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想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老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连数学都不喜欢了”。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数学教学的创新意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合理的情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桌、前桌或者后桌。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提供直接参与“活动”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直接参与的“活动”,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自己所用,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我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我在操场上画了一条数轴(向东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东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5),再向西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东边还是西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5)+(-3)=(+2)。如此这样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其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很难得到发展。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才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复杂事态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把握全方位的思维风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0㎝、30㎝、20㎝、20㎝、10㎝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所以他们能提出很多问题,还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测量仪器,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测量,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小组讨论过后,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问题同实际联系密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学生从本节课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他们用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与提炼,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心知。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老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连数学都不喜欢了”。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数学教学的创新意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合理的情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桌、前桌或者后桌。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提供直接参与“活动”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直接参与的“活动”,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自己所用,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我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我在操场上画了一条数轴(向东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东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5),再向西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东边还是西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5)+(-3)=(+2)。如此这样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其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很难得到发展。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才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复杂事态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把握全方位的思维风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0㎝、30㎝、20㎝、20㎝、10㎝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所以他们能提出很多问题,还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测量仪器,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测量,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小组讨论过后,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问题同实际联系密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学生从本节课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他们用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与提炼,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