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文字中,不厌其烦、一提再提居住过的院落,仅仅是因为经常思念它们。这思念和春天里其他许许多多无处安置的思念一样,被托付给了同样无处安置的文字。
1999年深冬,我来到人间,住进一座带有浓浓上世纪八十年代气息的党校宿舍楼。除一整面年年夏日欣欣向荣的爬山虎墙外,万物都以缓慢而必然的趋势,走向衰败——坑坑洼洼的水泥楼梯,花开愈疏的老梅枝,斑驳的刷有鲜红标语的围墙,院门口晒太阳的脱毛老狗……我怀疑大好阳光之下,那种从衰败中升腾至每个角落的,虚幻、忧郁、坦诚老去、从容赴死的气息,一直占据我隐秘的心灵一隅,从来无法触及,却长久且无声地散出对于怀旧的执念与擅长,成为我耽于幽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隔壁楼则是老图书馆,走到一条长满法国梧桐的街道尽头,穿过一潭死寂的池子,沿一段弯曲弧度诡异的石梯往上,可以窥见一屋丰富杂乱的书本,天花板极低,窗子开得极大,日光便毫不留情地登堂入室,照亮那些旧书上的霉斑。一个老头守在那儿,与街道池子石梯旧书霉斑一起流淌出潮湿陈旧,却叫人心安的气场——他们彼此相识,熟悉得不再需要表面功夫。老头严肃中带点可爱,偶尔早退,正对门口的一桩大钟早已叛变,存在的意义不再是报时,而是以美妙的“嘀嗒”声,点缀旧光阴。
那时候幼儿园还仅仅作为父母托管孩子的场所——除了“老师好,老师再见,吃饭前洗手,午睡不尿床,排排坐,吃果果”等好习惯以外一概不认真教——于是在我那曾做过幼师的母亲和宠爱有加的外婆的联合赦免下,我三天两头请假,成为党校第一大闲人和图书馆第一无知总角小儿,专门挑图片好看的图书乱翻,惹得看守老头一边呡绿茶,一边修补破烂书封,一边还得空出半分心思,斜睨着眼睛瞧我。
童年时外婆家的院落则烟火气十足,左邻右舍大到娶媳妇抱孙子庆生辰过节日,小到包饺子捏青团摇桂花摘薄荷,甚至给猫猫狗狗剃毛洗澡,都必须在公共院子中聚会一场,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散,充满玄妙的仪式感。
院落正中央有一块青瓦围成的黄土地,一棵香樟与三两桂花树下,大丛海棠花疏疏朗朗,四周空闲则被居民分成好几份,变为私有菜地。那些退休老农民见缝插针、合理分配种菜的技术,使我怀疑他们在石头地上也能累累硕果。
但海棠花占去的大块沃土却无人垂涎,任由它们闲闲地开,闲闲地落,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地贡献闲闲的花香。我曾问大人,怎么不把花拔了,好让菜地直接大出一倍。他们理都不理我,继续埋头在细窄的土缝间,播撒青菜种子。
院子里惹人怜爱的除了海棠花姑娘,还有林家姑娘。我对她的印象停留在纤细的美丽寡妇——她的爱情病死了,随后再嫁往北方,不复相见。夏天她常端一碗自家做的凉粉冻给我,里头加了双倍芝麻和冰糖。她瓷白的小脸上有一层金色细汗,隐现出润泽的微光。
她第二次出嫁穿大红锦绣镶金边百褶裙,炮竹霹雳,烟火壮丽,排场大得叫一院子人津津乐道十余载。
人去人来,海棠花依旧。外婆后来也搬走了,几年后那儿成为办公用地。有一回春节路过,好奇地探头探脑,门卫大叔得知我也曾在老院子中度过童年,热情万分,摆出瓜子和小板凳叫我吃叫我坐,意欲大谈此地的前世今生,我赶紧找借口溜走。
属于我的最后一个院落依偎在青山脚下,春日浸润在浩浩荡荡的茶香里。古老的树木结出板栗,石榴与杨梅,绕院墙疯长的野蔷薇于某一场雨季腐烂,还有初中毕业后种下的满院子向日葵,仅仅辉煌了一个夏天,便在九月的凉风里飞快地枯瘦下去。
那个夏天外婆还带回来一窝鹌鹑,十来只褐色或深灰色的小小生物,从院子这头呼啦啦拥到那头。它们每日诞下精巧的蛋,带着许多好看的斑点。傍晚以捡蛋为借口混迹鹌鹑群,手心毛茸茸的温暖触感,到如今也没有忘记。
院落外头总是有卖小吃、猪肉、西瓜等各种玩意的小车子经过,各自有各自独特的吆喝。山灣人家远远大喊一声,回音荡漾,那些小贩就停下,倚在车把手旁等待。我喜欢卖麻糍的小车,那个如同麻糍般温暖厚实的女人,日复一日给我买的那份中加很多很多的冰糖黄豆粉。
最后的院落不敢多想,因为它仍然真实存在着,在这春夜深处一想,又要动几分归去的心思。然而渴望的不过是无意中被记忆和想象美化过的,无声无息、亦真亦假的旧时光。最终我又能归往何处?且不去想,就在此打住。
1999年深冬,我来到人间,住进一座带有浓浓上世纪八十年代气息的党校宿舍楼。除一整面年年夏日欣欣向荣的爬山虎墙外,万物都以缓慢而必然的趋势,走向衰败——坑坑洼洼的水泥楼梯,花开愈疏的老梅枝,斑驳的刷有鲜红标语的围墙,院门口晒太阳的脱毛老狗……我怀疑大好阳光之下,那种从衰败中升腾至每个角落的,虚幻、忧郁、坦诚老去、从容赴死的气息,一直占据我隐秘的心灵一隅,从来无法触及,却长久且无声地散出对于怀旧的执念与擅长,成为我耽于幽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隔壁楼则是老图书馆,走到一条长满法国梧桐的街道尽头,穿过一潭死寂的池子,沿一段弯曲弧度诡异的石梯往上,可以窥见一屋丰富杂乱的书本,天花板极低,窗子开得极大,日光便毫不留情地登堂入室,照亮那些旧书上的霉斑。一个老头守在那儿,与街道池子石梯旧书霉斑一起流淌出潮湿陈旧,却叫人心安的气场——他们彼此相识,熟悉得不再需要表面功夫。老头严肃中带点可爱,偶尔早退,正对门口的一桩大钟早已叛变,存在的意义不再是报时,而是以美妙的“嘀嗒”声,点缀旧光阴。
那时候幼儿园还仅仅作为父母托管孩子的场所——除了“老师好,老师再见,吃饭前洗手,午睡不尿床,排排坐,吃果果”等好习惯以外一概不认真教——于是在我那曾做过幼师的母亲和宠爱有加的外婆的联合赦免下,我三天两头请假,成为党校第一大闲人和图书馆第一无知总角小儿,专门挑图片好看的图书乱翻,惹得看守老头一边呡绿茶,一边修补破烂书封,一边还得空出半分心思,斜睨着眼睛瞧我。
童年时外婆家的院落则烟火气十足,左邻右舍大到娶媳妇抱孙子庆生辰过节日,小到包饺子捏青团摇桂花摘薄荷,甚至给猫猫狗狗剃毛洗澡,都必须在公共院子中聚会一场,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散,充满玄妙的仪式感。
院落正中央有一块青瓦围成的黄土地,一棵香樟与三两桂花树下,大丛海棠花疏疏朗朗,四周空闲则被居民分成好几份,变为私有菜地。那些退休老农民见缝插针、合理分配种菜的技术,使我怀疑他们在石头地上也能累累硕果。
但海棠花占去的大块沃土却无人垂涎,任由它们闲闲地开,闲闲地落,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地贡献闲闲的花香。我曾问大人,怎么不把花拔了,好让菜地直接大出一倍。他们理都不理我,继续埋头在细窄的土缝间,播撒青菜种子。
院子里惹人怜爱的除了海棠花姑娘,还有林家姑娘。我对她的印象停留在纤细的美丽寡妇——她的爱情病死了,随后再嫁往北方,不复相见。夏天她常端一碗自家做的凉粉冻给我,里头加了双倍芝麻和冰糖。她瓷白的小脸上有一层金色细汗,隐现出润泽的微光。
她第二次出嫁穿大红锦绣镶金边百褶裙,炮竹霹雳,烟火壮丽,排场大得叫一院子人津津乐道十余载。
人去人来,海棠花依旧。外婆后来也搬走了,几年后那儿成为办公用地。有一回春节路过,好奇地探头探脑,门卫大叔得知我也曾在老院子中度过童年,热情万分,摆出瓜子和小板凳叫我吃叫我坐,意欲大谈此地的前世今生,我赶紧找借口溜走。
属于我的最后一个院落依偎在青山脚下,春日浸润在浩浩荡荡的茶香里。古老的树木结出板栗,石榴与杨梅,绕院墙疯长的野蔷薇于某一场雨季腐烂,还有初中毕业后种下的满院子向日葵,仅仅辉煌了一个夏天,便在九月的凉风里飞快地枯瘦下去。
那个夏天外婆还带回来一窝鹌鹑,十来只褐色或深灰色的小小生物,从院子这头呼啦啦拥到那头。它们每日诞下精巧的蛋,带着许多好看的斑点。傍晚以捡蛋为借口混迹鹌鹑群,手心毛茸茸的温暖触感,到如今也没有忘记。
院落外头总是有卖小吃、猪肉、西瓜等各种玩意的小车子经过,各自有各自独特的吆喝。山灣人家远远大喊一声,回音荡漾,那些小贩就停下,倚在车把手旁等待。我喜欢卖麻糍的小车,那个如同麻糍般温暖厚实的女人,日复一日给我买的那份中加很多很多的冰糖黄豆粉。
最后的院落不敢多想,因为它仍然真实存在着,在这春夜深处一想,又要动几分归去的心思。然而渴望的不过是无意中被记忆和想象美化过的,无声无息、亦真亦假的旧时光。最终我又能归往何处?且不去想,就在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