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蕴含我国传统文化,在学生道德品质及思想观念的培养方面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具备一定的德育功能,在实际的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由于高中语文教师的错误教学理念及单一教学方法的影响,导致语文教学中难以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德育视域;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较好地进行德育,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弄清楚德育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想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接受德育,理解德育;其次在教学前要了解学情,走近学生;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中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比各个学科,语文教学具备显著的德育功能,语文教材中蘊含丰富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学经典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实现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旧有一定数量的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考试大纲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规范,仅向学生讲解高考涉及到的知识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对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重视,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根本没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严重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培养。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2.1教师要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带头作用
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榜样的力量是一方面,同时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教授给学生的道理,让学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能更有底气地去向学生宣传这方面的理念,并且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召之下,表现出更多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期待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教师要谨言慎行,要严于律己,不断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榜样的积极力量,做一名让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让学生心中感到佩服,同时在做人处事方面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之下表现出更多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上的认同,以及情感上的认可和内化,并且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之上。
2.2围绕知人论世展开教学
提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教师都会想到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但是,忽略背景介绍的情感认识是肤浅的,这将成为停留于口头上的宣讲,无法引起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产生。因此,文本背景材料的补充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是在秋季时创作的。一提到“秋天”,不禁悲从中来,给人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但是,当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正蓬勃发展,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这首词),学生便可以理解本词不是悲秋之作,更没有忧愁之感,而是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由此可见,必要的背景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情感,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2.3开展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在三尺讲台上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课堂较为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拓展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通过课外资料的应用,丰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材料。
2.4从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工作
道德是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内容,所以,道德教育实际上也是向学生呈现出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道德教育的开展可以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动力调节作用。在中学语文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面都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内容,当然,这些情感内容的展现实际上也建立在作者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正是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方面的倾向性,人们内在才会产生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情感教育入手,从情感上达到与学生的共鸣,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
3结论
总之,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各学科教学也是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完全依赖于思想道德课程,而是在学校学习中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各学科的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拥有进行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道德教育资源,并且结合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身的综合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秉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
[2]杨四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
◆关键词:德育视域;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较好地进行德育,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弄清楚德育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想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接受德育,理解德育;其次在教学前要了解学情,走近学生;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中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比各个学科,语文教学具备显著的德育功能,语文教材中蘊含丰富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学经典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实现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旧有一定数量的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考试大纲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规范,仅向学生讲解高考涉及到的知识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对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重视,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根本没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严重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培养。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2.1教师要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带头作用
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榜样的力量是一方面,同时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教授给学生的道理,让学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能更有底气地去向学生宣传这方面的理念,并且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召之下,表现出更多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期待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教师要谨言慎行,要严于律己,不断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榜样的积极力量,做一名让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让学生心中感到佩服,同时在做人处事方面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之下表现出更多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上的认同,以及情感上的认可和内化,并且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之上。
2.2围绕知人论世展开教学
提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教师都会想到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但是,忽略背景介绍的情感认识是肤浅的,这将成为停留于口头上的宣讲,无法引起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产生。因此,文本背景材料的补充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是在秋季时创作的。一提到“秋天”,不禁悲从中来,给人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但是,当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正蓬勃发展,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这首词),学生便可以理解本词不是悲秋之作,更没有忧愁之感,而是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由此可见,必要的背景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情感,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2.3开展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在三尺讲台上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课堂较为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拓展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通过课外资料的应用,丰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材料。
2.4从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工作
道德是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内容,所以,道德教育实际上也是向学生呈现出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道德教育的开展可以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动力调节作用。在中学语文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面都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内容,当然,这些情感内容的展现实际上也建立在作者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正是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方面的倾向性,人们内在才会产生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情感教育入手,从情感上达到与学生的共鸣,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
3结论
总之,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各学科教学也是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完全依赖于思想道德课程,而是在学校学习中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各学科的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拥有进行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道德教育资源,并且结合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身的综合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秉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
[2]杨四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