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很讲究练字艺术,数字入诗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数字“一”在唐诗宋词中的妙用堪称绝伦。本文就数字“一”的审美意义作以探究赏析。
关键词:一;审美意义;形式
古人对炼字是颇为讲究的。炼字的至高境界在于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之功效。例如一些数字,本属抽象概念,似乎与诗歌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数字在古诗词运用中意蕴丰富,曲尽其妙且源远流长。其中“一”是数字化体系里使用最广泛的数字。我查阅了三百多首唐诗和二百七十三首宋词,惊讶地发现唐诗中使用“一”字表情达意者竟有二百二十三首,其中连用数字“一”的近百首,宋词中使用“一”者也有一百二十八首。就大家所熟悉的千古传诵的名句警言中,“一”字化绝句之多居于首位。下面就“一”字在唐诗宋词中所体现的审美意义做些浅显地探讨。
一、 从“一”字师说“一”字之妙用
郑谷在袁州,齐已携《早梅》诗诣之,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为“一”枝。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郑谷换“数”为“一”就让齐已五体投地。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就在“早”字。“一枝开”既表现其早,还使人想象到无数蓓蕾将迎着严酷的风雪,不断怒放。咏其“一枝”方表现其坚毅峭拔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一”字虽属数的概念,但在其表现“早梅”的意象中,却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郑谷改诗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到“一”字的许多用法,例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的是春色,动人春色比比皆是,作者独选择了“浓绿万枝红一点”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使得动人的春色集中在“红一点”上表现出来,构成非常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意在言外的艺术境界。好就好在这“一点”大有“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的意味,如果是“红万点”恐怕就没有韵味了。“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红一点”的说明,它也包含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百花盛开、百鸟争暄、乱云飞渡、万众高歌,这些场面会给人以一种欢快热烈的美感,也许那是属于阳刚之美吧,但是“一”字表现的种种境界,却使人感到另外一种美。这种美的意境,往往使读者感到或幽静或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其特点是含蓄蕴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下面分别舉例论之。
高适“清歌一曲月如霜”,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晏殊“一曲新词歌一杯”等,这些诗词有的抒写怀旧之情,有的写饮酒欢乐,有的写离愁别绪。作者不云“数曲”而云“一曲”者,也是“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意。一曲清歌,阳关一曲,这是饱含着感情的乐曲,一曲足亦,何必言多!以“一声”“一笛”抒写不尽之情者亦不少,例如:“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暇)这些诗句的情致,都在这个“一”字,如果易“一”为“几”为“数”,则兴味索然了。“一声何满子”就在这一声中,凝结了宫女的千愁万恨,歌喉哽咽,刚发一声而双泪齐下,其情之凄切可知。至于“长笛一声”,点缀着残星皓月,哀怨之意,溢于文字之表。写情如此,言“一”足矣,亦不须多。
“一”字用法很多,并不一定都表现其少,有时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换言之,“一”也可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春色满园”以至于“关不住”,这已经表现得妙了,但是这一句并未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再加上“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极说其妙了。用“一枝红杏出墙来”透露出满园春色,比下面写春色要含蓄得多,意境也更为深远,更耐人寻味。所以不少诗人用这种手法去再现无限情怀,李易安“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人堪奇。”无限春愁,离情别绪,都凝结在这“一枝”上。
由一而知万,这可以是数学计算的结果,但在文学里,这个“一”必须是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才能以少总多,以一当十,获得审美的效果。除此而外,“一”还可以表示“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亡国之君李煜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一”字就具有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愁之多,恨之切,而且有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戴叔伦的“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都是以“一川”为“满川”,以“一汀”为“满汀”。
总的来说,“一”字的广泛使用于诗词,有很强的审美效果:状物则生动贴切,形容绝妙;写景则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抒情则意境清新,感人肺腑;说理则鞭辟入里,含蓄有效。
二、 “一”字句形式
纵观以上例子,看出“一”字的运用要同相关的词语结合,主要是名词、量词、动词。它们分别构成这样的形式:(1)数 名:一鸟忽飞来。(2)数 量:一行白鹭上青天。(3)数 动:会须一饮三百杯。此外,“一”字和其他数字在句子形式上对举,使得句形严谨整饬,数字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例如:1. 一和百对举,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 一和十对举,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3. 一和千对举,这种对举形式较普遍特殊,有上下句对举和句中对举。(1)上下句对举,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句中对举,如“千里江陵一日还”。4. 一和万对举,这种形式也有上下句对举和句中对举两种。前者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后者如“一片孤城万仞山”。
此外,“一”字和其他数字的对举也能产生相同的艺术效果,如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等。
综上所述,高明的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与诗词中的具体形象攀亲,方可发挥其特殊的表现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可体现出诗人词家高超的艺术修养。
作者简介:
王永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关键词:一;审美意义;形式
古人对炼字是颇为讲究的。炼字的至高境界在于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之功效。例如一些数字,本属抽象概念,似乎与诗歌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数字在古诗词运用中意蕴丰富,曲尽其妙且源远流长。其中“一”是数字化体系里使用最广泛的数字。我查阅了三百多首唐诗和二百七十三首宋词,惊讶地发现唐诗中使用“一”字表情达意者竟有二百二十三首,其中连用数字“一”的近百首,宋词中使用“一”者也有一百二十八首。就大家所熟悉的千古传诵的名句警言中,“一”字化绝句之多居于首位。下面就“一”字在唐诗宋词中所体现的审美意义做些浅显地探讨。
一、 从“一”字师说“一”字之妙用
郑谷在袁州,齐已携《早梅》诗诣之,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为“一”枝。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郑谷换“数”为“一”就让齐已五体投地。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就在“早”字。“一枝开”既表现其早,还使人想象到无数蓓蕾将迎着严酷的风雪,不断怒放。咏其“一枝”方表现其坚毅峭拔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一”字虽属数的概念,但在其表现“早梅”的意象中,却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郑谷改诗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到“一”字的许多用法,例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的是春色,动人春色比比皆是,作者独选择了“浓绿万枝红一点”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使得动人的春色集中在“红一点”上表现出来,构成非常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意在言外的艺术境界。好就好在这“一点”大有“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的意味,如果是“红万点”恐怕就没有韵味了。“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红一点”的说明,它也包含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百花盛开、百鸟争暄、乱云飞渡、万众高歌,这些场面会给人以一种欢快热烈的美感,也许那是属于阳刚之美吧,但是“一”字表现的种种境界,却使人感到另外一种美。这种美的意境,往往使读者感到或幽静或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其特点是含蓄蕴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下面分别舉例论之。
高适“清歌一曲月如霜”,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晏殊“一曲新词歌一杯”等,这些诗词有的抒写怀旧之情,有的写饮酒欢乐,有的写离愁别绪。作者不云“数曲”而云“一曲”者,也是“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意。一曲清歌,阳关一曲,这是饱含着感情的乐曲,一曲足亦,何必言多!以“一声”“一笛”抒写不尽之情者亦不少,例如:“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暇)这些诗句的情致,都在这个“一”字,如果易“一”为“几”为“数”,则兴味索然了。“一声何满子”就在这一声中,凝结了宫女的千愁万恨,歌喉哽咽,刚发一声而双泪齐下,其情之凄切可知。至于“长笛一声”,点缀着残星皓月,哀怨之意,溢于文字之表。写情如此,言“一”足矣,亦不须多。
“一”字用法很多,并不一定都表现其少,有时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换言之,“一”也可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春色满园”以至于“关不住”,这已经表现得妙了,但是这一句并未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再加上“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极说其妙了。用“一枝红杏出墙来”透露出满园春色,比下面写春色要含蓄得多,意境也更为深远,更耐人寻味。所以不少诗人用这种手法去再现无限情怀,李易安“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人堪奇。”无限春愁,离情别绪,都凝结在这“一枝”上。
由一而知万,这可以是数学计算的结果,但在文学里,这个“一”必须是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才能以少总多,以一当十,获得审美的效果。除此而外,“一”还可以表示“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亡国之君李煜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一”字就具有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愁之多,恨之切,而且有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戴叔伦的“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都是以“一川”为“满川”,以“一汀”为“满汀”。
总的来说,“一”字的广泛使用于诗词,有很强的审美效果:状物则生动贴切,形容绝妙;写景则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抒情则意境清新,感人肺腑;说理则鞭辟入里,含蓄有效。
二、 “一”字句形式
纵观以上例子,看出“一”字的运用要同相关的词语结合,主要是名词、量词、动词。它们分别构成这样的形式:(1)数 名:一鸟忽飞来。(2)数 量:一行白鹭上青天。(3)数 动:会须一饮三百杯。此外,“一”字和其他数字在句子形式上对举,使得句形严谨整饬,数字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例如:1. 一和百对举,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 一和十对举,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3. 一和千对举,这种对举形式较普遍特殊,有上下句对举和句中对举。(1)上下句对举,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句中对举,如“千里江陵一日还”。4. 一和万对举,这种形式也有上下句对举和句中对举两种。前者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后者如“一片孤城万仞山”。
此外,“一”字和其他数字的对举也能产生相同的艺术效果,如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等。
综上所述,高明的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与诗词中的具体形象攀亲,方可发挥其特殊的表现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可体现出诗人词家高超的艺术修养。
作者简介:
王永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