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日,在一档综艺中,杨烁带着七岁儿子杨雨辰上节目,因为种种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而登上热搜,被称为“令人窒息型”老爸。有网友表示,看了节目,感觉杨烁有点凶,简直就是个“刀子嘴”。但是“刀子嘴”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有时候感觉真的没必要,对孩子严格的同时还要表达爱,尽量多给孩子一份“豆腐心”,这样,才会培养出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感情。 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说他自己状态不好,最近工作压力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一档综艺中,杨烁带着七岁儿子杨雨辰上节目,因为种种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而登上热搜,被称为“令人窒息型”老爸。有网友表示,看了节目,感觉杨烁有点凶,简直就是个“刀子嘴”。但是“刀子嘴”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有时候感觉真的没必要,对孩子严格的同时还要表达爱,尽量多给孩子一份“豆腐心”,这样,才会培养出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感情。
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说他自己状态不好,最近工作压力大,孩子又总是黏着他,导致他在不耐烦的情况下狠狠打骂了孩子一顿,然后又担心留下什么阴影,很是后悔。是啊,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父母的困扰,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但又难以避免无心的伤害。而大量的书籍都在阐明一个概念: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健康发展。但是,我们毕竟是普通人。每当孩子某个行为掀开了我们情绪的盖子,原始状态就替代了那些道理和知识,我们又变回了会发怒或者动粗的父母。
而在孩子不听话时,因一时动怒对孩子一顿暴风骤雨过后,我们又会进入第二个步骤,在自责中不住地埋怨自己:“不是说要做温和理性的父母吗?今天这是怎么了!”相信我,只要你能够这样指责你自己,就代表你十分排斥自己的愤怒。可是,你越是排斥自己的“刀子嘴”,有时候愤怒就会越频繁地发生,你因此而陷入到恶性的循环之中:愤怒—后悔—担忧。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好的父母,等于零脾气的父母。但当真是这样吗?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家庭教育专家:那些好的父母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脾气的,在孩子不听话时是如何做到完全不发脾气的?专家说: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父母,那是你们虚构的。所谓从不发脾气的父母,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真实的,关键是在孩子不听话时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的“刀子嘴”变成“豆腐心”。我豁然开朗,就如同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一样,这个世界本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就看你如何富有教育孩子的智慧。
实际上,家长与孩子所有的冲突,都是在自己不夠冷静的情况下爆发的。比如去年春天有一次我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低着头,抱着手机在玩,我大脑里立即有个评判:她可能在玩游戏,沉迷游戏不学习岂能行?于是我冲过去二话不说就把孩子的手机夺了过来,同时大声指责道:玩手机都能玩得疯掉,怎么不把这个精力花在学习上面呢?孩子鼻子里立即发出“哼”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加剧了我的愤怒,于是吼她:你再敢对我这样,我就把你手机丢掉。孩子把门反锁后,我听到了她的哭声。正当我还想上前去训斥她的时候,我突然觉察到一定是哪里不对劲。于是我看了一下她的手机,发现里面打开的全是如何做手抄报。我知道是误解孩子了,于是我在门外对孩子说,是爸爸错了,误解了你,不该责怪你。孩子听见我认错,不一会儿就好了,吃饭时,她主动地给我盛饭夹菜。
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而言,虽然我们从小就学习要勇于承认错误,但是很多父母却不愿意对孩子说“对不起”,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害怕自己失去威严。这是一个误解,所谓的威严不是建立在父母永远正确之上,而是父母言行一致,有责任和担当上面。例如,身为三个孩子母亲的小S就说过,作为父母勇于道歉,反而是家长拉近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式,而且也是让孩子更愿意亲近父母的特殊方式。因为父母不可能凡事都对,所以父母在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作出不恰当的行为时,立即给孩子道歉,是让孩子学习到诚意做人的最佳途径。
据心理学家统计,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发生在没有看清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因此,当我们被孩子某个看似不当的行为激怒以后,最好是给自己时间冷静地反思,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有心理学家这样说过:每个父母都是带着创伤在养育孩子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正好触碰到他的创伤,爆发就无可避免。而要论及父母之间的区别,就看他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这也就揭露了,为什么我们仅凭头脑层面去约束自己、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却总是做不到的原因。因为有些家长多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所以如果家长存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自己,就很难教育出身心健康各方面优秀的孩子。
其他文献
小明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要参加高考,但由于新冠肺炎的原因,学校停课很久了,小明无法到学校上课,眼看距离高考只剩几十天了,但小明却迟迟进入不了复习的状态。一边担心新冠肺炎的发展趋势,一边担心自己的学习进度落后于同学们,小明每天都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看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茶饭不思,睡眠不好,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多月,却也不见缓解。小明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
亮亮自幼活泼好动,外向开朗,勇于表达自己,幼儿园期间,在其他小朋友坐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候他四处走动,协调能力差,跳绳与拍球都不如同班小朋友。亮亮妈妈觉得可能是孩子到了淘气的年龄,并未重视。今年亮亮升入小学了,上课的时候下座位,四处走动,即使坐在座位上也是小动作不断,注意力不能集中,桌上的文具、同桌的书包、自己的衣服等等都能“成功地”吸引亮亮的注意力,做作业拖沓,20分钟的作业往往耗费1-2小时才能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情侣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与浪漫关系相关的文字和照片,也就是在线上“秀恩爱”。线上“秀恩爱”可以提高伴侣之间的关系满意度,在社交网站展示浪漫关系能增加伴侣双方的归属感和连接的需求。然而,对于旁观者来说,被动接受“秀恩爱”信息真的好吗?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会认为他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从而引发个体的嫉妒情绪,进而导致主观幸
昨天周末,M独自外出逛街,在一个十字路口,随着“呯”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辆摩托车与一辆大客车猛烈相撞,摩托车手被撞飞好远,重重地摔在地上再也没有动弹。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尝试了解她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感受。M回答说,自己当时在现场看到这起事故,虽然很突然,情况也非常严重,但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她当时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讲述了这件事。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然而当天傍晚,回到学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来实现这种效果呢?在这里给咨询师们介绍三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奇迹问句 → “假设有一天晚上,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你当下的问题解决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里有个水晶球,里面能够看到问题已经解决的你,你猜你能看到什么?” →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能够看到你的问题解决之后的样子,他会说些什么?你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很显然,奇迹问句可以给人带来充满希望的感觉
老张服用奥沙西泮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一次复诊时,医生告知他,奥沙西泮断货了,并为他处方了其他的药物来替代。老张有些担心。今天,就请药师为跟老张有一样担心的朋友们,聊聊关于奥沙西泮的那些事情。可替代奥沙西泮的药物有哪些? 奥沙西泮是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焦虑和失眠的辅助治疗。焦虑患者每天服用2-4次,每次0.5-1片,最多不超过2片,且睡前服用的剂量应是一天中最高的一次。所以如果要替换奥沙
◢ 哪些精神症状或事件容易出现暴力危险行为? 精神障礙患者的行为和思维会被各种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所控制,可能呈现暴力倾向,如口头威胁、喊叫、打砸行为、伤人、纵火等。同时暴力行为、冲动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具有突然发生、后果严重的特性。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肖存利团队自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开展了为期4年的关于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风险测评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研究。为了获取精准有效的数据,2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导致其对自身的愤怒情绪、冲动意识、冲动行为的管理控制能力削弱,在情绪爆发或失控的状态下,因琐事甚至毫无客观诱因地出现严重攻击伤害行为,从而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患者普遍存在自知力缺乏,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对自身存在的心理异常无辨别和批判能力,尽管精神症状与现实不符合,明显不合逻辑,矛盾重重,但患者仍信以为真。因此,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
2019年11月,湖南长沙某小区一名9岁男童遭一陌生男子殴打后身亡。后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目前,犯罪嫌疑人冯某华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据冯某华父母反映,冯某华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医院治疗。这一案例的发生又在社会上引起纷纷议论,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恐惧感加深,不明事理的一些人认为精神病人非常可怕,总会做出一些冲动伤人的事情。 事实上,在所有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精神病人肇事肇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疫情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群体而言,都是一個重大的应激事件,会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有些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得到了缓解,比如暴发期的恐慌、隔离中的烦躁,可也有一些依然需要持续的关注,比如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当我们都各自宅在家里的时候,它的影响或许还不明显,可当大家戴上口罩恢复接触,偏见与歧视就有了更多激发问题的空间。 其实,早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