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即关系的协调,指一事物与它事物、或事物内部各因素配合得适当、匀称、融洽,培育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一曲和谐之歌。
【关键词】和谐;教学活动;教育;课堂
和谐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和谐,即关系的协调,指一事物与它事物、或事物内部各因素配合得适当、匀称、融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和谐最终决定于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肉身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又集中凝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新人身上。尤其在现代社会,又特别体现在完美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身上。现代社会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或强健体魄,而应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和谐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德才兼备、情知交融、手脑结合、心身和谐、个体与社会相统一。培育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课堂应该是一曲和谐之歌。
一、教师与学生心灵和谐共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可见,师生之间建立友好的情感需要是新课堂教学的前提。当学生爱教师时,他们就会爱这门课,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仁者,爱人。”(选自《论语.颜渊》)对学生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情从哪儿来?从爱心中来,从诚挚中来,从公正中来,从实事求是中来。爱学生要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与引导,将以特殊的人格力量折服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用。教师不但是自己要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怀,对学生也应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营造团结友爱、锐意进取的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一种美好氛围中;鼓励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希望地对待每一件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做自我心理调节,不断地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有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长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二、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和谐共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控,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1.调控教学速度: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教师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提高提问技巧都有助于提高教学速度。
2.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从而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
3.把握教学难度: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都应该有利于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
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三、和谐共振的生生关系
和谐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交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他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大家都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展开积极健康的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但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而是将它们纳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并存,融为一体,共同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当学生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生课堂人际合作不仅不会牺牲个性,相反,还能满足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需要,即利大于弊时,他们会积极参与生生课堂交往活动,并从中获益。
四、教材内容与学生情感和谐共振
1.练就幽默缔造和谐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个性的差异及教材内容的多异性,创设和谐情境的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幽默艺术不失为一种最常用的、最能获得课堂情趣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诙谐幽默的教学可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助上一臂之力。
2.情感激荡促成学生感悟。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和谐教育就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我心中的新课堂就是这样一幅蓝图——始终奏响和谐的旋律,这是我的追求。
【关键词】和谐;教学活动;教育;课堂
和谐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和谐,即关系的协调,指一事物与它事物、或事物内部各因素配合得适当、匀称、融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和谐最终决定于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肉身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又集中凝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新人身上。尤其在现代社会,又特别体现在完美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身上。现代社会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或强健体魄,而应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和谐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德才兼备、情知交融、手脑结合、心身和谐、个体与社会相统一。培育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课堂应该是一曲和谐之歌。
一、教师与学生心灵和谐共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可见,师生之间建立友好的情感需要是新课堂教学的前提。当学生爱教师时,他们就会爱这门课,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仁者,爱人。”(选自《论语.颜渊》)对学生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情从哪儿来?从爱心中来,从诚挚中来,从公正中来,从实事求是中来。爱学生要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与引导,将以特殊的人格力量折服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用。教师不但是自己要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怀,对学生也应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营造团结友爱、锐意进取的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一种美好氛围中;鼓励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希望地对待每一件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做自我心理调节,不断地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有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长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二、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和谐共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控,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1.调控教学速度: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教师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提高提问技巧都有助于提高教学速度。
2.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从而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
3.把握教学难度: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都应该有利于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
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三、和谐共振的生生关系
和谐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交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他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大家都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展开积极健康的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但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而是将它们纳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并存,融为一体,共同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当学生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生课堂人际合作不仅不会牺牲个性,相反,还能满足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需要,即利大于弊时,他们会积极参与生生课堂交往活动,并从中获益。
四、教材内容与学生情感和谐共振
1.练就幽默缔造和谐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个性的差异及教材内容的多异性,创设和谐情境的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幽默艺术不失为一种最常用的、最能获得课堂情趣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诙谐幽默的教学可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助上一臂之力。
2.情感激荡促成学生感悟。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和谐教育就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我心中的新课堂就是这样一幅蓝图——始终奏响和谐的旋律,这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