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具有广泛性、联系性、严谨性。依据其基本特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重视基础概念相互联系,重视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坚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注重知识概念的归纳对比,努力培养发展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做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浅会。
一、重视知识概念的串联。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串联知识概念,就是要全面、准确、透彻和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把知识学“全”、把“准”、吃“透”、用“活”。小学生因其年龄认知特点,对新知概念、定义、法则总是认识模糊。因此,串联知识,进行旧知一新知的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学生串联知识概念,教师必须熟悉小学数学每册教材的内容,理解教材每部分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把握教材编写的特点、重点、难点及例题的编排意图。唯如此教学,方能使新知难点化解,引领学生平稳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例一:新授“分数的意义”一课,我预设如下几个环节:1.提问:“小数的意义”谁知道?2.导新: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是多少?(0.1)用分数怎样表示?(1/10)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或去。涂色3份呢?(0.3或3/10)。3,导思:如果不是平均分成整十整百份,而是平均分成5份、8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1/5 1/8)小数表示行吗?4.探新:一块饼、一堆东西平均分,分母是多少?从中探讨出本课两个关键概念单位“1”和“平均分”。表示这样的一份、几份就是“分数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小数”不知不觉完成旧知一新知的迁移,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小数、分数的意义及其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例二: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可以把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扩展到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之中,提升对笔算方法的认识。我就让学生通过尝试、交流、比较、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温故知新”,进行知识的串联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知识概念的对比,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分析、思考、加工、整理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已知属性归纳比较来“知同辨异”。“知同”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辨异”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我通过归纳对比旧知与新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梯形的面积”教学。1.提问:如果要你们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会列式算吗?(不会!因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没学。)2.导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忘记了没有?(刚学,印象较深)。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各显神通,看谁能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转化方法一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迁移解决新问题。)3.导思: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让学生说)①剪、拼(或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②找联系(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哪个学过的图形?梯形割补可以拼成哪个学过的图形?4.探新: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5.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巩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完成了旧知一新知的迁移,达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二: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用课件列表:
引导学生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弄清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回顾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串联、归纳、对比,有利于学生认知更连贯,思维更灵活,视野更开阔;有利于学生学习更轻松,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知识概念的串联。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串联知识概念,就是要全面、准确、透彻和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把知识学“全”、把“准”、吃“透”、用“活”。小学生因其年龄认知特点,对新知概念、定义、法则总是认识模糊。因此,串联知识,进行旧知一新知的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学生串联知识概念,教师必须熟悉小学数学每册教材的内容,理解教材每部分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把握教材编写的特点、重点、难点及例题的编排意图。唯如此教学,方能使新知难点化解,引领学生平稳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例一:新授“分数的意义”一课,我预设如下几个环节:1.提问:“小数的意义”谁知道?2.导新: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是多少?(0.1)用分数怎样表示?(1/10)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或去。涂色3份呢?(0.3或3/10)。3,导思:如果不是平均分成整十整百份,而是平均分成5份、8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1/5 1/8)小数表示行吗?4.探新:一块饼、一堆东西平均分,分母是多少?从中探讨出本课两个关键概念单位“1”和“平均分”。表示这样的一份、几份就是“分数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小数”不知不觉完成旧知一新知的迁移,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小数、分数的意义及其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例二: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可以把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扩展到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之中,提升对笔算方法的认识。我就让学生通过尝试、交流、比较、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温故知新”,进行知识的串联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知识概念的对比,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分析、思考、加工、整理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已知属性归纳比较来“知同辨异”。“知同”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辨异”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我通过归纳对比旧知与新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梯形的面积”教学。1.提问:如果要你们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会列式算吗?(不会!因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没学。)2.导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忘记了没有?(刚学,印象较深)。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各显神通,看谁能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转化方法一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迁移解决新问题。)3.导思: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让学生说)①剪、拼(或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②找联系(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哪个学过的图形?梯形割补可以拼成哪个学过的图形?4.探新: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5.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巩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完成了旧知一新知的迁移,达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二: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用课件列表:
引导学生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弄清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回顾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串联、归纳、对比,有利于学生认知更连贯,思维更灵活,视野更开阔;有利于学生学习更轻松,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