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要不断的总结经验,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同时也要对低碳和生态保护问题进行重视。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规划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发展;存在问题;建议
以低碳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工作,已经成为现今世界整体化趋势。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低碳理念并将其贯彻始终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城市规划的路径的必然选择。只有全面及综合性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项内容,密切关注城市规划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积极探讨,及时解决,科学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发展经验,保证既能够科学引进又能避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工作在面对低碳浪潮袭来之时不至于落后,并且有条不紊的迎接将来的城市规划低碳浪潮。
一、低碳城市的发展分析
1、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减弱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1.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2.2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缺失。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低碳城市定义不清,概念出现多样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地位,体系以及编制的方法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
2.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唯技术论问题。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利用,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不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反低碳的事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干扰自然环境,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完全违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
二、低碳时代的城市规划策略
1、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空间格局设计的时候还要保证非常合理,同时要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防止出现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我国的很多城市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的,同时人口密度也存在着过大的情况,这样句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热岛效应严重,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对人口密度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样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
2、产业规划。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標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3、建筑规划。建筑风环境,良好的风环境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对于街道、广场、人行与交通安全有影响的街道风、穿堂风,规划师可以采用改变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尽量把引发不良风环境的根源消除。被动方法也可采用挡墙、格栅、种植乔灌木林带来改善风环境,以保证车辆行驶与行人的安全,并确保高楼后广场、花园的洁净。建筑朝向,建筑物朝向对冬季太阳辐射的热量、空气渗透热量和夏季通风降温都有影响。在其他朝向相同的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传热耗热量要比南北向高5%左右,空调能耗或遮阳成本将增大很多。从有利于节能出发,新标准要求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和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其朝向宜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免夏季东、西向日晒。
4、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低碳交通应广泛推广在市内骑自行车出行,近距离最好步行,既低碳又有助于健康。节地型规划用地控制: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样规划师应处理好城市化用地、农业用地与工业化的关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节地目标。地下空间的控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把地下构筑物、综合管线和工程配套设备尽可能建于地下,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地的要求。
三、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理念。(1)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参与建筑活动的各方主体和公众提高对“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3)向公众宣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4)宣传绿色建筑的经济政策、建设方式、经营方式,激发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工作机制。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监管体系和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涉及建设行政主管多个职能部门,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房屋拆除等全过程,因此应建立发展绿色建筑“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区城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节约能源法》、《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推进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抓好科技创新。建立技术标准,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规划设计与集成优化技术。拟定和建立适合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建立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标准、竣工验收规范和运行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指标管理和服务,建立发展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开展绿色建筑学术交流和推广,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以绿色建筑为契机。规划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应用;重点扶持光电、光热、地源热泵的生产企业,节水设备和节能门窗生产企业,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产业支持。
四、结束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手段理清城市空间结构,运用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实现城市功能结构的低碳转型,探讨适宜当地的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机制,是低碳城市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李志英,陈江美.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
[3]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4).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发展;存在问题;建议
以低碳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工作,已经成为现今世界整体化趋势。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低碳理念并将其贯彻始终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城市规划的路径的必然选择。只有全面及综合性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项内容,密切关注城市规划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积极探讨,及时解决,科学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发展经验,保证既能够科学引进又能避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工作在面对低碳浪潮袭来之时不至于落后,并且有条不紊的迎接将来的城市规划低碳浪潮。
一、低碳城市的发展分析
1、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减弱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1.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2.2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缺失。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低碳城市定义不清,概念出现多样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地位,体系以及编制的方法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
2.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唯技术论问题。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利用,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不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反低碳的事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干扰自然环境,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完全违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
二、低碳时代的城市规划策略
1、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空间格局设计的时候还要保证非常合理,同时要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防止出现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我国的很多城市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的,同时人口密度也存在着过大的情况,这样句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热岛效应严重,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对人口密度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样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
2、产业规划。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標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3、建筑规划。建筑风环境,良好的风环境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对于街道、广场、人行与交通安全有影响的街道风、穿堂风,规划师可以采用改变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尽量把引发不良风环境的根源消除。被动方法也可采用挡墙、格栅、种植乔灌木林带来改善风环境,以保证车辆行驶与行人的安全,并确保高楼后广场、花园的洁净。建筑朝向,建筑物朝向对冬季太阳辐射的热量、空气渗透热量和夏季通风降温都有影响。在其他朝向相同的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传热耗热量要比南北向高5%左右,空调能耗或遮阳成本将增大很多。从有利于节能出发,新标准要求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和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其朝向宜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免夏季东、西向日晒。
4、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低碳交通应广泛推广在市内骑自行车出行,近距离最好步行,既低碳又有助于健康。节地型规划用地控制: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样规划师应处理好城市化用地、农业用地与工业化的关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节地目标。地下空间的控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把地下构筑物、综合管线和工程配套设备尽可能建于地下,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地的要求。
三、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理念。(1)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参与建筑活动的各方主体和公众提高对“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3)向公众宣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4)宣传绿色建筑的经济政策、建设方式、经营方式,激发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工作机制。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监管体系和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涉及建设行政主管多个职能部门,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房屋拆除等全过程,因此应建立发展绿色建筑“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区城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节约能源法》、《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推进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抓好科技创新。建立技术标准,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规划设计与集成优化技术。拟定和建立适合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建立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标准、竣工验收规范和运行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指标管理和服务,建立发展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开展绿色建筑学术交流和推广,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以绿色建筑为契机。规划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应用;重点扶持光电、光热、地源热泵的生产企业,节水设备和节能门窗生产企业,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产业支持。
四、结束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手段理清城市空间结构,运用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实现城市功能结构的低碳转型,探讨适宜当地的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机制,是低碳城市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李志英,陈江美.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
[3]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