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与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生涯中学会从多角度阅读,并分析文章内容。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提供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对作品进行反思和批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质量;阅读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要具备多角度阅读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期待形成以后,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的效率就轻而易举了。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对于阅读的一些习惯,尤其是要在这个时期将阅读的"地基"打的稳固坚实,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化解阅读难的问题,并提高阅读水平。
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剖析阅读本质,经常进行阅读训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知识接受能力有所差异,既要照顾到这一点,又要让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版块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阅读方面,不能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亦不能止步不前。想要真正落实这样的方法,就要做到一些几点。
1.1 观念推陈出新,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方法和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来看,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给予及时适当的课外延伸。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情况,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提高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有利途径。
1.2 用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与方向性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抓住孩子的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阅读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时开展阅读活动,就容易得多了。
1.3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其自身特有的性格、知识储备、情感来源等,这些都是会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方面,这也就说明了阅读个性是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的。教师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式教学,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做阅读和学习的主人。
2 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提出的方向。如何真正的做到呢?
2.1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语文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阅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还要格外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如果想要学生更快更好的从课外阅读中获益,就必须令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逐渐渗透。首先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面上。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2.2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将阅读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以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狭隘的,还会固步自封,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有机的结合,令它们相互得到补充,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方式下,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最大范围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质量;阅读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要具备多角度阅读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期待形成以后,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的效率就轻而易举了。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对于阅读的一些习惯,尤其是要在这个时期将阅读的"地基"打的稳固坚实,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化解阅读难的问题,并提高阅读水平。
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剖析阅读本质,经常进行阅读训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知识接受能力有所差异,既要照顾到这一点,又要让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版块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阅读方面,不能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亦不能止步不前。想要真正落实这样的方法,就要做到一些几点。
1.1 观念推陈出新,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方法和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来看,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给予及时适当的课外延伸。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情况,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提高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有利途径。
1.2 用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与方向性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抓住孩子的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阅读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时开展阅读活动,就容易得多了。
1.3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其自身特有的性格、知识储备、情感来源等,这些都是会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方面,这也就说明了阅读个性是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的。教师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式教学,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做阅读和学习的主人。
2 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提出的方向。如何真正的做到呢?
2.1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语文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阅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还要格外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如果想要学生更快更好的从课外阅读中获益,就必须令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逐渐渗透。首先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面上。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2.2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将阅读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以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狭隘的,还会固步自封,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有机的结合,令它们相互得到补充,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方式下,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最大范围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