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专题收藏 需要廓清的模糊认识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邮票、烟标、火花和酒标,被称为世界四大平面收藏品,这是专题收藏的天堂。而铜墨盒上呈现出的绘刻内容和信息,不仅与这四大平面收藏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诸多其无法企及的地方,是开掘专题收藏的富矿。关于铜墨盒的专题收藏优势,不少藏友已充分认识和领略到了,并紧锣密鼓付诸收藏行动。但是,也有一些藏友对自己是否进行专题收藏,如何进行专题收藏,因存有模糊认识,有的在等待徘徊,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没有收出成绩。现和大家一起来廓清这些模糊认识:
  模糊认识之一:专题收藏没档次
  看不起专题收藏,就是看不起墨盒,或者说就是看不懂墨盒。因为铜墨盒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天生适合专题收藏。墨盒的专题收藏,不是普通阶层和新人的专利玩法,圈内很多资深藏家都有自己的专题,有的有一个,有的有好几个,玩专题不仅没有降低他们的身份和档次,反而增添了他们的收藏乐趣。他们既是精品收藏的领跑者,也是专题收藏的佼佼者,因两者“通吃”而实现了“双赢”。其实墨盒专题收藏中有许多高端选题,比如:清代状元专题、青铜器专题等。
  模糊认识之二:专题已经没有好的选题了
  收藏没有最晚,只有更晚。人类的收藏活动会一代一代持续下去的,今天的晚,就是明天的早。墨盒收藏剛刚进行了三十几年时间,按二十年一代人来算,还不到两代,很多老一代藏家还活跃在圈子内,可以说老人新人仍处于同一个大时代,只是老人早跑了几步而已,新人的机遇机会还是很多的。目前,墨盒专题收藏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留给我们可写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还有很多,大量的选题还没有人碰,一些新颖独特的角度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墨盒专题收藏不缺好的选题,只缺识珠的慧眼。特别是收藏平台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一个藏家成长的时间大大缩短,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一个专题,现在可以一两年就能建立起来。
  模糊认识之三:玩专题不能碰普品
  不管玩什么,树立精品意识是非常正确的。但在专题收藏中,应先求“量”,而后求“质”,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进一退一”淘汰普品,逐渐提升整体质量。完成一个专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追求。如果上来就盯精品,可能好长时间买不到一件,几年下来信心就没了,只得中途退场。同时,精品与普品也是相对的,有些看似普品的东西,摆到专题里就是精品了。因为它的特殊别致,少了它专题就不够丰富。往往这些东西,会因我们光盯精品而被忽略,等转过头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时,已经花落别家了。我始终认为,20方左右是构成一个专题的标准数量,达到这个基数时,再对藏品去粗取精比较合适。当然,也不能乱花钱买一些老普残来凑数,凡入藏专题的普品总得有一眼、价格也不高才行。
  模糊认识之四:玩专题太单调了
  有的藏友认为,什么题材的墨盒都藏比较丰富,而玩专题太单调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其实,什么都藏和玩专题并不矛盾,这不是让我们做选择题,专题应该是大多数人收藏活动的一个附加题,并不是说一碰专题,别的都不搞了,只搞这一个题材,而是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如果你的经济能力不错,在主攻各类题材精品的同时,完全可以再经营一两个专题来丰富你的收藏生活。如果藏家手中藏有一两百方墨盒,却没有一个专题,那他不是一个成熟的玩家。玩专题不仅不单调,而且是鱼与熊掌兼得,又娶媳妇又过年,多好的事啊!
  模糊认识之五:不当第二的思想
  在专题收藏中,有一种奇怪现象,一旦某一个题材有人先期进入,就很少再有人搞这个专题了。大家不搞的原因很简单,只要搞专题,就要在这类题材中做老大,绝不当第二,否则就不搞。其实,有些题材存世量很大,完全可以多人一起玩的。据观察,现在玩得比较热闹的题材是北京风光专题,已有多位藏友同时在玩,大家你追我赶,难分仲伯,不亦乐乎。电影《大笑江湖》中的歌词唱道:“天下第二也挺好。”收藏旅途只有暂时的第一,没有永远的第二。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厚度和足够的生命长度,今天的第二,可能就是明天的第一。在收藏界,后来居上的事例不胜枚举,旧物易主更是司空见惯。同时,专题收藏玩的就是喜欢和快乐,因为喜欢某一类题材的东西,而有意重点收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并不应在乎什么第一第二的。退一步讲,能做个千年老二也是件不错的事!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远古而伟大的文明,在它们的遗迹或博物馆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用来记录文明的符号被称作文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文字渐渐地开始超出了符号的功能,成为一种通过线条运动和空间来表现心灵的艺术,中国人称之为书法。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动荡岁月,野蛮异族的入侵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礼崩乐坏,北方故土成了不堪回首的人间地狱,于是文人仕族举家南迁,开始了颠沛流离、
期刊
2019年10月,南通刻铜雅集后不久,我有幸收藏到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题款“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拔可属,畏庐写。”墨盒的构图是根据姜白石的《卜算子·咏梅》词意创作而成。画面意境清幽,文气弥漫:一枝梅花孤零零地从茂密的竹林中伸出来,一位高士正柱杖晚归。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款“拔可”为何许人,只知道拔可是林纾的晚辈。时间到了农历2020年正月,因疫情爆发,居家无事,于是就想着去考证墨盒的上款人“
期刊
我人生中幸运的一件大事是拜张幼丞先生为师。向老师学习刻铜艺术,目的很单纯,就是学习刻铜技艺,并没过多的想拜师的事情。有一次,周继烈老师和我聊天,问我是否已经拜师。我说还没有,老师身体很硬朗,不急。周老师说:“这件事,你一定要急,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先办这事,即使不摆仪式,拜师帖一定要写,我做证人。”在周老师的积极帮助下,2016年正式拜师。  拜师帖释文  学生陈洪超,河北省冀州市人,酷爱刻铜,
期刊
咱要说的这套物件啊,那是清末时期北京琉璃厂名店宝晋斋制作的一套高级文房用具,到如今已历经百年,它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的柜子里,依旧宝光不熄。长物有情当以志!今儿个就说说我和它的故事。  其实一直想写点什么,说是懒人癌严重,实则是不善用文字表达罢了。近日与京城茹冰女史交流刻铜收藏心得,在她强烈建议下,我终于鼓起那股久违的勤快劲头拿起笔来。饭一口一口地吃,事一件一件地说。  说起这套文具的两位主人,那就
期刊
我与墨盒结下“深缘”是在十多年前。工作之余,喜欢搞点文房收藏。一次在浏览收藏类网站“盛世收藏”网中,偶然发现论坛里正在进行一场即兴铜墨盒拍卖活动,上拍的共有十来方各式墨盒,其中有一方非常小巧的“迷你型”的墨盒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方只有火柴盒大的小墨盒,盒面刻有上百个小如芝麻的文字。这样的墨盒,不用说是当今,就是在百年前也是稀罕之物,也绝非一般工匠之所为!由于当时网络传播范围有限,即便参与拍卖的人
期刊
新年伊始,幸得好友惠讓一铜墨盒,考知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第二十七代世孙、清光绪翰林、安徽候补道台陆善格大人翰墨所用,不亦乐乎!  陆善格,字宝臣(1848―1919),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七代孙,祖居浙江绍兴,清康熙年间迁入辽宁锦州。光绪二年(1876)中举,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先后任知县、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职安徽后,因才高过人、政绩卓著,被同为锦州乡籍的
期刊
电影《1921》是建党百年献礼作品。影片塑造了众多杰出的“五四”女性形象,陶玄(欧阳娜娜饰)便是其中之一,时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会长。  陶玄(1898—1972),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其父曾在山西大学堂执教,陶玄随父生活学习,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到北京,入北京女子师范国文专修科,1919年转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五四”运动爆发,陶玄代表所在学校会见北京大学串联代表
期刊
陈寅生的文字类作品较多,图画类作品相对少些,其中山水更少。这个盒子绘刻的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图,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小舟亭榭动静相宜,画面清雅、悠然、恬淡,线描细刻间透着宋人山水画的味道。两句题跋:“齐开画阁倚垂杨,两桨容与荡夕阳”,字体娟秀,书刻流畅,为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盒面落款“寅生陈麟炳书刻”,从题跋文字到山水图案,均为典型的寅生书画风格,标准的“松竹斋”底铭和清代墨盒型制,都足以說明
期刊
一、篆刻技法对刻铜艺术的启示  吴昌硕曾说:“篆刻要好,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书,篆不好,印怎能刻好?”因篆刻的刀法缘于篆书的笔法,只有篆书有一定基础,篆刻用刀才能表现出篆书的笔法、笔意和墨韵,否则他的用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存刀锋形迹,而缺书法的审美内涵。代表民国刻铜艺术巅峰的张樾丞和张寿丞深受传统篆刻艺术理念的影响,并付诸实践活动之中,使这股金石刻铜之风发扬光大,影响一代人。邓散木先
期刊
王维民  1962年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艺名寅冬、维民,斋号崇古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以传统刻铜技艺为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金石书法、传统绘画、人物肖像等形式,皆能以刻铜表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达到了虽刻犹写的境界。  刻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一种传统手艺,“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具体刻铜手头上的技艺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以画稿摹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