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之景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_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蒲城帝陵,可阅大唐全景。
  ————作者题记
  我是在一个清凉的日子走进蒲城的,而赶往帝陵的公路却是一条等待开发的大道,斜走不远便有高高阙楼扑入眼帘,躲在那挑檐后边的便是大唐的桥陵了。在这里安息的唐睿宗充满了悬疑,作为武则天的幼子,一生难得两度登基,曾在壮年时让位于母后,二十年后再次登基,却仅仅坐了两年皇榻,又让位于三儿李隆基,五年之后便隆重地葬到这面山坡上了。眼前的桥陵果然威风八面,凝聚着一股凛冽霸气,本来平坦坦的关中沃野,犹如从北面涌来一道屏障,苍龙般卧在茫茫的平原上,翠色覆身,低起高落,一直奔向薄雾深处,似与南面巍峨的秦岭遥遥相对。
  那盛唐气象顷刻间便覆盖了面前的山冈,尤其当你从南门遗址进来,仰望缓缓向上延伸的山坡,会有一种夺人魂魄的力量油然而生,每走一步都会有恢宏迎面游动,惊得你禁不住要环顾四周。眼前这条帝陵神道,实在是辉煌的象征,汇集了盛唐雕刻艺术之大成,高大威武,傲然凛立,略略数去竟有五六十尊之多,却已经忠诚地守护了一千二百多年,依旧在向人们讲述着那个王朝曾经的史实,当然,这桥陵就是想展示开元盛世的杰作,任谁到了这里都会流连感叹的。
  这里的蒲城人最是得意桥陵的气魄了,当年这里有殿堂、有楼阁、有城墙,只是被千年风雨冲刷得只剩下累累痕迹了。唯有神道,石雕还在,气场还在!且看那迎面而立的一对石狮,威风凛凛地站在神道始端,浑身肌肉突起,四爪弓地蓄势,仿佛随时都会奋然跃起。但是雄狮的神情并不凶猛,谦和地望着前来的游人,默默地送上遥远大唐的祝福。紧随其后的石马石驼石龟,都是传说中的瑞兽,都在努力释放着祥和与安宁。唯有一对石像令人恐惧,名为獬豸,头上独角,怒目犀利,俗称独角兽,懂人言通人性,能判定人间善恶忠奸,似乎这样一个道德形象在所有的帝陵中还是唯一的。我想,这可能是修陵人自信会得到墓主人正面的评判,自信登基前后轼杀韦皇后与太平公主是正义的伸张。的确,正是这位修陵人把一代王朝推向了极致,也使得大唐成了中国历史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
  且看,神道上还有那么多的骏马,大概都经历过南征北战,栩栩如生,不急不躁,当地人谬传这些骏马夜间会跑去啃食地里庄稼,于是每匹骏马的嘴都被愚昧打掉了。尽管这些骏马妄背了盗食者的贼名,却反衬出这些石雕艺术精湛得让人生畏了。那神道边还有一对高浮雕的鸵鸟未遭厄运,曲颈舒翅,怜望路人,可能农人以为这对大鸟安静温顺不食庄稼吧。其实鸵鸟在唐代还是非洲的物种,居然会依偎到中土大唐的陵前,似乎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热络,里面也一定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波折。
  终于临近了依山而筑的陵丘,人们的心情会忽然复杂起来。只见一对对文官武将精神抖擞,手持长剑笏板,恭恭敬敬地立于神道两边,向拜谒者展示着自己的风雅和忠诚,也隐约把墓主人期盼临朝的心愿谨慎地表达出来。我想,依附在桥陵的王公贵胄做梦也想把形象竖立在陵前的,那可是一个永不衰竭的荣耀,所以周边大大小小的陪葬墓数不胜数,实在难以让这些石像去一一对应了。
  而陵前这通“大唐睿宗之墓”石碑,笔力遒劲,圆润通融,又是清代巡抚毕沅所立。我想当年毕沅竖碑回望,一定会被曾经的景象所震撼:开元年间,万人祭拜,旌旗林立,祭物满地,那是一个多么动人心魄的场景啊。见过这种场面的人似乎对任何排场都不屑了,以致蒲城人竟形成了一种“风骨”,实在是因了自己的先人见过盛唐的大典,再有什么场面也难动声色了。
  是的,这桥陵的壮观还是要归功于唐玄宗的,当年这位盛世皇帝为父亲修造陵寝,绝对是要倾其所有以示虔诚的,更何况那唐玄宗的皇位还是父亲“禅让”的,他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表现孝悌了。所以,这桥陵上俨然造就了一座长安城,四周分别对应着朱雀门、玄武门、青龙门、白虎门,里边的建筑也极尽奢华,献殿、阙楼、下宫、陵署极具规模,直让后代君王叹为观止。尤其在陵前还立起了象征王权的华表,其状为八棱形,通体缠枝莲花,意为“举贤纳谏”,似乎很多人都想在华表前倾诉心声,岂知地下的主人是绝对不愿听到后人苦涩的述说了。只是没人能想到,那唐玄宗失去父亲佑护之后,安史之乱便轰然爆发了,大唐王朝转而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个事件的主角不但眼睁睁地看着爱妃死于非命,自己也难逃悲凉的晚景,从此凝结在桥陵上的豪迈便开始在人们脑海稀疏了。
  而这些遗憾最终都体现到旁边的泰陵上了,所有的尴尬也都一一展露开来,让开元圣皇颜面尽失。这泰陵是唐玄宗自己选定的安息地,与父亲的桥陵同处一脉,风过树响,遥相呼应。谁曾料想?父子两陵,会成为一个尴尬的对比,会让很多人陷入苦涩的沉思。的确,站到泰陵上那苦涩便会扑面而来,会折磨得你久久喘不过气来。历史真真残酷啊,且看那泰陵的山势依旧宏伟,但那神道的气象已失去了威猛,两侧石雕尽管还有马有鸟有人,数量却少了许多,形体更是一缩再缩。尤为关键的是那些石雕的气韵尽失,畏畏懦懦地窝在神道两边,试图躲避岁月风尘的摧残。但这只能是善良的愿望了,所有的石雕不是缺了胳膊,就是失了眉目,少了冠珠,仅存的艺术魅力已被蹂躏得七零八落,明显与那盛世工艺不可相提并论。而且这片浩大的陵区,竟然只有两个陪葬墓,一位是皇后,一位是老臣高力士,当与那高宗太宗睿宗不能相比了,直让人的心境格外悲怆起来,禁不住会有泪水涌进喉咙,这难道真的是大唐的故事吗?
  是的,这个陵区是唐玄宗的后代打造的,那时大唐王朝已经走上了下坡路,盛唐气象只能在此留下蛛丝马迹了。所以,当人们心绪浩然地站到唐玄宗的石碑前,尽管面对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尽管回望岭下依然是寥廓的田园,却让人感到悲凉难耐,风低咽,水难语,最终还是有位诗人五十年后写了《长恨歌》,才为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呼号……
其他文献
张岱写有《蟹会》一文,我背不下来了,懒得查书,故不引录,有兴趣的自个找《陶庵梦忆》看去。  张岱的小品文,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的是淡墨,看起来却浓得化不开。读一点张岱文字,能得文章作法。张岱的文法,一言以蔽之:苦心经营的随便。苦心经营容易,随便也简单,苦心经营的随便里有宗师气度。竟陵派苦心经营,公安派下笔随便,不如张岱恰到好处。  谈蟹的文章蔚为大观,很多人下笔没有张岱光鲜清丽。光、鲜、清、丽,是
期刊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2009年),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他曾在《纽约客》杂志任编辑,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三年后辞去《纽约客》工作,23岁起专事写作。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厄普代克写出了“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和《半人半马》《同我结婚:一桩罗曼史》等25部长篇小说,十几部
期刊
南瓜有喜气,近来心情颇晦暗,想写写南瓜,让心情明亮一点。是不是因为颜色,所以有喜气。我想即便从外形上说,南瓜亦带喜气的。  我喜欢圆圆的南瓜,像车轮,岁数还小的时候,扛不动它,只能推着滚,仿佛滚铁环。  长形的南瓜像冬瓜,我不喜欢。我爱物,有时仅慕其形,正如有人爱女人,只在乎外表。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夏天的黄昏,从路摊买一只大南瓜回来,削皮切成块,同糯米一起熬粥,仿佛品尝一段过往
期刊
当我赶到宝鸡博物馆,看到馆长正摆弄被称为“管辖”的古代车辆构件,就忍不住笑了。  圆圆的,空心的,小茶杯样的西周青铜件,横插着一个食指粗的销子。这是古时套在马车轴上的构件,但表面布满线条流畅的美丽纹饰,细细看去,竟是许多青铜器上常见图案,前后两个强悍的饕餮,龇牙瞪眼,杀气逼人,仿佛要把飞驰而过的军车兵士吞进肚里;旁边排成一溜的小龙穿行在云纹之中,与那龙头状的销子互为呼应,恰似马车在空中跃过,犹如天
期刊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
期刊
有个朋友很瘦,我们喊他山药,有个朋友矮胖,我们喊他洋葱头。很多菜名是绰号,周围还有朋友叫豇豆、扁豆、苦瓜、茄子、西红柿、地瓜。好在没有人叫大米、小麦、面条,若不然可以开餐馆了。  我在南方没吃过山药,山楂吃过不少。南方的山楂果肉薄,入嘴酸涩,远不如北方的味道好。老家山多,可惜不产山药,草药漫山遍野。这些年出去玩,识得一些草药之名,很多人以为我学识多,其实不过少年时候在乡村学到的。一个人不妨在乡下待
期刊
似是一戟惊雷劈入脑海,全体师生肃立。  没有人移动,没有人言语,一声声防空警报似是巨鸟哀嚎,低徊盘旋,裹挟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时远时近,号叫在每个人耳边。这声音像是一条乌黑的绳索缠住咽喉,又或是一个连绵不休的噩梦要窒住人呼吸。我默立着,垂着头,仲秋的萧风甩不掉连绵阴雨的寒气,渗入肺腑,霜雪一般浇入胸臆,直觉头顶似有闪电盘旋,而我希冀着它的降落,劈裂这压抑空气,拯救这一刻无尽的悲凉。  今天,已是九
期刊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
期刊
古陶器为何钟情于绳纹而久久不弃呢?我身边这位十三岁的小侄儿,盯着橱窗里的一件陶罐,清澈的眼仁里涌满了狐疑,居然眯成了绳纹状。  记得那年去淳化甘泉宫遗址踏青,就发现过堆得如垃圾般的瓦砾,随意用木棍拨捡,偶尔会发现刀刻木划的痕迹,而最多的还是走向整齐的绳纹。有朋友在旁边佯装内行地说,这些带绳纹的瓦砾肯定都是古陶片。我反问那不带绳纹的就不是古陶片了?的确,那绳纹恐怕是中国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了,几乎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