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学校要积极主动开放,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长汀,被尊为世界客家首府,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充分挖掘整合长汀乡土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运用乡土人文资源开展历史教学。
关键词:乡土历史;人文资源;长汀;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 中学历史教学视野下的汀州(长汀)乡土人文资源
(一) 悠久的历史
据历史遗存考证,长汀的历史源自新石器时代,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建汀州,为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
(二) 客家的首府
据统计,全球客家人已达一亿人之多,他们的祖先大多由汀州迁徙到世界各地。
(三) 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
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汀客家文化。如: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客家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红色文化。
二、 乡土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推动学生达成学习的有效认知
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正是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学生很难感受到历史事件,因此历史课堂需要借助课外的资料,作适当的生活还原,对历史知识进行“复盘”,帮助学生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而理解历史。
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又能反映长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文字资料、遗迹、照片、影像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意识的淡漠或用史手段的缺乏,它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入乡土人文资源,帮助学生辨真伪、明道理、启思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寻找与教材相关的乡土人文资源,并对部分乡土人文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了整合。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第3课《宋明理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汀州民风淳朴之间的关系,补充了馆前沈家大院的有关资料。沈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厅堂内雕梁画栋,有“云峰萃秀”“居仁由义”“和气致祥”等名人题字(附图),其中有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先生题写的“循乎天理,顺其自然”金字匾联。各厅还有各种意蕴深远的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世德铭朱墨,家风式纪谌”“光前须积德,裕后必存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沈家大院所展示的建筑文化,客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与鲜活的生活课程资源实现了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课堂教学中,老师努力找准学生与乡土史之间的情感共鸣点,播放了《厦门大学在长汀的烽火岁月》视频资料。“七七事变”爆发后厦门大学师生向长汀进发。在日军野蛮空袭的威胁下,厦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弦歌不辍”。通过史料的呈现,学生回到到历史现场,知道这样一个史实:正是日军的侵略,使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一大批高校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学生初步“体验抗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了浙江大学内迁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在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基于史实的有血有肉的呈现最终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三)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资源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极具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把探究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下面以子课题《汀州的会馆》为例,简要介绍学生的探究活动。
1. 了解空间位置概貌:随着汀江水运的繁盛,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汀古城自明清开始发展为闽西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周边州、府、县的大量商人来此经商,出现了许多会馆:江西会馆、潮州会馆、武平会馆、连邑会馆、吉安会馆、南临会馆、永定会馆、上杭会馆、广东会馆、龙岩会馆、连城会馆、湖南会馆。
2. 了解布局结构功能
受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限制,遗存在长汀的各类会馆大都为客家建筑風格,中轴对称,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经济功能为主,兼具慈善、宗教、民俗、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3. 整合主要信息
汀州会馆的存在蕴含了几个基本的信息:其一,长汀作为闽西的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的商业活动和文化教育有统领的作用。其二,长汀与其他客家地区甚至非客家地区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对于推动整个客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会馆的存在为长汀客家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如江西会馆供奉许逊许真君、江西采茶戏,对长汀本地的民间信息和民间戏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提出开发建议
会馆是我县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大美汀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应根据各类会馆的现实情况采取“保护、拆除、维修、整治”等不同措施,“在保护及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
在寻找历史痕迹的过程中,学生从熟视无睹的历史遗存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获得深刻了的亲身体验,也学会了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斌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EB/OL].新华网,2012-12-6.
[2]李佳森,郭如淮.古韵汀州[M].2011.
[3]顾金孚,杨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严立新,高级教师,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新桥中学。
关键词:乡土历史;人文资源;长汀;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 中学历史教学视野下的汀州(长汀)乡土人文资源
(一) 悠久的历史
据历史遗存考证,长汀的历史源自新石器时代,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建汀州,为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
(二) 客家的首府
据统计,全球客家人已达一亿人之多,他们的祖先大多由汀州迁徙到世界各地。
(三) 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
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汀客家文化。如: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客家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红色文化。
二、 乡土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推动学生达成学习的有效认知
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正是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学生很难感受到历史事件,因此历史课堂需要借助课外的资料,作适当的生活还原,对历史知识进行“复盘”,帮助学生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而理解历史。
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又能反映长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文字资料、遗迹、照片、影像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意识的淡漠或用史手段的缺乏,它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入乡土人文资源,帮助学生辨真伪、明道理、启思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寻找与教材相关的乡土人文资源,并对部分乡土人文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了整合。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第3课《宋明理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汀州民风淳朴之间的关系,补充了馆前沈家大院的有关资料。沈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厅堂内雕梁画栋,有“云峰萃秀”“居仁由义”“和气致祥”等名人题字(附图),其中有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先生题写的“循乎天理,顺其自然”金字匾联。各厅还有各种意蕴深远的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世德铭朱墨,家风式纪谌”“光前须积德,裕后必存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沈家大院所展示的建筑文化,客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与鲜活的生活课程资源实现了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课堂教学中,老师努力找准学生与乡土史之间的情感共鸣点,播放了《厦门大学在长汀的烽火岁月》视频资料。“七七事变”爆发后厦门大学师生向长汀进发。在日军野蛮空袭的威胁下,厦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弦歌不辍”。通过史料的呈现,学生回到到历史现场,知道这样一个史实:正是日军的侵略,使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一大批高校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学生初步“体验抗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了浙江大学内迁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在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基于史实的有血有肉的呈现最终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三) 运用乡土人文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资源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极具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把探究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下面以子课题《汀州的会馆》为例,简要介绍学生的探究活动。
1. 了解空间位置概貌:随着汀江水运的繁盛,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汀古城自明清开始发展为闽西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周边州、府、县的大量商人来此经商,出现了许多会馆:江西会馆、潮州会馆、武平会馆、连邑会馆、吉安会馆、南临会馆、永定会馆、上杭会馆、广东会馆、龙岩会馆、连城会馆、湖南会馆。
2. 了解布局结构功能
受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限制,遗存在长汀的各类会馆大都为客家建筑風格,中轴对称,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经济功能为主,兼具慈善、宗教、民俗、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3. 整合主要信息
汀州会馆的存在蕴含了几个基本的信息:其一,长汀作为闽西的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的商业活动和文化教育有统领的作用。其二,长汀与其他客家地区甚至非客家地区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对于推动整个客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会馆的存在为长汀客家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如江西会馆供奉许逊许真君、江西采茶戏,对长汀本地的民间信息和民间戏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提出开发建议
会馆是我县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大美汀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应根据各类会馆的现实情况采取“保护、拆除、维修、整治”等不同措施,“在保护及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
在寻找历史痕迹的过程中,学生从熟视无睹的历史遗存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获得深刻了的亲身体验,也学会了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斌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EB/OL].新华网,2012-12-6.
[2]李佳森,郭如淮.古韵汀州[M].2011.
[3]顾金孚,杨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严立新,高级教师,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