主为人,用pay for;主为物,cost为正解;spend同花时(主语为人时用pay for,主语为物时,用cost。spend的用法和花时间的用法相同)。
  4. 适用环境
  (1) 不宜多 固定句型口诀化的优点在于容易理解,但也存在复杂化现象,即一句话记忆多句型的用法,因此容易产生记忆混淆,所以口诀化记忆只能作为学习的“调味品”。
  (2) 不通用。 固定句型口诀化更适用于一些对比性记忆,也就是在固定句型产生记忆困难时才适用.对于易记以及单独记的知识点不适用。
  “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口诀化记忆其实是利用汉语思维能力进行英语固定句型理解进而发现它内在的规律性,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产生适合学生自主记忆的技巧。但是所有的语言类学习没有通法,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并内化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技巧,那么学生学习才会更主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李凤栖. 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成才之路, 2014(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One day, a poor boy who was trying to pay his way through school by selling goods door to door found that he only had one dime left. He was hungry so he decided to beg for a meal at the next house.  H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学习英语的人数虽多,但能流利说出来的却很少。究其原因在于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以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不强。基于此,本文着重论述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  1.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语法本身,还要让学生掌握语法的正确运用方式,并将语言形式与实际的交际功能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达到中学语法的教学
期刊
A man was strolling1 along the beach when he suddenly noticed from afar what he thought were children dancing. “What on earth2 are they doing dancing on the beach?” he thought as he quickly paced towa
期刊
20世纪以来,英语作为一门科目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英语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经由研究表明,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也尝试着找出影响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所有因素并标本兼治以彻底解决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现状简介  目前
期刊
俗话说:学英语犹如建房子,单词是砖,没有单词的积累就不可能建好英语这座大楼。的确如此,单词就是英语的基层建设,只有将基层建设好了才能有未来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实际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单词记忆的不重视,学生对单词的抵触,使得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进步得极其缓慢,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作用进行了探究。  1. 加强词汇教学,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更是提
期刊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师”转变成“导师”;同时,教师还要改革教学方式:由“教学”转变成“导学”,教师的“教案”转变成学生的“学案”。因此,“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便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虽名称各有不同,但核心理念与操作方式大同小异:教学内容以“导学案”形式问题化、任务化;教学
期刊
本文针对目前英语课堂中词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断,提出了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毕业应达到八级词汇要求:学会使用35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1. 实际教学中,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读前一次性预教生词 
期刊
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氛围一直被视为是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但是,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教师、学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最为活跃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可能引发一系列超出教师预设的事情,即课堂意外事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
期刊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对于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其知识来源大多是课堂,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地感受、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在情感上感化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主动获得知识,并能够积极探究问题,达到对其所学知识产生获得乐趣,对学习过程享受到快
期刊
1. 引言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地从“怎样教”(How to teach English ) 转到了“怎样学”(How to learn English )上面(Cohen, 1998;文秋芳,2000),因而对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Cohen, 1998; O’Malley & Chamot, 1990; Oxford 1990; 文秋芳, 1996;吴本虎,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