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标准特别把课内外的朗读作为课程目标,可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习惯是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内训练 课内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朗读能力决定着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但是教学中还存在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小学生的个性与年龄各不相同,就会出现各有偏好的现象,小学低年级学生都爱看童话故事,对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书极少问津。鲁迅先生说:“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只有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学生的心智。
1.以身示范法。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次的朗读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读书、记笔记;在每次的读书展示周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朗读。
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使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
二、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也不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慘遭遇时,学生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则为之落泪。直到执教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喜欢读书,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反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除了教材外,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当学生读这类文章时,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活动或不良思维倾向时,可通过相关的书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选择动人的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会热情高涨。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时,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生难忘,相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推荐的作品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小学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这类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但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四、教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习惯,是指有意识朗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泛泛而读,而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注意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时间上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即每天早读、晚上临睡前读一篇文章,从而有意识地提高朗读能力;还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自始至终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一个要求,朗读时要明确想通过朗读训练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训练朗读。(2)找出一个缺点,即找出自己在朗读时发现或别人指出的缺点,如朗读的语气、停顿不合规范,某句朗读感情不对等。(3)找出闪光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感觉自己哪些方面有所进步。这样日积月累,朗读水平自然会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训练要让学生按这三点要求,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也要按这三点要求,让学生互相读评,从而读的人有目标,听的人有任务,评起来有尺度。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自然地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内训练 课内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朗读能力决定着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但是教学中还存在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小学生的个性与年龄各不相同,就会出现各有偏好的现象,小学低年级学生都爱看童话故事,对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书极少问津。鲁迅先生说:“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只有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学生的心智。
1.以身示范法。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次的朗读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读书、记笔记;在每次的读书展示周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朗读。
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使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
二、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也不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慘遭遇时,学生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则为之落泪。直到执教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喜欢读书,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反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除了教材外,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当学生读这类文章时,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活动或不良思维倾向时,可通过相关的书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选择动人的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会热情高涨。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时,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生难忘,相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推荐的作品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小学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这类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但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四、教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习惯,是指有意识朗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泛泛而读,而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注意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时间上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即每天早读、晚上临睡前读一篇文章,从而有意识地提高朗读能力;还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自始至终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一个要求,朗读时要明确想通过朗读训练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训练朗读。(2)找出一个缺点,即找出自己在朗读时发现或别人指出的缺点,如朗读的语气、停顿不合规范,某句朗读感情不对等。(3)找出闪光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感觉自己哪些方面有所进步。这样日积月累,朗读水平自然会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训练要让学生按这三点要求,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也要按这三点要求,让学生互相读评,从而读的人有目标,听的人有任务,评起来有尺度。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自然地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