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坪花脸社火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桃林坪,
  当地民风彪悍,崇武尚勇,数百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叫花脸社火的民俗。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每当战鼓响起的时候,都会放下碗筷,脸上画上神秘的脸谱,拿起刀枪棍棒,走上街头舞玩起来,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
  战鼓搐动山村正月乐翻大。
  咚!咚!咚咚咚,咚咚隆咚咚咚咚!
  每逢有重大喜庆活动之时,在桃林坪,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就敲碎了宁静的大山。进入桃林坪村时,街上已是人影晃动,三三两两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朝着战鼓响起的地方奔去。
  村委大院里,几个老人把一面直径约五尺的牛皮大鼓抬到院里,四个老人有节奏地挥舞鼓棒,将战鼓擂得震天响,擂起鼓来就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样。他们配合密切,八手联奏,时而相视传神,时而自顾自地忘情展现雄姿。听到这隆隆的战鼓,村里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径直奔向这里。院里的人越聚越多,几个村民从陈列室里拿出刀枪棍棒一边进行对打练习,一边进行热身训练,旁边有一位身材短小,精神矍铄的老人不时地指点这些年轻人,老人虽然年已八旬,但是操练起来依然动作舒展利索,步步生根,一看就是功底深厚、身怀绝技的大师,这位就是花脸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喜文。
  桃林坪所在的井陉县各村都有社火,但最特别的是桃林坪的社火每个人脸上都画特定的脸谱,代表着特定的角色。表演中不用介绍,村民只需通过演员的脸谱、衣着装饰、对打表演就知道演的是哪一回,所以桃林坪的社火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传说八百多年前,在桃林坪的楸树梁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斗,将士们浴血奋战,击败了敌寇。为了重现当时战斗场面,按照传说,当地百姓组建了花脸社火队,通过精心组织,刻苦排练,使这场激烈的战斗得以艺术地呈现。后来又不断发展,增加了梁山、三国等著名战斗场面,逐渐形成了由十六回故事组成的桃林坪花脸社火。
  桃林坪社火表演中每个人都身穿戏装,使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再现古代人物战斗的场面。因为脸谱造型奇特,武打动作舒展优美,对打套路完美流畅,武艺超群,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2008年6月,桃林坪花脸社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委办公室的二楼布置成了花脸社火的展览室,四壁墙上挂满了介绍花脸社火的资料及荣获的锦旗奖状,墙角的兵器架上插满了刀枪棍棒等十八般兵器,由于经年累月的操练握持,这些兵器道具的手柄都被磨得油光发亮,传递着历史的风雨沧桑,诉说着古村民风彪悍的尚武雄风。中间几张长条桌拼成了化妆台,桌子摆了许多盛满颜料的盘子,红黑白三色一组摆了若干组,村民们正围坐在桌子四周,精心绘制各种脸谱。有的是两人一组相互对画,有的是手拿镜子自画脸谱,其中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手持画笔认真地为一个小武士勾勒脸谱,虽然年纪不大,但是那动作之老练,态度之沉稳,足见他成竹在胸,仿佛是一个入道颇深的大画家,令人惊叹不已!一个刚刚画好脸谱的小英雄不知从哪里捡到一小块碎镜片,虎目圆睁,仔细端详着自己的脸谱,仿佛担心脸谱画得不佳影响了自己的英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桃林坪男的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会走的小孩,没有人不会耍社火。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只要一见耍社火吃饭都叫不回去。老师傅们也乐于教这些好苗子。现在有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不仅武术套路学得好,而且画脸谱也学得快,已经掌握了一些脸谱的画法,将来就是花脸社火的传承人了。
  花脸社火 精彩奇技耀太行
  刚才擂起的战鼓转移到旁边的戏台前广场,参加社火表演的演员化妆、打扮停当,各自提着自己的兵器,三五成群,随着观众一起来到戏台广场。广场旁边挂着两幅醒目的标语,“观国家非遗花脸社火,游传统村落民俗风光”、“相约魅力桃林坪,共赏精彩艺术节”,戏台前一幅巨大的锦旗高高挂起,上书: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桃林坪花脸社火。几位擂鼓的老人,精神仍然不减当年,精神抖擞,把鼓槌抡的翻飞,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场外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本村的村民和外村来参观的观众,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都急切地等待花脸社火的开演。
  这时场外人潮欢腾,金鼓齐鸣,如雷震天,社火队员手执各式兵器在两位手擎令旗的武师带领下列队入场,开始了花脸社火的“热身”节目:跑阵。队员在引阵员的带领下伴着场外激越的战鼓在场中展演了各式古老的阵法,先是一字长蛇阵入场,入场后队伍辗转穿行,时而如长蛇盘旋蠕动,时而如蜗牛盘旋,如风似雨,行云流水。入场完毕,转眼兵分两路,变化为二龙出水阵,仿佛百合盛开,又如白浪吐艳,浩浩荡荡,势不可档。紧接着太极八卦阵、北斗七星阵,九字连环阵……阵阵相扣,变幻无常,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场外观众的呐喊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密集的战鼓声响彻云天,所有参加跑阵的演员,在引阵员的带领下左冲右突、辗转腾挪,不断变换位置和队形,广场上变成一个沸腾的海洋。
  跑阵结束后,社火队员与参加其他节目表演的队伍在广场南侧的古庙前列队集合,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望风调雨顺,五谷豐登,国泰民安。花脸社火队员手持刀枪剑戟,分成几队,依次入场,进行简单的口口拜后,呼啸离场,分立两厢,众目期盼中的花脸社火开始闪亮登场。
  伴着铿锵有力的鼓声,首先出场的是花脸社火中最精彩的一出戏“三英战吕布”。“吕布”头戴双翎银盔、身着银甲素装、手执方天画戟飞身入场,“吕布”的脸谱只用白线勾勒图纹,一支方天画戟状的图案点缀在鼻梁正中,额头、两腮分饰三朵白色莲花,红彩点蕊,英俊潇洒。紧接着猛张飞双手挺一支丈八蛇矛、身披黑盔黑甲的跃身上场。只见他满面漆黑,五官正中绘一朵白色圆环,两眼窝分饰两个鸟首形的黑色图案,圆睁环眼,杀气腾腾。两人飞马盘旋,你来我往,大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惹恼了旁边的关羽,关羽赤面黑须,凤眼圆睁,额头倒竖三把长刀,身着鹦鹉战袍,手擎青龙偃月刀飞马上场替下张飞,杀气逗人,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场外鼓点愈来愈密,二人刀来戟往,闪转腾挪,越战越勇,难分胜负,直引得围观的大人小孩一直拍手叫好。随后张飞、刘备一起上场,三兄弟协手勇斗吕布,最后吕布落荒而逃。
  三英战吕布结束,紧接着就是三打韩通、金龙珠、卢俊义上梁山、徐宁上梁山、蜈蚣岭等节目依次上场,一张张生动鲜活的面孔一一出现在你的面前,立刻把你带着穿越时空,进入那战火纷飞的远古年代……
  生生不息 千古勉技渚新篇
  社火队员表演后很多都是大汗淋漓,可是演员脸谱上的油彩却依然光彩鲜艳,最后还是赵喜文解开了这个谜团:“这是我经过多年研究发明的特殊秘方,不管社火队员流多少汗水,脸谱的色彩始终会保持鲜艳的色彩,永不掉色,每种色彩之间也不会相互混淆染色。”赵大爷自豪地说,“以前画在脸上的油彩不行,演员表演时汗水就会把油彩冲得变形,有时流到衣服上。我就想能不能把这油彩改一改?经过多次实验,最终实验成功,演员们再不用为脸谱变形而发愁了。”画以前这些脸谱是依据传统戏剧的样式,只采用红、白、黑三种颜色绘制而成,是花脸社火最特别的地方。脸谱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谱式、图案和颜色琳琅满目,被称为画在脸上的艺术。
  桃林坪村花脸社火共有十六个回子,也就是十六出戏,每一出戏的人物的脸上都描绘固定的脸谱。前十五回是根据三国、梁山等历史故事改编成的,第十六回《五虎庄》是由他的祖上赵维海老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其中《三英战吕布》是桃林坪社火中最经典的剧目,每次社火表演都是作为第一个节目出场,也是观众最喜欢的节目。
  赵喜文师傅的曾祖父、祖父、二爷、大叔、父亲曾经都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武林高手,他们很多人都曾当过武术教头,外出教过社火。血脉传承,家风熏陶,赵喜文自幼喜欢武术社火,由于聪明好学,再加上平日里勤学苦练,很快便掌握了脸谱绘制技术、跑阵阵法绝技,年轻时村里的武术师傅就让他出演“三英战吕布”中的刘备,成为花脸社火必不可少的会头。
  桃林坪花脸社火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原因就是村中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花脸社火因此也成为凝聚全村人们团结一心的最重要的活动。现在虽然赵喜文大爷已年过八旬,但是每当战鼓声响起的时候,他总要亲临现场,亲自下场指点年轻娃娃们的武术动作。他教过的社火队员现在都逐渐担当起花脸社火的传播重任,不断有孩子加入到社火队的表演队伍当中,老人倍感欣慰。花脸社火的脸谱绘制技艺、武术套路必须继续传承下去,让这门奇特的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10月5日早上 “第五届岭南祠堂文化节”在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古村正式开幕,本届岭南祠堂文化节将继续深挖黄埔古村“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以“一带一路”海丝文化等为重要内容,通过展览、巡游、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带领游客重走当年繁华之路,领略传统岭南祠堂文化,凸显海珠区在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以及中外通商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节的开幕式上,由海珠区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黄埔小学小龙队表演的《小龙精彩贺
期刊
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的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
期刊
西江,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自广西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流经封开县、郁南县,进入了德庆县境内。在此顺流东下,经广州、江门、直达香港、澳门。要溯江而上,也可抵桂、滇、黔。水量丰足的西江,为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河运、发电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湍急的水流也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古代的西江流域水患极为频繁,历史有记载,自宋太宗至道二年(997)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895年间,德庆地区就发生过73次大水
期刊
神州茶饮博大精深,茶叶被西人誉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在安徽,国人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名茶耳熟能详,可在涇县,还有种神秘的“琴鱼茶”,自古贵为皇家贡品却鲜为人知。  小河鱼竟然能当茶叶泡着喝?岂不匪夷所思满嘴鱼腥?  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今的泾县“琴鱼茶”珍稀到论两卖,  你说稀罕不稀罕?天地灵气孕琴鱼  在闻名遐迩的宣纸之乡泾县城外8公里处的开阔山谷间,有一泓山溪冲击而成的清澈深涧,
期刊
身体足有丈二高,瘦长身节不长毛,  下身穿条绿绸裤,头戴珍珠红绒帽。  ——谜底 :高粱  一束高粱秆能干什么?  在中国北方农村,高粱秸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村民们不是把秸稈当作牲畜饲料就是当作为柴火肥料,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儿”,在河北手工艺人赵润生的手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经过他匠心独运的巧妙制作,竟然变身成为一座座精美的微缩楼阁,一个个可爱的动物造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
期刊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而在深圳的客家人称作“八月半”。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钞》序“粤中好事
期刊
中国的酿酒业历史悠久,传说中夏朝的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中国酒里面,谷物酒占了大多数,但在西方,却以葡萄酒最为古老和普遍。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酒神狄俄尼索斯教會人们种葡萄、酿造葡萄酒,为了表示感谢,希腊人每年都要祭祀酒神——他们踩压葡萄,将其汁液发酵酿制葡萄酒,以祭祀酒神。这可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葡萄酒方法。  在千里之外,中国的新疆与欧洲一样,也是盛产葡萄的地方。这里的穆沙菜斯土制葡萄酒,酿制方法
期刊
采食山野果  在东北林区,人们还有采食山野果的习俗。森林中的山野果主要有山葡萄、山核桃、山丁子、山樱桃、山梨、山杏、稠李子、羊奶子、毛榛子、山茄子、面果、高粱果、托盘儿、蓝莓、雅格达(北国红豆)、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野玫瑰等。每年的八九月份,山葡萄成熟了。采山人摘一个放进嘴里,品尝那无与媲美的甘甜和芳香。因为山葡萄长在山林中,长在大自然中,它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所以,比家植葡萄还好吃。
期刊
城隍,传说中的地方保护神,等级与管治范围都比起一般的乡村土地神大得多,所以古代一般县级以上城市才有城隍庙,但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仕版村的城隍庙却位于仕版村内,实属少见。  仕版城隍庙是顺德著名神庙之一,与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并称“广东三大庙”。此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说始建于宋代),历经清顺治、嘉庆、道光、光绪,以及1984、1995多次重修、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仕版城隍庙是198
期刊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清袁景澜《咏月饼》  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餐桌上放上各种月饼。现在的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包装复杂高档,价钱也贵得离谱。  原本亲情团圆的月饼,渐渐品尝不到淳朴的幸福味道。  可你还记得儿时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上浮朴拙的图样,吃起来却是入口香甜,层层酥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