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思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用”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读图;说话;语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思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用”的外在表现。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说话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低年级学生初学看图说话,往往不知说什么,怎么说,不敢说,即使说了,也表达不完整,话说得不具体,而且雷同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停留在图上“有什么”。针对学生看图说话现状,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要引导学生不但会看图说“话”,而且能把话说“细”,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能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学会看图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图时先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时间、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时间的判定需要学生把图片内容提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综合分析。要想判定图片的时间,需要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图像能代表时间,这要有一个生活的积累。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老师在台灯下批改作业,可以判断时间是在夜晚。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可确定时间是傍晚。特殊的时间可以从图片的提示加以具体判断。地点的发现一般来讲比较直观甚至一目了然,地点判断也得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特殊的地点判断也要求孩子多方考虑,再下定论。在时间地点基本得到明确后就要观察人物了,这是观察重点。人物身份的观察可从年龄、衣着、动作、行为等方面统一考虑,喜、怒、哀、乐的表现能一目了然,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周围环境只要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是不难判断的。图上的人物动作,表情一般能比较直观反映出画面人物在做什么?在怎样做?叙述要完整有连续性和必然性,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比较准确地全面地观察画面以后,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有步骤地、按一定顺序来观察画面的能力。
二、学会想象
想象在看图说话中是至关重要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无限的。低年级的说话课大多是看图说一段话,讲一个故事,其中童话故事占有很大比例,如《树和喜鹊》、《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画面虽然具有儿童情趣,但如果组织不好,学生说起话来平铺直叙,就会感到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说话情趣,可以按故事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他们都能进入角色,表演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还能修改语言,动作,而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演一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无形中,他们语言中表达的创造性也就上了一个新层次。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只要学生想象得有新意,与众不同,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逐步养成。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种情景,在看图的“图”方面下点工夫,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图”往往是多幅图,就像连环画一样,情节连贯,如果我們有意识地掩藏中间的一幅图画,那么就给学生留了个悬念,在其头脑中打了个问号:事情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这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此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就会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形成自己丰富的个性化的表达。如教学《猴子捞皮球》这幅图,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一群猴子在踢球,不小心皮球踢到了河里。最后皮球又在猴子们脚下滚动……皮球是怎样捞出来的?第三幅画是一片空白,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皮球是怎样捞上来的。可以有哪些合理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们特感兴趣,纷纷动起了脑筋,有的学生说用长长的树枝把球拨过来的;还有的说小猴游泳捞起来的;有人想象大象伯伯来帮忙……学生的奇思妙想令我大开眼界,心悦诚服。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看图说话能力,也为今后学生多角度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个性化的作文思路。低年级课本中的看图说话的内容,大都纯真,富有童趣,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有的还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在指导看图说话时,我没有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看图,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教室里大扫除的情景,把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思说给大家听。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很浓,说得真切。接着我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幅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图说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丰富词汇
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对于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阅读量少,脑中自然空空如也。因而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从课本到课外读物,词语句子的模仿运用,是培养说话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在学习《泉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当泉水流到山下时,你说它还会看到谁?又会说什么?请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泉水流向哪里?又做了哪些好事?请用:泉水流到……,它又看到了……,泉水说:“…….”的格式来完成。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热闹的小村庄,小朋友正在快活地玩耍。泉水说:“玩吧,玩吧!我的水很多很多,一定让你玩个痛快。”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清清的小溪边,小姑娘正在洗脚。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干净很干净,洗了以后,你的脚会很香很香。”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长长的小河里,老爷爷正在洗澡。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暖和很暖和,洗了能治百病。”……这就要求学生读有所得,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一些美文,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背。在无形中变为学生的积淀,在实际运用中脱口而出。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具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能力,收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效果。另外,每天让学生积累几个好词和好句,如:找出描写各个季节花草树木的好词,描写不同年龄的人的好词好句……并专门准备一个本子记录下来。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记录的词和句,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运用好词好句进行说话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逐步提高。这样分类积累词语,便于查找,便于记忆。就为出口成章打下了基础。
四、练习句式
学生对单幅图的某一情节,或所做的某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表达。要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上的细微处,抓住细节,扩展基本句,要求讲得具体,生动。如《吹泡泡》中,一个学生说:“小红轻轻地一吹,大大小小的泡泡出来了。我一边肯定“大大小小”这个词用得好,句子也说得通顺,一边启发:这些泡泡形状像什么?颜色又怎么样?想一想怎样说更加好。小朋友们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有的像透明的玻璃球,有的像五颜六色的小圆点,有的像一串串紫葡萄,还有的像花花绿绿的小气球。”这样把基本句一扩展,图意说得更清楚了,句子具体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也发展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学习语言是听觉器官和其他器官一致活动的结果,听读是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因此,训练学生说一段话,要从听读开始。如:学习了《从现在开始》这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之后,我让孩子们试着复述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万兽之王时的情景。除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复述外,还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讲些童话片段,寓言故事或看图编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后复述,并要求语句完整、通顺,口齿清楚,态度自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第一学段《教师教学用书》
关键词:读图;说话;语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思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用”的外在表现。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说话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低年级学生初学看图说话,往往不知说什么,怎么说,不敢说,即使说了,也表达不完整,话说得不具体,而且雷同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停留在图上“有什么”。针对学生看图说话现状,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要引导学生不但会看图说“话”,而且能把话说“细”,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能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学会看图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图时先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时间、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时间的判定需要学生把图片内容提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综合分析。要想判定图片的时间,需要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图像能代表时间,这要有一个生活的积累。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老师在台灯下批改作业,可以判断时间是在夜晚。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可确定时间是傍晚。特殊的时间可以从图片的提示加以具体判断。地点的发现一般来讲比较直观甚至一目了然,地点判断也得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特殊的地点判断也要求孩子多方考虑,再下定论。在时间地点基本得到明确后就要观察人物了,这是观察重点。人物身份的观察可从年龄、衣着、动作、行为等方面统一考虑,喜、怒、哀、乐的表现能一目了然,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周围环境只要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是不难判断的。图上的人物动作,表情一般能比较直观反映出画面人物在做什么?在怎样做?叙述要完整有连续性和必然性,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比较准确地全面地观察画面以后,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有步骤地、按一定顺序来观察画面的能力。
二、学会想象
想象在看图说话中是至关重要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无限的。低年级的说话课大多是看图说一段话,讲一个故事,其中童话故事占有很大比例,如《树和喜鹊》、《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画面虽然具有儿童情趣,但如果组织不好,学生说起话来平铺直叙,就会感到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说话情趣,可以按故事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他们都能进入角色,表演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还能修改语言,动作,而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演一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无形中,他们语言中表达的创造性也就上了一个新层次。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只要学生想象得有新意,与众不同,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逐步养成。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种情景,在看图的“图”方面下点工夫,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图”往往是多幅图,就像连环画一样,情节连贯,如果我們有意识地掩藏中间的一幅图画,那么就给学生留了个悬念,在其头脑中打了个问号:事情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这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此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就会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形成自己丰富的个性化的表达。如教学《猴子捞皮球》这幅图,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一群猴子在踢球,不小心皮球踢到了河里。最后皮球又在猴子们脚下滚动……皮球是怎样捞出来的?第三幅画是一片空白,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皮球是怎样捞上来的。可以有哪些合理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们特感兴趣,纷纷动起了脑筋,有的学生说用长长的树枝把球拨过来的;还有的说小猴游泳捞起来的;有人想象大象伯伯来帮忙……学生的奇思妙想令我大开眼界,心悦诚服。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看图说话能力,也为今后学生多角度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个性化的作文思路。低年级课本中的看图说话的内容,大都纯真,富有童趣,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有的还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在指导看图说话时,我没有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看图,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教室里大扫除的情景,把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思说给大家听。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很浓,说得真切。接着我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幅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图说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丰富词汇
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对于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阅读量少,脑中自然空空如也。因而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从课本到课外读物,词语句子的模仿运用,是培养说话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在学习《泉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当泉水流到山下时,你说它还会看到谁?又会说什么?请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泉水流向哪里?又做了哪些好事?请用:泉水流到……,它又看到了……,泉水说:“…….”的格式来完成。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热闹的小村庄,小朋友正在快活地玩耍。泉水说:“玩吧,玩吧!我的水很多很多,一定让你玩个痛快。”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清清的小溪边,小姑娘正在洗脚。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干净很干净,洗了以后,你的脚会很香很香。”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向长长的小河里,老爷爷正在洗澡。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暖和很暖和,洗了能治百病。”……这就要求学生读有所得,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一些美文,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背。在无形中变为学生的积淀,在实际运用中脱口而出。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具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能力,收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效果。另外,每天让学生积累几个好词和好句,如:找出描写各个季节花草树木的好词,描写不同年龄的人的好词好句……并专门准备一个本子记录下来。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记录的词和句,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运用好词好句进行说话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逐步提高。这样分类积累词语,便于查找,便于记忆。就为出口成章打下了基础。
四、练习句式
学生对单幅图的某一情节,或所做的某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表达。要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上的细微处,抓住细节,扩展基本句,要求讲得具体,生动。如《吹泡泡》中,一个学生说:“小红轻轻地一吹,大大小小的泡泡出来了。我一边肯定“大大小小”这个词用得好,句子也说得通顺,一边启发:这些泡泡形状像什么?颜色又怎么样?想一想怎样说更加好。小朋友们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有的像透明的玻璃球,有的像五颜六色的小圆点,有的像一串串紫葡萄,还有的像花花绿绿的小气球。”这样把基本句一扩展,图意说得更清楚了,句子具体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也发展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学习语言是听觉器官和其他器官一致活动的结果,听读是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因此,训练学生说一段话,要从听读开始。如:学习了《从现在开始》这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之后,我让孩子们试着复述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万兽之王时的情景。除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复述外,还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讲些童话片段,寓言故事或看图编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后复述,并要求语句完整、通顺,口齿清楚,态度自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第一学段《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