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一万重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文字中,不厌其烦、一提再提居住过的院落,仅仅是因为经常思念它们。这思念和春天里其他许许多多无处安置的思念一样,被托付给了同样无处安置的文字。
  1999年深冬,我来到人间,住进一座带有浓浓上世纪八十年代气息的党校宿舍楼。除一整面年年夏日欣欣向荣的爬山虎墙外,万物都以缓慢而必然的趋势,走向衰败——坑坑洼洼的水泥楼梯,花开愈疏的老梅枝,斑驳的刷有鲜红标语的围墙,院门口晒太阳的脱毛老狗……我怀疑大好阳光之下,那种从衰败中升腾至每个角落的,虚幻、忧郁、坦诚老去、从容赴死的气息,一直占据我隐秘的心灵一隅,从来无法触及,却长久且无声地散出对于怀旧的执念与擅长,成为我耽于幽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隔壁楼则是老图书馆,走到一条长满法国梧桐的街道尽头,穿过一潭死寂的池子,沿一段弯曲弧度诡异的石梯往上,可以窥见一屋丰富杂乱的书本,天花板极低,窗子开得极大,日光便毫不留情地登堂入室,照亮那些旧书上的霉斑。一个老头守在那儿,与街道池子石梯旧书霉斑一起流淌出潮湿陈旧,却叫人心安的气场——他们彼此相识,熟悉得不再需要表面功夫。老头严肃中带点可爱,偶尔早退,正对门口的一桩大钟早已叛变,存在的意义不再是报时,而是以美妙的“嘀嗒”声,点缀旧光阴。
  那时候幼儿园还仅仅作为父母托管孩子的场所——除了“老师好,老师再见,吃饭前洗手,午睡不尿床,排排坐,吃果果”等好习惯以外一概不认真教——于是在我那曾做过幼师的母亲和宠爱有加的外婆的联合赦免下,我三天两头请假,成为党校第一大闲人和图书馆第一无知总角小儿,专门挑图片好看的图书乱翻,惹得看守老头一边呡绿茶,一边修补破烂书封,一边还得空出半分心思,斜睨着眼睛瞧我。
  童年时外婆家的院落则烟火气十足,左邻右舍大到娶媳妇抱孙子庆生辰过节日,小到包饺子捏青团摇桂花摘薄荷,甚至给猫猫狗狗剃毛洗澡,都必须在公共院子中聚会一场,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散,充满玄妙的仪式感。
  院落正中央有一块青瓦围成的黄土地,一棵香樟与三两桂花树下,大丛海棠花疏疏朗朗,四周空闲则被居民分成好几份,变为私有菜地。那些退休老农民见缝插针、合理分配种菜的技术,使我怀疑他们在石头地上也能累累硕果。
  但海棠花占去的大块沃土却无人垂涎,任由它们闲闲地开,闲闲地落,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地贡献闲闲的花香。我曾问大人,怎么不把花拔了,好让菜地直接大出一倍。他们理都不理我,继续埋头在细窄的土缝间,播撒青菜种子。
  院子里惹人怜爱的除了海棠花姑娘,还有林家姑娘。我对她的印象停留在纤细的美丽寡妇——她的爱情病死了,随后再嫁往北方,不复相见。夏天她常端一碗自家做的凉粉冻给我,里头加了双倍芝麻和冰糖。她瓷白的小脸上有一层金色细汗,隐现出润泽的微光。
  她第二次出嫁穿大红锦绣镶金边百褶裙,炮竹霹雳,烟火壮丽,排场大得叫一院子人津津乐道十余载。
  人去人来,海棠花依旧。外婆后来也搬走了,几年后那儿成为办公用地。有一回春节路过,好奇地探头探脑,门卫大叔得知我也曾在老院子中度过童年,热情万分,摆出瓜子和小板凳叫我吃叫我坐,意欲大谈此地的前世今生,我赶紧找借口溜走。
  属于我的最后一个院落依偎在青山脚下,春日浸润在浩浩荡荡的茶香里。古老的树木结出板栗,石榴与杨梅,绕院墙疯长的野蔷薇于某一场雨季腐烂,还有初中毕业后种下的满院子向日葵,仅仅辉煌了一个夏天,便在九月的凉风里飞快地枯瘦下去。
  那个夏天外婆还带回来一窝鹌鹑,十来只褐色或深灰色的小小生物,从院子这头呼啦啦拥到那头。它们每日诞下精巧的蛋,带着许多好看的斑点。傍晚以捡蛋为借口混迹鹌鹑群,手心毛茸茸的温暖触感,到如今也没有忘记。
  院落外头总是有卖小吃、猪肉、西瓜等各种玩意的小车子经过,各自有各自独特的吆喝。山灣人家远远大喊一声,回音荡漾,那些小贩就停下,倚在车把手旁等待。我喜欢卖麻糍的小车,那个如同麻糍般温暖厚实的女人,日复一日给我买的那份中加很多很多的冰糖黄豆粉。
  最后的院落不敢多想,因为它仍然真实存在着,在这春夜深处一想,又要动几分归去的心思。然而渴望的不过是无意中被记忆和想象美化过的,无声无息、亦真亦假的旧时光。最终我又能归往何处?且不去想,就在此打住。
其他文献
1.四月  七月的一天,张潮从同学那儿听说陈晓尘回了丹城,说是到学校办点事。六月开始,她就一直屏蔽他的电话,短信也不回。他着了魔一样每天拨打她的电话,听到语音提示说对方已停机,他还给她充了话费,照样没有回应。他意识到她已经彻底离开自己了,失落在深深的受挫感中,同时抱着一丝残存的希望。他在一家商店的玻璃橱窗前整理了一下头发和着装,兴致勃勃地奔向学校,期待在一起流连过的地方找到她。  丹城的七月炎热而
期刊
专家点评  《晚霞漂流》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成功的,因为作者为之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那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家庭状况既是必须交待的谜底,又是一个必要的前文本,但小说无意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纠缠,反而于一个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去琢磨人物的处境、心态及其微妙变化。无论是周琦、陈鑫还是相对次要的曹曼、刘扬、张峥,人物外在的行动、语言乃至某个细微的表情与人物内在的情感与心事所展开的角力都值得细细品读。因此,在社
期刊
苦头山深处有一棵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的古树,高耸入云,枝叶蓊郁,几百年来一直吸收天地之灵气。  山下有一个小镇,苦头镇。镇上一百多户人家,世代以制棺为生。镇东北的老李头不制棺,却习得一手雕石刻木的技艺,大半辈子专以做骨灰盒为生。论营生之道,老李头的上好手艺并未能实质性地改善他窘迫的生活状况。然而老李头孑然一身,打了大半辈子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倒也没什么生存压力之说。  曾有买家问询过老李头,苦
期刊
驢的正事  有时候真想和一头驴坐下来好好谈谈。  这个念头由来已久,一夜之间,我对吴村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兴趣。清晨,我爹一边交给我铁锨,一边在我耳边嘟囔:“驴蛋!下地锄草去!”“驴蛋,干点正事!”“驴蛋,活该没女人跟你!”我咂摸着爹的话,很在理。每日,我扛起铁锨,像正常人一样,操着正常人的心,干着正常人的事。  一路上有很多人都向村子以外走去,可以说,已经不想再搭理任何人。二狗的地跟我搭界,半年前,
期刊
到达阿尔山金角沟,天已经黑了。没有灯,接我的人把我安顿好,就反手拉上门走了出去。窗外,只有很黑很黑的天空。  清晨,鸟叫声从屋顶上掉了下来,落在被子上,叽呦叽呦地响。捕鱼王姓王,是我的房东,村里人都吃他捕的鱼。此刻,他穿了一件黑色的胶皮衣服站在门前的河里,安静得像一棵枯死的树。哈拉哈河的水特别清,黑暗亮滑的水,有一种下坠的重量感。河岸边长满了不知名的杂草,颜色无法描述,反正有点神秘,迷一样的绿。河
期刊
A  夜,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黑了下来,没给丁小兵任何喘息的时间。  寒风裹挟着夜幕走街串巷,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正在缓缓落下。丁小兵拧开水龙头浇灭烟头,然后决定再次出门。  这是一个临时决定。丁小兵恍若听到李楠在微信里的那条语音消息,让他如果能赶上末班车的话就过来。他看看时间,离开往江心洲的末班车还有一小时。如果没有意外,他完全有充足时间可以赶上这趟班车。  但意外却一个接一个排着队来了。  先是住宅
期刊
映 像  当我思考着的时候  烟霞已经逐渐漫过了她的额发  和神的对话戛然而止于一声推门  她又要徒劳地奔跑。并跌倒  在神殿连绵的门槛前  落日留下,烫金的指纹  云端里发出恼人的梦呓  夕阳正舔食着群山,正如我吞吃着颜料  偌大宇宙荒漠中,灯市  琉璃烽火依次亮起  又熄灭  狼烟。却悄然劫走了一分明月  当她无处安身时  我手心多了一缕陌生的光  一根千年前,柔若无骨。风筝线  连着何处呢?
期刊
题记:我到山野乡村,去看那一双双手,然后看到了心,看到了物,看到了美。  摩茶  手是唯一的工具。  我始终注视着那双手——是从山野岁月的泥土里刨出来的老树根。它很有生命力,活动着——摘,摊,揉,捻,抖,这几个汉字的笔画复杂,而手的表达简单至纯,一曲一张,揉就变成捻。  看这双手,你才会真正感知到,对于自然与人的恩惠,只有手才是与其相配的自然馈赠的最好工具。粗野在这个机械盛行的时代成为对自然亲近的
期刊
2019年6月14日,《青春》杂志社主办的“新小说在2019”论坛在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青春》杂志社执行主编李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作家出版社编辑李宏伟共同发起,学术主持人系“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评论家方岩。参会的还有《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评论家舒晋瑜,《文学报》编辑主任、评论家傅小平,作家曹寇、朱珐、陆源、黎幺、贾勤、陈志炜、姚伟、康赫、霍香结以及第二期“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期刊
王一梅:叶老师,您好!您的短篇小说《舅舅村上的陈世美》发表在《青春》1980年10月号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专页”上。您曾说:“处女作经不起考证,作家本人都说不清楚。”在您自己的“考证”中,这篇小说与同年发表的《无题》写于同一天,您选择了先写的《无题》作为处女作。但是《舅舅村上的陈世美》却是您以真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对作家来说,处女作是珍贵且难忘,能否谈谈您的处女作?  叶兆言:《舅舅村上的陈世美》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