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本文从初中历史有效性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努力在教学中紧跟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创设生动情景,活跃教学氛围;巧妙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心智;组织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认识。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234-01
有效教学是教学论所提出的一种概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率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其心智与能力。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是决定教学有效性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有效教学做好铺垫。笔者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结合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几点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更好的践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习动力
历史不仅仅是初中的一门课程,也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以渗透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尽量的给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历史课程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较多,知识点又相对琐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大量的背诵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抵触历史学习。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是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构建生动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式和不可再现的学科属性,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没有一定的代人感,学习激情不够高涨。如果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依旧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学生会感觉历史学习十分枯燥,只剩下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的作用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比如文献纪录片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某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某一历史人物特征,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刺激下获取多样的情感感受。这样情景氛围的构建形式让学生感觉仿佛深入其中,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利用多媒体音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音频中的声音低沉但是情感浓厚,配合屏幕上中国地图和滚动的诗词文字,有效的勾起了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不可分割,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巧妙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心智
有疑才有思。高效率的历史教学从来不是教师单方向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被动的听众的教学形式。一个历史事件、一位历史人物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探索中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对设计问题,尝试让学生成为历史情境中的一员,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和想法,感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相关内容时,谭嗣同作为变法的先驱者,也是变法的牺牲品。可以让学生深入谭嗣同的内心来分析历史人物。“如果你是谭嗣同,在面临变法即将夭折的关键时刻,认为是应该留下来继续斗争,还是躲起来保存实力,期待今后东山再起?”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站在国家局势动荡的角度,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个人利益取舍上思考自己的行为,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引导学生理性的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心理体验上也得到明显提升。
4.组织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认识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小组辩论赛,活跃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凸显主体地位,创新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比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我把“是否应该创立科举制度”作为辩论的主题。正方的观点是创立科举制度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创立科举制度弊大于利。得到题目后,各方的辩友都各有分工的搜集相关材料,对辩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辩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努力为团队获得更高的分数。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不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辩证的讨论中,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
5.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要学会放手课堂,营造更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李欣先.中学课程资源.2013(11).
[2]浅析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J].李国红.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234-01
有效教学是教学论所提出的一种概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率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其心智与能力。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是决定教学有效性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有效教学做好铺垫。笔者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结合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几点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更好的践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习动力
历史不仅仅是初中的一门课程,也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以渗透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尽量的给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历史课程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较多,知识点又相对琐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大量的背诵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抵触历史学习。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是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构建生动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式和不可再现的学科属性,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没有一定的代人感,学习激情不够高涨。如果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依旧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学生会感觉历史学习十分枯燥,只剩下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的作用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比如文献纪录片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某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某一历史人物特征,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刺激下获取多样的情感感受。这样情景氛围的构建形式让学生感觉仿佛深入其中,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利用多媒体音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音频中的声音低沉但是情感浓厚,配合屏幕上中国地图和滚动的诗词文字,有效的勾起了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不可分割,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巧妙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心智
有疑才有思。高效率的历史教学从来不是教师单方向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被动的听众的教学形式。一个历史事件、一位历史人物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探索中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对设计问题,尝试让学生成为历史情境中的一员,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和想法,感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相关内容时,谭嗣同作为变法的先驱者,也是变法的牺牲品。可以让学生深入谭嗣同的内心来分析历史人物。“如果你是谭嗣同,在面临变法即将夭折的关键时刻,认为是应该留下来继续斗争,还是躲起来保存实力,期待今后东山再起?”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站在国家局势动荡的角度,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个人利益取舍上思考自己的行为,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引导学生理性的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心理体验上也得到明显提升。
4.组织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认识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小组辩论赛,活跃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凸显主体地位,创新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比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我把“是否应该创立科举制度”作为辩论的主题。正方的观点是创立科举制度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创立科举制度弊大于利。得到题目后,各方的辩友都各有分工的搜集相关材料,对辩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辩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努力为团队获得更高的分数。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不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辩证的讨论中,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
5.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要学会放手课堂,营造更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李欣先.中学课程资源.2013(11).
[2]浅析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J].李国红.课程教育研究.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