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艺术讲究“留白”,在现实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也大多留有一些空白。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关注“文本留白”这一教学资源,巧妙地加以运用,让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
一、何为文本空白?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白”者,画面上的空白处也。移植中国古代绘画中“留白”的思想,笔者所提及的“文本空白”,指的是课文中某些作者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的内容。这种“空白”往往在字、词、句、段,或者是标点符号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文本空白。以六年级下册的《理想的风筝》为例:
在刘老师笑谈腿疾的部分,作者运用省略号省略了课堂上刘老师给大家讲女娲造人传说的主要部分,将笔墨集中在了女娲捏泥人捏累了,用树枝甩泥人,结果自己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部分。文本留下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空白之处,在充分理解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品质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语言生动幽默的刘老师将如何展开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叙述有了一份独特的期待。
在上课板书的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那根圆木拐杖。撑地,离地,一转,写完,撑地,离地,再转,七个高难度的动作,文中虽然只具体地描写了一次,但我们可以想象刘老师在一天之中却不知要重复多少次。那么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最后几次,刘老师又会怎样地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呢?课文此时又留下了空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于刘老师的认识去想象,去构图,去塑造每个人心目有所不同但一定是可亲可敬的刘老师的形象。
而在课文第三部分放飞风筝的环节,作者有这样一句简单的描写: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当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追逐的风筝,他的脸上是如何的笑容?他的嘴里是如何的话语?他又将如何蹦跳着去追赶那急速向前的线端呢?……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不禁天马行空般地展开了遐想。
二、如何进行补白?
合理、巧妙地利用文本空白,有利于课文课堂的不断延伸,一线教师必须针对具体的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补白。
1.省略号处的文本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以六年级下册中《孔子游春》一文的课堂实录来加以说明:
(学生齐读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什么?
生1:母亲。
师:那作者又把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分别比作这位母亲的什么呢?
生2:广袤的大地是母亲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母亲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母亲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母亲甜蜜的絮语
师: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生3:大自然里还有其他的东西,它们也很像母亲。
师:大自然里还有什么?由大地你想到什么?森林你想到什么?太阳你想到什么?……
生4:我想到高山、河流、小溪、小草、庄稼、花儿、月亮……
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用美妙的比喻来夸夸大自然母亲,让文中的省略号具体化?
生5: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弯弯的月亮是她亲切的微笑。
生6: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闪烁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饰。
……
2.课文插图处的文本空白。
插图就如同课文的眼睛,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直观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能力,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
以五年级上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学习完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课文的插图上都有些什么?
生1:插图上画了谈迁,他手里还拿这毛笔。
生2:旁边还画了《国榷》。
生3:还有松树和高山。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画松树和高山吗?
(教师指板书上的课题加以提示。)
生4:它们象征这谈迁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师:对呀!松树和高山都具有高洁的品质,古人常常都会用它们来比喻人的品质。那么,你觉得如果给你一支画笔,你还会添一些什么呢?
生5:竹子。
生6:梅花。
生7:一盏明灯。
……
3.文章结尾处的文本空白。
许多叙事性课文似乎没有结局,学生读完以后自然感觉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你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课,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然会联想到: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遇上了小红马,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课堂上,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江苏】
一、何为文本空白?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白”者,画面上的空白处也。移植中国古代绘画中“留白”的思想,笔者所提及的“文本空白”,指的是课文中某些作者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的内容。这种“空白”往往在字、词、句、段,或者是标点符号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文本空白。以六年级下册的《理想的风筝》为例:
在刘老师笑谈腿疾的部分,作者运用省略号省略了课堂上刘老师给大家讲女娲造人传说的主要部分,将笔墨集中在了女娲捏泥人捏累了,用树枝甩泥人,结果自己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部分。文本留下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空白之处,在充分理解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品质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语言生动幽默的刘老师将如何展开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叙述有了一份独特的期待。
在上课板书的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那根圆木拐杖。撑地,离地,一转,写完,撑地,离地,再转,七个高难度的动作,文中虽然只具体地描写了一次,但我们可以想象刘老师在一天之中却不知要重复多少次。那么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最后几次,刘老师又会怎样地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呢?课文此时又留下了空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于刘老师的认识去想象,去构图,去塑造每个人心目有所不同但一定是可亲可敬的刘老师的形象。
而在课文第三部分放飞风筝的环节,作者有这样一句简单的描写: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当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追逐的风筝,他的脸上是如何的笑容?他的嘴里是如何的话语?他又将如何蹦跳着去追赶那急速向前的线端呢?……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不禁天马行空般地展开了遐想。
二、如何进行补白?
合理、巧妙地利用文本空白,有利于课文课堂的不断延伸,一线教师必须针对具体的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补白。
1.省略号处的文本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以六年级下册中《孔子游春》一文的课堂实录来加以说明:
(学生齐读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什么?
生1:母亲。
师:那作者又把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分别比作这位母亲的什么呢?
生2:广袤的大地是母亲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母亲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母亲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母亲甜蜜的絮语
师: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生3:大自然里还有其他的东西,它们也很像母亲。
师:大自然里还有什么?由大地你想到什么?森林你想到什么?太阳你想到什么?……
生4:我想到高山、河流、小溪、小草、庄稼、花儿、月亮……
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用美妙的比喻来夸夸大自然母亲,让文中的省略号具体化?
生5: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弯弯的月亮是她亲切的微笑。
生6: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闪烁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饰。
……
2.课文插图处的文本空白。
插图就如同课文的眼睛,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直观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能力,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
以五年级上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学习完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课文的插图上都有些什么?
生1:插图上画了谈迁,他手里还拿这毛笔。
生2:旁边还画了《国榷》。
生3:还有松树和高山。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画松树和高山吗?
(教师指板书上的课题加以提示。)
生4:它们象征这谈迁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师:对呀!松树和高山都具有高洁的品质,古人常常都会用它们来比喻人的品质。那么,你觉得如果给你一支画笔,你还会添一些什么呢?
生5:竹子。
生6:梅花。
生7:一盏明灯。
……
3.文章结尾处的文本空白。
许多叙事性课文似乎没有结局,学生读完以后自然感觉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你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课,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然会联想到: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遇上了小红马,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课堂上,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