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大卫综合症”是指一种世界顶级艺术品所引发的症状,它会使当事人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昏厥、不省人事。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以《圣经》中英雄为原型,创作出著名的塑像《大卫》。在米氏之前,利用大卫这一题材不乏佳作,多纳太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有以身披铠甲的武士创作的作品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米开朗琪罗心目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保卫祖国、治理城市的象征。他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人类觉醒。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站立姿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可见他怒目直视前方,有一种准备迎接战斗之势,这种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对比,更显得蕴含无穷的内在力量,由于它是裸体,更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人们视它为保卫祖国,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胜一切侵犯之敌的保护神。自从这一形象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博物馆展出之后,常年观者如潮。
据载,某日,一个来自英国的40岁中年男子慕名而来观赏《大卫》。进入乌菲齐博物馆之后,他就急匆匆地向《大卫》走去。虽然这英雄形象在画册里、电视上见过无数次,在脑海里亦浮现过无数遍,可是当真正的《大卫》跃入眼帘时,还是让他有种电击的感觉,他完全陶醉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而无法自拔,开始全身颤抖,继而手心开始冒汗,感到自己正在被一个巨大的审美和时间旋涡所吞噬,最后眼前一黑,顿时失去了知觉…… 后来,又陆续有来自欧美的参观者相继晕倒在大卫的脚下。据佛罗伦萨市新圣玛丽亚医院工作人员提供的数字,在4年的时间段中至少有一百多人曾在乌菲齐博物馆等地观赏艺术品时发生晕眩、失去知觉的症状。事实上,历史早有对于这种“审美晕眩”的记载。精神病学者长久以来一直在争论一种“司汤达综合症”,就是指因“过度”接受艺术之美而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产生幻觉。司汤达是19世纪作家马里-亨利·贝勒使用的笔名。这位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大作家很早就对“大卫综合症”有过详细描述。他于1817年记录下了自己前往佛罗伦萨时所受到的文化艺术“冲击”!“这生动的一切如此吸引着我的灵魂,把活力从我的身体中吸走,我一边走着一边担心会倒下去。”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曾写下过在佛罗伦萨“晕眩”的经历。
“大卫综合症”促使佛罗伦萨当局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为揭开其中奥秘,新圣玛丽亚医院精神病专家格拉齐耶拉·马盖里尼以参观“大卫”的游客为主要对象,研究观摩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感情冲撞”。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大卫》等顶尖艺术品具有令人眩晕的魔力,如果自身有着深厚艺术底蕴的游人过度接受艺术之美,会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昏倒”的症状出现,于是这种症状被定名为“大卫综合症”。
但究竟为什么“顶尖级艺术品会引发审美晕眩 ”,上述答案显然还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只说了“它是这样”,而没有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在此,不妨引入法兰克福学派边缘性人物瓦尔特·本雅明的“灵晕”学说,或有助于理解。
本雅明在他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中,仔细区分了两种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前者具有膜拜价值,后者具有展示价值;前者具有唯一性,后者具有复制性。机器介入艺术领域,使得大批地机械复制艺术品成为可能,这固然打破了艺术的神秘光环,造成了艺术品的极大普及,“旧时王谢堂前燕”,也可“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同时也损伤了艺术品的核心价值。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原作的“此时此刻性”,即“原真性”。所谓“此时此刻性”,是指它独一无二的诞生之所,即历史环境的制约,这包括:它产生的独特环境,它独特的物质结构,以及围绕着它不断变化的占有关系。而“机械复制必然要损害作品的原真性。技术复制过程中所损害的东西被称之为‘灵晕’(Aura)。在艺术品的可复制时代,普及的是艺术品的数量,枯萎的是艺术品的‘灵晕’。”那么,究竟什么是“灵晕”呢?本雅明的定义是这样的:“‘灵晕’是作为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品格。它有几个要素:1)独一无二。2)原创、原真性。3)此时此刻。4)独一无二与传统的关联,如维纳斯像与其所处的传统。”
用英国学者约翰·伯格的话来说,就是 “每一幅画的独特所在曾经是它所处的场所的独特所在的一部分。某些时候画是可以移动的。但是,它绝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被人观看。”可是,本雅明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复制必然要损害作品的原真性。技术复制过程中所损害的东西被称之为‘灵晕’。在艺术品的可复制时代,普及的是艺术品的数量,枯萎的是艺术品的‘灵晕’。”
引入“灵晕说”来分析“大卫综合症”的意义在于,雕塑作品《大卫》无疑属于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而传统艺术的最大审美意义就是膜拜价值。所谓“膜拜”一定要有“场所”,而这场所也像任何顶尖级的艺术品一样,具有“独一无二性”,对《大卫》而言,这“场所”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博物馆。像那个英国男子一样,人们尽管可以平时在其他各种媒介上看到《大卫》的复制品,但它们所缺少的恰恰是“灵晕”。本雅明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图画来自原始人对狩猎的期望,舞蹈是古人祭拜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欧洲,文字最早记载的是神话和宗教的内容。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自身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产生基础,在传统艺术观念里,重复或者是雷同向来被人们视为艺术创作中所不齿的,是艺术创造者才能平庸低下或创造力衰退的表现,仿作往往被人们轻蔑地斥之为“赝品”,受尽奚落。具有新意的独创行为则像纯洁无瑕的水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宠和顶礼膜拜。
本雅明认为,在观赏顶尖级艺术复制品时,“膜拜价值”会减弱,所谓“随着绘画的膜拜价值的世俗化,对其独一无二之性质的想象也愈加模糊。通过观赏者的想象,在膜拜画中居主导地位的显现的独一无二性遭到排斥”。简言之,“灵晕”的价值在于“原真”和“独一无二”性,在于膜拜,而要膜拜,只能身临那“独一无二”场所中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于是有了上述“审美晕眩”的一幕。膜拜,是一种神圣的接近,最大限度的“亲临”,而在本雅明看来,真正具备“灵晕”的作品又恰恰在于,从审美造诣和境界上,它又是“永远难以接近”的。在此,“近”和“远”,是一个悖论。
本雅明指出:“将‘灵晕’定义为‘一定距离之独一无二的显现,不管它有多近’,无非以时空感知范畴来表达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而已。远是近的对立,本质上的远是不可接近的。”也就是说,从物理空间上,观赏者可以“接近”《大卫》,但却难以接近它的“灵晕”,这恰如本雅明所说的“实际上,不可接近性乃是膜拜画的主要特征。根据膜拜画的本质,它总是‘处于一定距离以外,不管它有多近’。人们可以从其物理性上接近它,却无法打断那个‘远’——这是它在显现之外的固有之物”。
到这里,问题似乎更加清楚了,原来引发“审美晕眩”的是“灵晕效应”或“膜拜效应”。在这种效应中,当事者通常来自同一文化背景,对同类艺术品向往已久。在现场,物理意义上的“近”与审美意义上的“远”如影随形,在观赏者心中构成了一种张力和矛盾,一旦这种张力和矛盾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发心理焦虑和不适。这也很符合新圣玛丽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保罗·罗西·普罗迪的介绍:“此类病人通常都来自欧洲或者美国,来到佛罗伦萨后被一种文化撞击所击倒。”普罗迪回顾道,有一类病人是“在一下子观看这么多文化和艺术作品后幻生出一种他们难以适应的痛苦和不安”,因而医院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抗压治疗。■
据载,某日,一个来自英国的40岁中年男子慕名而来观赏《大卫》。进入乌菲齐博物馆之后,他就急匆匆地向《大卫》走去。虽然这英雄形象在画册里、电视上见过无数次,在脑海里亦浮现过无数遍,可是当真正的《大卫》跃入眼帘时,还是让他有种电击的感觉,他完全陶醉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而无法自拔,开始全身颤抖,继而手心开始冒汗,感到自己正在被一个巨大的审美和时间旋涡所吞噬,最后眼前一黑,顿时失去了知觉…… 后来,又陆续有来自欧美的参观者相继晕倒在大卫的脚下。据佛罗伦萨市新圣玛丽亚医院工作人员提供的数字,在4年的时间段中至少有一百多人曾在乌菲齐博物馆等地观赏艺术品时发生晕眩、失去知觉的症状。事实上,历史早有对于这种“审美晕眩”的记载。精神病学者长久以来一直在争论一种“司汤达综合症”,就是指因“过度”接受艺术之美而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产生幻觉。司汤达是19世纪作家马里-亨利·贝勒使用的笔名。这位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大作家很早就对“大卫综合症”有过详细描述。他于1817年记录下了自己前往佛罗伦萨时所受到的文化艺术“冲击”!“这生动的一切如此吸引着我的灵魂,把活力从我的身体中吸走,我一边走着一边担心会倒下去。”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曾写下过在佛罗伦萨“晕眩”的经历。
“大卫综合症”促使佛罗伦萨当局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为揭开其中奥秘,新圣玛丽亚医院精神病专家格拉齐耶拉·马盖里尼以参观“大卫”的游客为主要对象,研究观摩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感情冲撞”。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大卫》等顶尖艺术品具有令人眩晕的魔力,如果自身有着深厚艺术底蕴的游人过度接受艺术之美,会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昏倒”的症状出现,于是这种症状被定名为“大卫综合症”。
但究竟为什么“顶尖级艺术品会引发审美晕眩 ”,上述答案显然还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只说了“它是这样”,而没有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在此,不妨引入法兰克福学派边缘性人物瓦尔特·本雅明的“灵晕”学说,或有助于理解。
本雅明在他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中,仔细区分了两种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前者具有膜拜价值,后者具有展示价值;前者具有唯一性,后者具有复制性。机器介入艺术领域,使得大批地机械复制艺术品成为可能,这固然打破了艺术的神秘光环,造成了艺术品的极大普及,“旧时王谢堂前燕”,也可“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同时也损伤了艺术品的核心价值。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原作的“此时此刻性”,即“原真性”。所谓“此时此刻性”,是指它独一无二的诞生之所,即历史环境的制约,这包括:它产生的独特环境,它独特的物质结构,以及围绕着它不断变化的占有关系。而“机械复制必然要损害作品的原真性。技术复制过程中所损害的东西被称之为‘灵晕’(Aura)。在艺术品的可复制时代,普及的是艺术品的数量,枯萎的是艺术品的‘灵晕’。”那么,究竟什么是“灵晕”呢?本雅明的定义是这样的:“‘灵晕’是作为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品格。它有几个要素:1)独一无二。2)原创、原真性。3)此时此刻。4)独一无二与传统的关联,如维纳斯像与其所处的传统。”
用英国学者约翰·伯格的话来说,就是 “每一幅画的独特所在曾经是它所处的场所的独特所在的一部分。某些时候画是可以移动的。但是,它绝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被人观看。”可是,本雅明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复制必然要损害作品的原真性。技术复制过程中所损害的东西被称之为‘灵晕’。在艺术品的可复制时代,普及的是艺术品的数量,枯萎的是艺术品的‘灵晕’。”
引入“灵晕说”来分析“大卫综合症”的意义在于,雕塑作品《大卫》无疑属于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而传统艺术的最大审美意义就是膜拜价值。所谓“膜拜”一定要有“场所”,而这场所也像任何顶尖级的艺术品一样,具有“独一无二性”,对《大卫》而言,这“场所”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博物馆。像那个英国男子一样,人们尽管可以平时在其他各种媒介上看到《大卫》的复制品,但它们所缺少的恰恰是“灵晕”。本雅明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图画来自原始人对狩猎的期望,舞蹈是古人祭拜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欧洲,文字最早记载的是神话和宗教的内容。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自身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产生基础,在传统艺术观念里,重复或者是雷同向来被人们视为艺术创作中所不齿的,是艺术创造者才能平庸低下或创造力衰退的表现,仿作往往被人们轻蔑地斥之为“赝品”,受尽奚落。具有新意的独创行为则像纯洁无瑕的水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宠和顶礼膜拜。
本雅明认为,在观赏顶尖级艺术复制品时,“膜拜价值”会减弱,所谓“随着绘画的膜拜价值的世俗化,对其独一无二之性质的想象也愈加模糊。通过观赏者的想象,在膜拜画中居主导地位的显现的独一无二性遭到排斥”。简言之,“灵晕”的价值在于“原真”和“独一无二”性,在于膜拜,而要膜拜,只能身临那“独一无二”场所中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于是有了上述“审美晕眩”的一幕。膜拜,是一种神圣的接近,最大限度的“亲临”,而在本雅明看来,真正具备“灵晕”的作品又恰恰在于,从审美造诣和境界上,它又是“永远难以接近”的。在此,“近”和“远”,是一个悖论。
本雅明指出:“将‘灵晕’定义为‘一定距离之独一无二的显现,不管它有多近’,无非以时空感知范畴来表达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而已。远是近的对立,本质上的远是不可接近的。”也就是说,从物理空间上,观赏者可以“接近”《大卫》,但却难以接近它的“灵晕”,这恰如本雅明所说的“实际上,不可接近性乃是膜拜画的主要特征。根据膜拜画的本质,它总是‘处于一定距离以外,不管它有多近’。人们可以从其物理性上接近它,却无法打断那个‘远’——这是它在显现之外的固有之物”。
到这里,问题似乎更加清楚了,原来引发“审美晕眩”的是“灵晕效应”或“膜拜效应”。在这种效应中,当事者通常来自同一文化背景,对同类艺术品向往已久。在现场,物理意义上的“近”与审美意义上的“远”如影随形,在观赏者心中构成了一种张力和矛盾,一旦这种张力和矛盾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发心理焦虑和不适。这也很符合新圣玛丽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保罗·罗西·普罗迪的介绍:“此类病人通常都来自欧洲或者美国,来到佛罗伦萨后被一种文化撞击所击倒。”普罗迪回顾道,有一类病人是“在一下子观看这么多文化和艺术作品后幻生出一种他们难以适应的痛苦和不安”,因而医院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抗压治疗。■